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水秦川

    這是兩句經常說的話,都有一定道理。三國時期,為這兩句話提供了很好的註解。

    1.時勢造英雄。時勢給英雄提供了平臺和機會。歷史發展呼喚英雄人物出來推動。

    有什麼樣的環境存在, 才會造就出什麼樣的人物.” 尤其是當大眾面臨一個艱辛困苦、驚天動地的時代時, 這時各路英雄好漢, 為匡正時代潮流,拯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必定是群雄奮起, 人才輩出!就中國的歷史而論, 想當年陳勝、吳廣率眾斬木為兵, 揭竿為旗, 築壇盟誓, 誅伐暴秦! 都是因為秦王暴政, 民不潦生. 而劉邦、項羽, 楚漢相爭, 得因勢利導, 而成就其豐功偉業. 像這樣相類似的故事, 歷史上多得不可勝數. 這都是因為要先有既成的時勢存在, 而造就了這許多的英雄人物!

    三國時期的人物也是如此,因為時勢的需要大家陸續登場,演出了一幕精彩的歷史劇。

    2.英雄造時勢。英雄人物順應歷史發展需要,在推動歷史發展中成就自我。

    待時而動者,可能會是英雄,但不是大英雄。靠時勢造出來的英雄也不是真正的大英雄。能造時勢者,方為大英雄也。大英雄面對不利的時局,不是消極等待,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嘆息“未遇知音”,也不是盲目燥動,而是要改造形勢,創造對自己有利的形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軍事方面有一條古兵法叫“隱真示形”。這就是造勢的例子。當敵人部署嚴密、無懈可擊的時候,就可以隱藏自己的兵力,而用假的部隊調動的方法,引誘敵人重新調整部署,這樣便可以看出敵人的空虛所在,創造對自己有利的戰機。

      大英雄的任務是要定國安邦,所以他們進行的造勢就不是一條兵法就能描述的。其內容更豐富,範圍更廣泛,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等。難度極大,需要明確的目標,完整週密的計劃和高超的組織指揮能力。耗時也久,因為優勢要靠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沒有速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因為要以弱勝強,所以要機動靈活,該讓則讓,該退則退,就像下棋中的搶先手,爭主動。

    三國由弱分裂到最終和統一,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無數人努力去實現,才有了無數的英雄。

  • 2 # 己齋論史

    時勢造就英雄,英雄推動歷史程序。像三國,曹操、劉備、孫權,三個英雄相遇在同一時代,如果他們分別生活在不同時代,他們或許各自都能創造一番驚天動地的功業,但上天註定他們相遇在同一時代,這大概算是時勢造英雄吧? 像朱元璋,一個從貧農出身邁向成為明朝的開拓者,成為一代君王,誰當初又會想到這個貧農竟能創造這一翻偉大的事業,居然能打敗可怕的對手陳友諒,這難道不是英雄在推動歷史的程序?英雄造時勢? 畢竟,我不是專業考究歷史的,這只是我的業餘愛好,所以我的說法不一定準確。

    我們也可以說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是各界人才創造了社會,是人才方能創造機遇,我們同樣可以理解為英雄造時勢。天地之廣大,畢竟又有多少人懷才不遇呢!只有抓住機遇的人,才能成功,但機遇不一定能抓住,也講究運氣,這難道不算是時勢造英雄嗎?

  • 3 # 文史獸

    時勢和英雄的話題,應該放到更大的背景去看。辯證法自然沒什麼毛病,但最大的毛病也正是沒毛病,因為是“正確的廢話”而已。

    如果把這個話題放到世界的背景的去看,我更傾向於認為:在中國,是時勢造英雄,幾無英雄造時勢。在西方,是英雄造時勢,但時勢也很重要。理由也很簡單,這涉及到中西方歷史上崇尚集體主義還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問題。

    中國是一個文化非常早熟的國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創造出了非常成熟的歷史文明。具體到這個問題上,就有法家對法、術、勢三大問題的集中討論,一般認為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張儀重勢,韓非則將法術勢集大成,但歸根結底,勢是根本。所以法家重勢,在韓非子的理論中,對勢的闡述也篇幅最多、最透徹。

    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在以後的歷史中,真英雄要有一番作為,都默認了必須要審時度勢。不順勢而為,便是英雄也枉然,甚至自認為是英雄,結果卻成了小丑。這就是我為什麼說中國是時勢造英雄,而幾無英雄造時勢的原因。

    雖然孔子也說了“明知不可而為之”,但他是聖人,不是英雄。何況這句話本身也從側面驗證了孔子也認為時勢更重要,他看清了當時之勢王道無法推行,自己力行王道是逆勢而為,是徒勞的。

    至於後來儒家理論在中國得以盛行,是因為秦以法亡國,到了漢朝就無人再敢用純粹的法家理論來治國了。前期漢朝推崇道家,但道家只能休養生息,難以應對匈奴的虎視眈眈(憋屈了太久,漢武帝乃至上下官民已經厭煩了對匈奴一味避讓的態度)。

    於是儒家順勢而起,外王內法便成了當時中國統治者的必然之勢,沒有董仲舒,也會有王仲舒、張仲書。因為當時的時勢,就是漢朝即不敢純粹用法治國,又不滿道家的清靜無為,只有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和“忠孝仁義禮智信”的道德體系和“親親尊尊”的上下尊卑秩序,才能滿足統治的需求,再加上“天人感應”的創說,更是如虎添翼,大勢所向,儒家不成為官方正統學說才怪嘞!

    到了三國,天下崩亂。但中國經過漢朝三百年的浸潤,已經逃不出“霸王道雜之”的思想框架了,不是儒家,就是法家,反正是兩者相互作用,塑造著民族的性格。

    兩者都看重時勢,逆勢而為,或者不懂時勢,就會導致身敗名裂。比如袁紹,四世三公的地位為他造就了很大的勢,但他不懂,好謀無斷,貴族氣太濃,不接地氣,結果敗給了更懂民心時勢的曹操。比如孫策,雖然看到江東有可為之勢,但他輕率好武,激進冒險,結果飲恨而終。他們都是失敗的英雄。袁紹敗給不懂時勢,孫策敗給不重視時勢。

    所以說,三國時期,更多的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因為成功的英雄都是順應了時勢,不順應時勢的英雄則全部失敗了。所以要說英雄“造”時勢,就顯得牽強,因為他們只是“順”時勢。其他時期的亂世出英雄,也是一個道理。

    再說到西方,為什麼有英雄造時勢呢?因為西方有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歷史傳統。和中國鄙視個人逞英雄不同,西方是謳歌個人英雄主義的。希臘神話裡就充滿了對這種個體英雄的崇拜。比如大力神赫拉克里斯,比如特洛伊戰爭。直到現在,鋼鐵俠、蜘蛛俠、蝙蝠俠等等等,塑造的也都是個體英雄。從名字的翻譯你也能發現,他們和中國的英雄不同,西方的這些英雄,更接近於中國的俠,而不是英雄。

    當然西方也有戰爭英雄,比如亞歷山大大帝。當時希臘世界已經式微,但作為一個希臘北方的小邦——馬其頓王國,而且在父王被謀殺的情況下,面對動盪的時局,亞歷山大能夠率領馬其頓軍隊崛起,而且橫掃大半個世界,不能不說他是個逆勢崛起的英雄。

    再比如說拿破崙,當時西歐社會雖然經過了思想啟蒙運動,但形勢未到推翻統治政權的地步。但拿破崙也能夠逆勢而起,幾乎一統歐洲,客觀上推動了思想啟蒙的進展。也可以說,他是英雄造時勢的範例。

    可見,中西方歷史傳統不同,導致對時勢和英雄的關係也是持不同看法的,因此也就有了時勢和英雄的不同關係。你看,懂點歷史,還是有點好處的,至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不被教科書中的所謂辯證法束縛住,不是嗎?

  • 4 # 瑞氣沖霄

    時勢造英雄和英雄造時勢,兩者相互關聯卻境界不同。比如元朝對人民殘酷壓迫和朝廷的腐朽,致使人民飽受水深火熱般的痛苦,這時的人民心中都期盼能有個拯世英雄出現,這就是時代需要英雄的眾望所歸的勢,這個勢造就了像朱元璋、陳友諒和很多的英雄志士的出世,這些英雄人士也同時改變了這種腐朽不堪的時代,造就了化腐朽為神奇的時勢,開創了生機勃發的新時代,這就是英雄造時勢。諸侯紛爭不斷的戰國亂世造就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決心,秦始皇也造就了大秦帝國的輝煌時代,成就了千古一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武裝之間再次爆發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