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久好酒Z

    8年前成都西華醫院家屬院門口的蛋烘糕;20年前南京南堡公園邊上吃的醪糟蛋花湯;23年前無錫三鳳橋現出鍋的醬排骨;4年前鄭州火車站後大橋段旁胡辣湯(一定要優質的);2年前西寧共和路曉泉鮮香牛雜碎;今年齊齊哈爾卜奎便宜坊炸雞架;最後就是半個月不吃就想的瀋陽老四季雞架+老雪!!

    加一個黑龍江安達二道街清飲齋鐵鍋燉

  • 2 # 無限路遊

    尼泊爾的街頭飲食文化可謂頗具特色。徜徉在巴德崗街頭,恍如穿越回到了中古世紀的集市。穿梭在鱗次櫛比的世界文化遺產廣場邊古街巷上,是密集的工藝品店和形色的小地攤兒,依舊原始的買賣方式因婦人們傳統的沙麗更加鮮活,街道秩序也由於牛兒和狗兒們的並肩而變得有趣兒。陣陣飄過的酥油燈的醇香點燃了遊人的好奇心,各種食品香料的氣味更可激發蠢動的購買慾。在大量遊客和外來文化的衝擊下,尼泊爾仍努力恪守著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正如小販們長久不變的叫賣聲,不失為一曲地道的中古世紀的市井小調。

    這是在巴德崗街頭非常普遍的一種小吃,經常看到孩子們,包括成年人圍著移動的售賣小車購買。當地人稱為PANI PURI 的小吃,商販麻利地將油炸過的空心薄脆球用手指戳破,再將細碎蔬菜與土豆泥混合的湯汁倒入。當我把這連湯帶水的黃金球送進口中,薄脆的快感過後才發現湯是酸的。尼泊爾飲食也分為微酸,中酸,變態酸,那麼這份酸爽無疑屬於中酸。一份六個,價格在20Rs-30Rs。

    非常喜歡這張照片

    少年單純的眼神

    商販製作的動態

    街上閃過的摩托車

    還有旁邊母親關愛的等待

    都在孩子回眸的一望中

    定格

    似乎所有變化

    跟孩子的世界都不衝突

    想體驗地道的尼泊爾味道,走街竄巷,不管如何,吃了才是明智之舉……

  • 3 # 活力莞邑

    包子,是華人的傳統食品。相傳最早是由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不去考證了。總之,應該是文明達到一定程度,有了精糧,更懂得麵食發酵技術以後,與肉食或者蔬菜合為一體,面中有餡,相得益彰,然後在生產生活中傳承發展下來。

    這些年,走了不少地方,當然也嚐了不少的包子。有慶豐包子、狗不理包子、叉燒包、上海小籠包子等等這些有名氣的,也有街頭巷尾的沒有名氣的,這其中大多數都已經忘記了。但我仍然記得剛來南京讀書的時候,學校食堂供應的大白菜粉絲包,很是價廉,很是抵飽。去年秋天,我一同事曾經從安徽黃山老家帶來幾個用山野菜乾和五花肉丁做成的包子給我品嚐,扁扁的,餡兒很足,味濃幹香,也很特別。

    我最認可的還是靖江蟹黃湯包,選用地產江蟹,以蟹肉和蟹黃為主料,配以老母雞和肉皮熬成的皮凍做成餡兒,工藝獨特,汁多鮮美。最厲害的是湯包的皮特別薄,服務員戴上一次性透明手套,非常鎮定地用手直接從滾燙的蒸籠裡將一個個湯包拎起來,快速放進你的碗裡,破了漏了都不要錢。這是功夫!這是絕活兒!

    在南京,比較出名的包子有金陵大肉包,綠柳居的菜包,總統府附近中央飯店的豇豆大肉包也小有名氣!

    在江蘇,比較傳統經典的好包子還是在揚州,如富春的三丁包子、蟹黃包子、乾菜包子。有一段時間我迷上了三丁包子,汁多而肥美。而蟹黃湯包在江蘇一省之內有多個風味版本,最出名有南京龍袍、鎮江宴春、泰興曲霞、淮安文樓和靖江的蟹黃湯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研英語閱讀真題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