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琳琅訪談
-
2 # 心智玩家
《帛書·老子》第二章的這個“胃”字在甲本中出現過五次,在乙本中只出現過一次。
而在通行本道德經中則沒有這個字,也沒有“謂”字,請看原文對比:
第二章第二句原文:帛書甲本:其致之也,胃天毋已清將恐〔裂〕,胃地毋〔已寧〕將恐〔發〕,胃神毋已霝〔將〕恐歇,胃浴毋已盈將恐渴,胃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
帛書乙本:其至也,胃天毋已清將恐蓮,地毋已寧將恐發,神毋〔已靈將〕恐歇,谷毋已〔盈〕將渴,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欮。
王弼本: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已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注:上文中〔 〕內為帛書版殘缺字】
這個“胃”字。其實是個“密文”字義的字。被用來表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隱性世界」的部分。
《帛書老子(甲)》中,天、地、神、浴、侯王所對應的就是胃天、胃地、胃神、胃浴、胃侯王。前者表示的是“顯性世界”部分,後者表示的是“隱性世界”的部分。
《史記》:“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老子》至今有三個版本源頭:一個是相傳從河上公傳下來,魏晉人王弼註釋的版本,是現代通行本的祖宗。一個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老子》甲乙兩個版本,還有一個是郭店楚簡中的《老子》殘編。
根據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兩種抄本與1979年郭店出土的楚簡本《老子》殘篇得知,現傳世之《道德經》並非是老子書的原貌。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有甲、乙兩種版本。兩版本的書體有些不同,但都屬於隸書。乙本避劉邦諱,可以斷定它是漢朝的抄寫本無疑。甲本由於不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因此可推斷它當抄寫於劉邦稱帝之前。
過去多以為隸書出現在秦篆之後,是“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之所作也”。從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出土一千一百餘枚隸書秦簡和1980年又在四川青川郝家坪出土兩件隸書戰國木牘的情況來看,隸書的出現與流行應早於秦篆。現代大量考古發掘證明,隸書在戰國時期就已廣泛使用於以竹木為書寫材料的簡牘上。
甲本帛書很有可能是直接從戰國時期的竹簡上轉抄過來的,它是迄今為止所發現儲存最為完整、最接近原貌的古本《老子》版本。三國時魏人王弼注《道德經》則是現存傳世本中的最早版本。帛書本不分篇章,傳世本《老子》則分為上、下篇共八十一章。文字也多所不同。
以下是帛書《老子》甲乙本合校的簡體字復原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