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夜讀歷史
-
2 # 同飲江水19177759415
桓玄的出身在東晉王朝群臣中是非常高貴的。他出自譙國桓氏家族,這是東晉是最有勢力的強宗大族之一。祖父桓彝,當年過江南渡不久後在蘇俊之亂中遇害。二十年後,桓彝的長子桓溫(就是桓玄的父親)出任荊州刺史,西滅成漢,北伐前燕、前秦,戰功卓著,兩次收復晉朝故都洛陽,一度權傾天下,又是一條好漢!只可惜桓溫個人野心很大,最後廢海西公司馬奕,立簡文帝司馬昱,甚至還圖謀自己做皇帝,結果遭到謝安、王坦之等大批世家大族的反對,只好在簡文帝死後第二年跟著去了。
桓溫共有五個兒子,他死時官員也很年輕,所以桓玄雖然出身高貴,但是在東晉晚期登上政治舞臺,還是憑藉著自己的努力。當時淝水之戰剛結束,桓玄的小叔父桓衝也才去世,譙國桓氏家族正面臨青黃不接的窘境。桓玄在獲得家族內部的統治權後,主動支援當時的荊州刺史殷仲堪起兵順江而下討伐權臣司馬道子,最後吞併了殷仲堪的勢力,又進討司馬道子父子,將他們消滅,順利掌握了東晉王朝的統治大權。這一年是晉安帝元興元年(公元402年),桓玄果斷宣佈廢黜晉安帝,自己登上皇位,改晉為楚,開創了一個新王朝!
如果不出意外,桓玄所建的“楚朝”本可繼東晉之後,成為中國南方一個新的王朝,中國的歷史也將因此而改寫。但是,桓玄忽略了一支重要勢力的存在,那就是東晉中後期新崛起的中小貴族,這批貴族掌握著東晉王朝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北府兵。北府兵的原將領劉牢之在桓玄進軍金陵的過程中被他“搞定”了,先是站出來支援桓玄誅殺司馬道子父子,後來又自縊而死。但是,桓玄以為劉牢之死後北府兵就會聽自己的指揮。事實證明,他錯了。
元興二年(公元403年)春天,北府兵的高階將領、劉牢之原來的部下,出身於低微的彭城劉氏家族的劉裕,聯合了北府兵的各級軍官,突然宣佈起兵討伐桓玄,興復東晉王室。劉裕起兵後勢如破竹,桓玄經營多年的勢力很快土崩瓦解,桓玄不得不挾持晉安帝兄弟,溯江而上逃往自己的大本營——荊州。令人驚異的是,這是桓玄的政治身份,還是大楚皇帝。
不過,這位皇帝在軍事上已節節敗退,半年後就在長江中游被從四川打下來的毛璩的部下殺死了。桓玄死後,譙國桓氏還沒有被殺的宗族成員,都北去投降了後秦姚興,歷時僅僅兩年的大楚王朝,也就這樣“無疾而終”了。
縱觀桓玄立楚代晉的過程,最大的弱點就在於沒有成功地平衡好門閥大族與中小貴族的利益。起兵推翻他的劉裕,就是中小貴族的代表人物。身為世家大族的譙國桓氏,在打破了東晉門閥政治之後,沒有能夠真正重建皇權,又被中小貴族劉裕所推倒。這正是桓玄個人,也是譙國桓氏家族的悲哀。以上所說,也是北京大學已故教授、史學巨擘田餘慶先生的觀點。
雖然桓玄最後被劉裕推倒,個人下場也不美妙,但是他所開創的事業,還是記載在了史冊之中。今傳《魏書》立有《桓玄傳》,南朝初期的各重要人物,也極為重視桓玄的歷史作用。東晉末代皇帝在禪位給劉裕的時候,甚至還說:“桓玄之時,天曆已移。”坦然承認了晉朝的“天命”是被桓玄斬斷的。只是因為桓玄沒能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最後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其教訓也深刻,其借鑑也久遠!
-
3 # 君山話史
要說桓玄,得先說他老爹桓溫。桓溫是東晉權臣,晚年一度想篡位奪權,只是還沒來得及大幹一票,就病死了。臨死前,他指定年僅五歲的小兒子桓玄為繼承人,襲南郡公爵位。
桓玄長大成人後,一表人才,史書是這樣寫的:“形貌瑰奇,風神疏朗,博綜藝術,善屬文。”以晉代之標準,可謂是名士風流。作為有才華的官二代,桓玄不免洋洋自得,“常負其才地,以雄豪自處”,應該說他身上頗能看到桓溫的影子。也正因為如此,朝廷對他十分提防,直到他二十三歲時,才給了一個“太子洗馬”不痛不癢的官職。
又過了幾年,桓玄出任義興太守。自認為是天下英雄的桓玄哪裡看得上這樣的小官,他鬱郁不得志,不禁慨嘆說:“父為九州伯,兒為五湖長。”老爹乃九州之霸主,當兒子只是個太守,落差太大。他索性辭官不幹,回到自己的封地南郡。
行經首都建康時,他去拜會主持朝政的司馬道子,司馬道子喝了酒,對桓玄說:“你老爹桓溫當年來京師,想篡權當國賊,你怎麼看?”桓玄一聽,嚇得跪倒在地,半天不敢抬頭。從此以後,他對司馬道子懷恨在心,尋思報復。
返回南郡後,桓玄雖沒有官職,好歹是南郡公爵,跟土皇帝無異,加上桓氏家族勢力強大,荊州刺史殷仲堪對桓玄也是又敬又怕。志向遠大的桓玄當然不會只是躲在南郡當土豪,他在等著東山再起的機會。
在東晉歷史上,朝廷與地方的關係一直是比較緊張的。公元398年,執政的司馬道子重拳出擊,打算削弱地方大吏的實權,削去豫州刺史瘐楷四郡之地。瘐楷大怒,聯合徐州刺史王恭與荊州刺史殷仲堪,共同起兵。對司馬道子懷恨在心的桓玄當然不肯錯過良機,加入反政府聯盟。
政府軍擊敗瘐楷,誘降劉牢之,擒殺王恭,但對付殷仲堪、桓玄的荊州兵團時卻屢戰屢敗。為了挑撥叛軍內部矛盾,朝廷授桓玄為江州刺史,把殷仲堪的部將楊佺期提為雍州刺史。這招確是高明,桓玄、楊佺期撈到好處,無心進擊,攻打京師便不了了之。
憑藉恆氏家族的強大背景,桓玄後來居上,地位與影響力反在殷仲堪之上。為了對抗桓玄,殷仲堪與楊佺期結為姻親同盟。桓玄察覺到危機四伏,以一州力量要對抗兩州,顯然吃虧,怎麼辦呢?桓玄決定向朝廷要權,要求擴大地盤。朝廷也想進一步挑撥桓玄與殷仲堪的矛盾,便把荊州東部四郡撥給桓玄,同時任命桓玄的哥哥桓偉為南蠻校尉。
在朝廷的暗中支援下,桓玄終於消滅殷仲堪與楊佺期,據有荊州之地,一躍而為最強大的軍閥。朝廷的用意是讓地方軍閥們在狗咬狗的戰爭中互相削弱,不想桓玄越戰越強,而且獅子大開口,向朝廷要權。不得已之下,朝廷任命桓玄為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至此,桓玄之勢力,不輸老爹當年。
有一個人,桓玄恨之入骨,此人便是執掌朝政的司馬道子。當初司馬道子酒醉直斥桓玄老爹桓溫為“賊”,充滿對桓氏父子的蔑視。是時候找司馬道子算賬了。於是桓玄寫一封信,抨擊司馬道子父子的“罪惡”,他與朝廷之間的戰爭,已是不可避免。
公元402年,桓玄率領艦隊浩浩蕩蕩地沿長江而下,兵鋒直指首都建康。朝廷所倚重的名將劉牢之突然倒戈,首都門戶大開,很快被叛軍攻陷。
由於司馬道子父子亂政日久,當時朝野對桓玄還是抱有希望的,希望他對振衰起弊,振興國勢。不料桓玄只是對篡位奪權感興趣,他處決政敵,清洗北府軍高階將領,最後逼晉帝禪讓,自己當皇帝,建立桓楚政權。然而,晉室雖衰,改朝換代並非那麼容易,他低估了反對的勢力。後來劉裕以北府軍舊部起兵,振臂一呼,桓楚政權就垮臺了。
應該說,桓玄還是比較有本事的人,他雖有老爹留下的雄厚的政治資本,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奮鬥。他把持朝廷才一年就改旗易幟、代晉自立,根基如此不紮實,焉能不敗?
回覆列表
桓玄的父親是東晉四大家族的桓溫。他的一生也算南征北戰,其功業也算是東晉歷史上比較突出的。可是桓溫人生最大的汙點是廢除了一任皇帝,甚至希望自己扶起來的新皇帝主動讓位。東晉王朝幸好有王彪之和謝安的輔佐,跟桓溫打起了太極,最後桓溫遺憾的病死。
桓溫去世後,桓衝接過了桓家班,但桓氏集團開始處於下坡路。著名的淝水之戰後,桓衝去世,桓家徹底失去了主心骨。東晉朝廷鑑於桓家的威脅,處處打壓桓家子弟。作為桓溫接班人,桓玄到了23歲才做了太子的屬官。在門閥政治盛行的年代,這個年紀才出仕已經是很晚的。
當然桓玄也不滿意,沒多久也就回到桓家的老巢荊州。後來晉孝武帝與親弟弟司馬道子之間發生了君相權利之爭,地方大州也是幫派從立。桓玄憑藉桓家在荊州的聲威,趁荊州之主殷仲堪闇弱,奪得荊州大權。此外,東晉王朝的三吳地區也發生了孫恩叛亂,朝廷忙著收拾三吳亂局,也無暇顧及荊州劇變。
當三吳地區剛平靜一些,桓玄趁勢發兵順流東下,先是誘降劉牢之,然後獲得東晉大權。順便說一下,西晉的軍事力量被內訌和外族打擊下完全土崩瓦解,東晉建國後的可以依靠的力量有兩支,一支是荊州軍,一支是京口附近的軍隊,也就後來的北府軍。劉牢之就是當時北府軍的領導者,雖然他帶著北府軍投降了荊州軍,但桓玄並不放心,此後找著藉口將北府軍的高階將領屠殺,而軍隊被拆分。
眾所周知,東晉建國模式是“王與馬公天下”,也就是皇帝由司馬家坐,大權由大士族掌握,皇帝沒有多大的實權。現在桓玄要除舊鼎新,大士族掌權的局面是他不願意看到的。譬如桓玄即位後,利用下屬的一個錯別字,將尚書檯換去一大批的官員。傳統史書認為桓玄喜怒無常,肆意妄為,事實上是摸黑他。
由於想改變現狀,又沒有多大的能力,桓玄行事的結果是惹怒了大士族,最後以劉裕為首的原北府下級軍官義旗一舉,桓玄就灰溜溜的退回了荊州,後來桓玄被射殺。至於劉裕篡晉時,他吸收了桓玄失敗的教訓,一邊扶持寒族,一邊拉攏士族,因此劉宋才能順利地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