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數點“.”的由來:在很久以前,人們寫小數的時候,就將小數部分降一格寫,略小於整數部分。例如寫63.35,就寫成6335。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用一條豎線來隔開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例如257.36表示成257|36。
17世紀,英國數學家耐普爾採用一個逗號“,”來作為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的分界點,例如 17.2記作是17,2。這樣寫容易和文字敘述中的逗號相混淆,但是當時還沒有發現更好的方法。
在17世紀後期,印度數學家研究分數時,首先使用小圓點“·”來隔開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直到這個時候,小數點才算是真正誕生了。
等於號“=”的由來:為了表示等量關係,用“=”表示“相等”,這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個符號了。
1557年英國數學家列科爾德有創見性地用兩條平行且相等的線段“=”表示“相等”,“=”叫做等號。
用“=”替換了單詞表示相等是數學上的一個進步。由於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列科爾德發明的等號,並沒有馬上為大家所採用。
加號“+”和減號“-”的由來:
“+” 和“-”並不是隨著加減運算的產生而立即出現的。如中國至少在商代(約三千年前),已經有加法、減法運算,但同其他幾個文明古國如埃及、希臘和印度一樣,都沒有加法和減法符號。
“+”、“-”出現於中世紀。1489年,德國數學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表示剩餘和不足;1514年荷蘭數學家赫克把它用作數學運算子號;後來又經過法國數學家韋達的宣傳和提倡,才開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認。
乘號“×”的由來:
乘法是最早產生的運算之一,且出現於人類最早的文字記載當中。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於1631年在其著作《數學之鑰》中首次以“×”表示兩數相乘,即現代的乘號,後日漸流行,沿用至今。
除號“÷”的由來:
現在除號“÷”稱為雷恩記號,是瑞士人J.H.雷恩於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數書中引用為除號。此外,萊布尼茲於他的一篇論文《組合的藝術》內首以冒號“ :”表示除,另外也有人用“-”(除線)表示除。以上三種表示除的符號一直沿用至今。
大於號“>”和小於號“<”的由來: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631年英國著名代數學家赫銳奧特創用。它是一種關係符號,表示的是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關係。
小括號“()”、中括號“[]”和大括號“{}”的由來:
大約400多年以前,在大數學家魏治德的數學運算中,首次出現了()、[ ]和{ }。 “( )”叫小括號,又叫圓括號,是17世紀荷蘭數學家吉拉特開始使用的。“[ ]”叫中括號,又叫方括號;“{ }” 叫大括號,又叫花括號,這兩種括號是16世紀法國數學家韋達開始使用的。
圓周率π的由來:數學中它是圓周長與直徑的比的比值,是精確計算圓周長、圓面積、球體積等幾何形狀的關鍵值。
1600年,英國威廉奧托蘭特首先使用π表示圓周率,因為π是希臘 “圓周”的第一個字母,而δ是“直徑”的第一個字母,當δ=1時,圓周率為π。1737年數學家尤拉在其著作中使用π,後來被數學家廣泛接受,一直沒用至今。
大約1500年前,中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計算出圓周率大約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精確到6位小數的人。
百分號“%”的由來:
16世紀的歐洲,工商貿易的迅速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計算的精確度要求越來越高。在計算實踐中發現,自然數有一個基本的單位是1,而分數和小數都沒有統一的單位。例如 的單位是 ,0.05的單位是0.01.因為它們的單位很不統一,所以在實際應用中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於是,在分數的基礎上,數學家把目光投向分母是100的分數身上,稱它為百分數。“百分數”用符號“%”表示,這樣百分號就產生了。
角號的由來:
在數學中,要研究各種各樣的數和形。它不是人們頭腦中固有的,是人們從社會實踐中得來的。人類的祖先從開始製造工具起,就脫離了動物界,對千奇百怪的“形”有了一定的認識。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終於從各種角的形象中,抽象出它的本質概念:由一點出發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角”用符號“∠”表示,讀作“角”。角是幾何裡最簡單的圖形之一。用“∠”和幾個字母聯合起來,就能形象的表示一個角。
小數點“.”的由來:在很久以前,人們寫小數的時候,就將小數部分降一格寫,略小於整數部分。例如寫63.35,就寫成6335。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用一條豎線來隔開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例如257.36表示成257|36。
17世紀,英國數學家耐普爾採用一個逗號“,”來作為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的分界點,例如 17.2記作是17,2。這樣寫容易和文字敘述中的逗號相混淆,但是當時還沒有發現更好的方法。
在17世紀後期,印度數學家研究分數時,首先使用小圓點“·”來隔開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直到這個時候,小數點才算是真正誕生了。
等於號“=”的由來:為了表示等量關係,用“=”表示“相等”,這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個符號了。
1557年英國數學家列科爾德有創見性地用兩條平行且相等的線段“=”表示“相等”,“=”叫做等號。
用“=”替換了單詞表示相等是數學上的一個進步。由於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列科爾德發明的等號,並沒有馬上為大家所採用。
加號“+”和減號“-”的由來:
“+” 和“-”並不是隨著加減運算的產生而立即出現的。如中國至少在商代(約三千年前),已經有加法、減法運算,但同其他幾個文明古國如埃及、希臘和印度一樣,都沒有加法和減法符號。
“+”、“-”出現於中世紀。1489年,德國數學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表示剩餘和不足;1514年荷蘭數學家赫克把它用作數學運算子號;後來又經過法國數學家韋達的宣傳和提倡,才開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認。
乘號“×”的由來:
乘法是最早產生的運算之一,且出現於人類最早的文字記載當中。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於1631年在其著作《數學之鑰》中首次以“×”表示兩數相乘,即現代的乘號,後日漸流行,沿用至今。
除號“÷”的由來:
現在除號“÷”稱為雷恩記號,是瑞士人J.H.雷恩於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數書中引用為除號。此外,萊布尼茲於他的一篇論文《組合的藝術》內首以冒號“ :”表示除,另外也有人用“-”(除線)表示除。以上三種表示除的符號一直沿用至今。
大於號“>”和小於號“<”的由來: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631年英國著名代數學家赫銳奧特創用。它是一種關係符號,表示的是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關係。
小括號“()”、中括號“[]”和大括號“{}”的由來:
大約400多年以前,在大數學家魏治德的數學運算中,首次出現了()、[ ]和{ }。 “( )”叫小括號,又叫圓括號,是17世紀荷蘭數學家吉拉特開始使用的。“[ ]”叫中括號,又叫方括號;“{ }” 叫大括號,又叫花括號,這兩種括號是16世紀法國數學家韋達開始使用的。
圓周率π的由來:數學中它是圓周長與直徑的比的比值,是精確計算圓周長、圓面積、球體積等幾何形狀的關鍵值。
1600年,英國威廉奧托蘭特首先使用π表示圓周率,因為π是希臘 “圓周”的第一個字母,而δ是“直徑”的第一個字母,當δ=1時,圓周率為π。1737年數學家尤拉在其著作中使用π,後來被數學家廣泛接受,一直沒用至今。
大約1500年前,中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計算出圓周率大約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精確到6位小數的人。
百分號“%”的由來:
16世紀的歐洲,工商貿易的迅速發展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計算的精確度要求越來越高。在計算實踐中發現,自然數有一個基本的單位是1,而分數和小數都沒有統一的單位。例如 的單位是 ,0.05的單位是0.01.因為它們的單位很不統一,所以在實際應用中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於是,在分數的基礎上,數學家把目光投向分母是100的分數身上,稱它為百分數。“百分數”用符號“%”表示,這樣百分號就產生了。
角號的由來:
在數學中,要研究各種各樣的數和形。它不是人們頭腦中固有的,是人們從社會實踐中得來的。人類的祖先從開始製造工具起,就脫離了動物界,對千奇百怪的“形”有了一定的認識。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終於從各種角的形象中,抽象出它的本質概念:由一點出發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角”用符號“∠”表示,讀作“角”。角是幾何裡最簡單的圖形之一。用“∠”和幾個字母聯合起來,就能形象的表示一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