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據俄媒訊息,11月15日,第二架量產型蘇-57隱身戰機在阿穆爾河畔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體成功首飛,按計劃該機將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所有測試專案並交付部隊,意味著俄空天軍即將正式裝備蘇-57隱身戰機,而這距離第一架量產型蘇-57隱身戰機墜毀已近12個月。從交付時間和生產規模來看,俄羅斯的蘇-57已經遠遠落後美國的F-35和中國的殲-20
此次第二架量產型蘇-57隱身戰機的成功首飛,大家腦海裡想起的卻是第一架量產型蘇-57。在去年12月24日,首架量產型蘇-57在進行交付前的飛行測試時不幸墜毀,這對於蘇-57的批次生產造成嚴重打擊。
據悉當時這架蘇-57戰鬥機正在阿穆爾河畔共青城附近8000米的高空執行極速測試工作,飛控系統突發故障,導致蘇-57陷入螺旋狀態,試飛員在數次挽救無效後,最終在2000餘米的高度、戰機大俯角俯衝的狀態下使用K-36D-5彈射座椅成功逃生。
按照原計劃,這架蘇-57應該在12月27日正式交付,此次測試剛好是最後一次檢測性飛行測試,結果卻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俄軍淚滿襟了。這架蘇-57的墜毀,令俄空天軍正式列裝蘇-57的計劃整整延誤了一年,此次第二架蘇-57量產型的首飛成功,也引發了不少疑問。為何在第一架量產型蘇-57失事墜毀快11個月後,俄羅斯才生產出第二架蘇-57呢?按照這個速度,豈不是要一年才能生產一架蘇-57?如果將首批採購的76架蘇-57生產完畢,豈不是需要76年?
其實,第二架量產型蘇-57生產製造速度如此之慢,主要和俄空天軍列裝計劃有關。按照原先的計劃,俄空天軍會在2019年接收第一架量產型蘇-57,在2020年接收第二架,然後會在2021年4架、2022架4架、2023年6架、2024年12架、2025年12架、2026年12架、2027年12架、2028年12架。裝備數量非常有限,鑑於俄空天軍採用緩慢、謹慎的列裝計劃,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體這邊也自然不急於正式打造一條蘇-57生產線。
目前蘇-57和蘇-35S是在同一條生產線上製造出來的,這一方面可以看出雙方對蘇-57大規模量產還沒有需求也更沒有這種實力。另一方面則可以看出,蘇-57並沒有在製造工藝等方面和蘇-35S形成明顯代差,以至於兩者生產環境完全相同。
至於蘇-57量產型的生產速度問題,其實,蘇-57量產型的生產速度和其他隱身戰機的量產速度相比基本處於同一水平,只不過它的訂單數量只有一、兩架,就顯得量產速度非常慢了。
以F-35隱身戰機為例,根據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披露的資料,目前一架F-35的裝配週期是11~12個月,差不多就是一年時間,這個製造速度顯然並不算快,和蘇-57相差無幾。兩者不同的是同時量產規模,這幾年F-35三條生產線上都上百架F-35在同時製造中,量產數量差距就由此形成。在2017年,F-35的年量產交付數量為66架,在2018年年量產交付數量增加到91架,在2019年年量產交付數量超過130架,預計到2023年,年量產交付數量將達到160架。
不難看出,F-35的裝配週期並不算短,但由於每時每刻都有上百架F-35在生產製造中,使得每隔幾天就可以下線一架F-35,生產速度看起來就非常可觀了。而蘇-57雖然整個裝配週期並不算長,但由於平攤到每一年的訂單隻有幾架,最終看起來量產速度自然就差了很多。
此外,受制於有限的軍費,俄軍對於昂貴的蘇-57也並不感興趣,從蘇-57的生產速度來看,俄軍還是傾向於採購更多的蘇-35和蘇-30等第四代++非隱身戰機,替換自蘇聯時期還在服役的老舊機型,用同樣多的錢最大化提升俄軍裝備的現代化水平。
如果不是普京總統直接下令採購76架蘇-57,作為未來俄空天軍最重要的核心裝備,蘇-57在首飛10年後,可能都不能裝備部隊。這顯然並不是一個順利的裝備發展專案,俄空天軍看著第二架蘇-57量產型試飛時,手心恐怕早就捏滿了汗。
據環球網報道,據俄媒訊息,11月15日,第二架量產型蘇-57隱身戰機在阿穆爾河畔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體成功首飛,按計劃該機將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所有測試專案並交付部隊,意味著俄空天軍即將正式裝備蘇-57隱身戰機,而這距離第一架量產型蘇-57隱身戰機墜毀已近12個月。從交付時間和生產規模來看,俄羅斯的蘇-57已經遠遠落後美國的F-35和中國的殲-20
此次第二架量產型蘇-57隱身戰機的成功首飛,大家腦海裡想起的卻是第一架量產型蘇-57。在去年12月24日,首架量產型蘇-57在進行交付前的飛行測試時不幸墜毀,這對於蘇-57的批次生產造成嚴重打擊。
據悉當時這架蘇-57戰鬥機正在阿穆爾河畔共青城附近8000米的高空執行極速測試工作,飛控系統突發故障,導致蘇-57陷入螺旋狀態,試飛員在數次挽救無效後,最終在2000餘米的高度、戰機大俯角俯衝的狀態下使用K-36D-5彈射座椅成功逃生。
按照原計劃,這架蘇-57應該在12月27日正式交付,此次測試剛好是最後一次檢測性飛行測試,結果卻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俄軍淚滿襟了。這架蘇-57的墜毀,令俄空天軍正式列裝蘇-57的計劃整整延誤了一年,此次第二架蘇-57量產型的首飛成功,也引發了不少疑問。為何在第一架量產型蘇-57失事墜毀快11個月後,俄羅斯才生產出第二架蘇-57呢?按照這個速度,豈不是要一年才能生產一架蘇-57?如果將首批採購的76架蘇-57生產完畢,豈不是需要76年?
其實,第二架量產型蘇-57生產製造速度如此之慢,主要和俄空天軍列裝計劃有關。按照原先的計劃,俄空天軍會在2019年接收第一架量產型蘇-57,在2020年接收第二架,然後會在2021年4架、2022架4架、2023年6架、2024年12架、2025年12架、2026年12架、2027年12架、2028年12架。裝備數量非常有限,鑑於俄空天軍採用緩慢、謹慎的列裝計劃,共青城航空生產聯合體這邊也自然不急於正式打造一條蘇-57生產線。
目前蘇-57和蘇-35S是在同一條生產線上製造出來的,這一方面可以看出雙方對蘇-57大規模量產還沒有需求也更沒有這種實力。另一方面則可以看出,蘇-57並沒有在製造工藝等方面和蘇-35S形成明顯代差,以至於兩者生產環境完全相同。
至於蘇-57量產型的生產速度問題,其實,蘇-57量產型的生產速度和其他隱身戰機的量產速度相比基本處於同一水平,只不過它的訂單數量只有一、兩架,就顯得量產速度非常慢了。
以F-35隱身戰機為例,根據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披露的資料,目前一架F-35的裝配週期是11~12個月,差不多就是一年時間,這個製造速度顯然並不算快,和蘇-57相差無幾。兩者不同的是同時量產規模,這幾年F-35三條生產線上都上百架F-35在同時製造中,量產數量差距就由此形成。在2017年,F-35的年量產交付數量為66架,在2018年年量產交付數量增加到91架,在2019年年量產交付數量超過130架,預計到2023年,年量產交付數量將達到160架。
不難看出,F-35的裝配週期並不算短,但由於每時每刻都有上百架F-35在生產製造中,使得每隔幾天就可以下線一架F-35,生產速度看起來就非常可觀了。而蘇-57雖然整個裝配週期並不算長,但由於平攤到每一年的訂單隻有幾架,最終看起來量產速度自然就差了很多。
此外,受制於有限的軍費,俄軍對於昂貴的蘇-57也並不感興趣,從蘇-57的生產速度來看,俄軍還是傾向於採購更多的蘇-35和蘇-30等第四代++非隱身戰機,替換自蘇聯時期還在服役的老舊機型,用同樣多的錢最大化提升俄軍裝備的現代化水平。
如果不是普京總統直接下令採購76架蘇-57,作為未來俄空天軍最重要的核心裝備,蘇-57在首飛10年後,可能都不能裝備部隊。這顯然並不是一個順利的裝備發展專案,俄空天軍看著第二架蘇-57量產型試飛時,手心恐怕早就捏滿了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