回覆列表
  • 1 # 淺吟史歌

    吹牛不可怕,可怕的是吹過的牛不能實現。

    在終軍18歲那年,他向守門官吏就吹了一個牛。

    終軍,生活在漢武帝時代,是個地地道道的濟南人。從小,終軍就非常聰明,非常喜歡學習。看起書來過目不忘,辯起論來口若懸河,不僅如此,還寫了一手好文章。

    可以說,終軍就是那個年代的學霸。

    在終軍十八歲那年,由於他名聲太大,就被選為了博士弟子。這裡的博士弟子並不是博士的弟子,而是太學生的一種稱謂。

    博士弟子學習到一定年限之後,經考核,可以任郡國文學的職務,特別優秀者,可以授予中央或者地方的行政官。

    被選中後,終軍就興沖沖地向當時的國都長安進發,走到函谷關的時候,守門官攔住了他,給他了一個名叫“繻”的東西。終軍哪見過這個,便問守門官這玩意是幹什麼用的。

    “你要是想從長安回濟南,就需要這個,這是過關的憑證”。

    大凡有本事的人,都有點驕傲,終軍聽了這句話,頓時火往上衝,二話不說,直接扔到了地上,對守門官說了一句:“大丈夫西遊,終不復還。”

    聽了這句話,守門官愣了,史書上並沒有記載此時守門官的心理活動,不過可以腦補一下,估計守門官此時心裡得大罵這小子吹牛。

    終軍是吹牛嗎?當然是了,但是他有吹牛的資本。到長安後,終軍以上書稱旨官拜謁者給事中,奉命巡視東方郡國。他手持朝廷符節,騎高頭大馬,再過函谷關,守關人員認出此人正是前次扔掉繻的青年,這才收起了曾經的小視之心。

    終軍一直有個理想,為漢帝國的統一,燃燒自己的力量。

    當時漢朝有兩個強敵,北邊是匈奴,南邊是南越,相對來說,匈奴的實力要強一些,漢匈之間打打和和,不斷有使者往來。

    有一次,朝廷需要遣使赴匈奴,終軍上書自薦,說:“我沒有馳騁疆場的功勞,卻擔任宮中侍衛,白吃了五年俸祿。邊境時常有警報,我應該穿堅甲拿利器,冒流箭、飛石,衝鋒在前。我不熟悉軍事,今天聽說要派遣赴匈奴的使者,我願意振作精神全力以赴,輔佐使者,在單于面前講明是非利害。我年輕低能,不熟悉位臣之積,不足以勝任使者之職,自己心中有難以承受的鬱悶怨恨。”這一段話博得漢武帝賞識,升他為諫大夫,並准許他出使匈奴。

    不過終軍這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外交活動,是出使南越。

    南越,也就是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地區,早在秦時已置郡,而秦龍川令、真定(今屬河北)人趙陀乘秦末戰亂,自立為王。漢初,趙陀表示臣服;漢也以之比為諸侯國加以對待。而後,由於漢的政策有不當之處,趙陀宣佈脫離漢,並自稱皇帝,發兵攻略漢邊地。文帝時,曾派陸賈出使南越,說服趙陀去帝號,恢復與漢的關係。武帝為加強與南越的關係,召南越王及王太后入朝,以絕邊患。

    此時需要一位智勇雙全的人出使南越,將南越王和王太后領長安。但在漢與南越關係不太穩定的情況下,出使是要冒很大風險的。

    但為了國家安定、統一,終軍挺身而出,請求擔當這一重任。表示:“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武帝答應了他的請求,“請纓”一詞即典出於此。

    至南越後,他說服南越王臣服漢朝,但南越丞相呂嘉極力反對,發兵攻殺南越王及漢使者,終軍亦被殺。死時年僅20餘歲,時人稱之為“終童”。

    終軍死後歸葬何處,史書說法不一。今濟南南部仲宮即終軍出生地。終軍著述見於史載有8篇,其後散佚,清代學者馬國翰輯得4篇,流傳於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求生者哪個紫皮手感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