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知事
-
2 # 華夏第一古都長安
自從周平王遷都洛邑以後周王朝就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了,東周分春秋戰國,那時候王令不出洛邑,周王室名存實亡,諸侯國都不鳥東周天子,歷史上定都洛陽的王朝都是衰敗王朝,東周,東漢,西晉
-
3 # 蘇霸賽壓錦
周天一什麼時候失去這個地位呢,不知道,我估計也沒人會知道,歷史書過時烽火戲諸侯後,我們可以想想為什麼?戲弄一次大家都不想奉一個天子了?你相信嗎?只能說是周幽王此舉是導火索,讓大家徹底地決定不再奉尊周幽王為天子了,我們可以想象,應該是之前大家就有了獨立的想法,而且也基本上不奉尊了,但是不能明說,也不能明著說不奉尊天子了,都不想當出頭鳥,所以烽火戲諸侯就成了諸侯的藉口要獨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是什麼時候沒法弄清了,難保之前沒有些諸侯不奉尊了
-
4 # 探微閣主
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其源頭是周幽王的見殺和周平王的即位。
周幽王寵幸褒姒,欲廢掉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
太子的母國申侯起兵,聯合犬戎,殺幽王於驪山腳下。擁立太子宜臼為周平王。
周平王踩著父親幽王的屍體即位,遂造成諸侯的分化。
在申、許等國擁立平王於申時,虢公翰立王子餘臣於攜(《竹書紀年》),週二王並立。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侯所殺。”
當時支援周平王的有申、許、鄭、晉、秦。
申國為平王母國,申侯為其外甥爭王位,聯犬戎殺幽王,實為主謀;
鄭桓公為周司徒,死於驪山之難,鄭武公娶申侯之女為夫人,即武姜,鄭隨平王東遷,趁機並虢自大;
晉文侯覬覦黃河西岸之地,起兵殺攜王,替周平王掃清障礙。平王於情理無法向晉索還故土,便東遷洛邑;
而魯、虢並不贊成立平王,虢公為主持正義,立王子餘臣於攜,然而最終為晉文侯所殺。
魯國始祖為周公之子伯禽,在東方諸侯中與周王室關係最為親密,相當於王室在東方的代理。
魯國的不支援,使得周王室在東方失去了號召力。
而周王室與東遷所依賴的鄭,也關係惡化。
平王東遷後,長期任用鄭伯主持周政。
平王晚年,為改善王室狀況,轉而親近虢公,雖然最終未成,周鄭卻因此交換質子。王室威信的衰落,可見一斑。
周平王駕崩後,周桓王還是用虢公,周鄭交惡,終於兵戎相見,桓王被鄭國射中肩膀。周王室的權威,進一步衰落。
虢國於惠王二十二年為晉所滅,而周王室的東遷的另一支持者申國於莊王時為楚所滅。王室勢孤力單,往日共主權威不再,遂至春秋五霸的崛起。
-
5 # 鋒楓2016
任何時代都是要講實力的,周武王伐討而得天下,繼而大肆分封天下。周武王去世後,成王繼位,周公輔政,這時發生了著名的“三監之亂”隨後被迅速平定。周朝作為天下共主,實力雄厚,諸侯克盡臣節,循周禮,按時朝貢,不感有任何異心和妄想!
這種強盛的局面維持了不過兩百年。周朝接二連三地出現動搖局面。由於周室連年征戰,國力損耗,國庫空虛。周厲王於是任命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利政策,將山林湖澤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準華人進入謀生。華人對此議論紛紛,周厲王又命衛巫監謗,禁止華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周厲王的高壓政策最終引發華人暴動。
周厲王死後,周宣王繼位後,周宣王繼承了前幾位周王的政策,繼續對外用兵,使周王朝一度呈現“四方既平,王國庶定”的局面。但因連年征戰消耗國力,加劇了西周王朝的社會危機,加上週宣王晚年獨斷專行、不進忠言、濫殺大臣,宣王中興遂成曇花一現。
周宣王晚年多次對周邊部族用兵,但大多以失敗而告終:
前797年(周宣王三十一年),周宣王派軍隊攻打太原之戎,沒有成功。
前792年(周宣王三十六年),周宣王派軍隊征討條戎、奔戎(今山西夏縣西南),戰敗。
前789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派軍隊征討申戎(即西申國,今陝西省米脂縣北)獲得勝利。同年,周軍在千畝之戰大敗於姜戎,南國之師全軍覆沒,周宣王在奄父的幫助下才得以突圍。
對外用兵卻接連失敗,不僅損耗國力,也令周天子威信盡失。屋漏偏逢連夜雨,周宣王之後的周幽王卻是個昏庸無能,荒淫好色卻目光短淺的君王。
周幽王寵幸褒姒。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不惜數次點燃烽火引來諸侯救援。看到諸侯失魂落魄的樣子褒姒被逗得笑了。而在褒姒銀玲般的笑聲中,周天子的誠信已經徹底尚失掉,失去了其做天下共主的資格!
-
6 # 歷史哨聲
題主問的是什麼時候周失去天子的資格,即天下共主地位。
結合一些答主的答案,一起來看下週的天子地位得到和失去全過程:
1、西周天子地位什麼時候得到的?並非是在周武王伐商時,而是在周成王平定三監之亂和東夷之後,才正式成為天下公主。周武王擊敗帝辛之後,到周成王稱王之前的時間段內,是屬於天子相爭階段,只不過是周國佔有較多的優勢。商國勢力依然強大,東夷勢力雄厚,這兩個勢力都是周稱天子的重大威脅。
我們很少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周成王,才是周朝第一個正式稱王的人。周文王、周武王的封號,其實是周成王稱王之後所追封的。
下圖是西周初年勢力圖
2、周厲王時期的共和執政,現在基本上認為共和是人名:共伯和。其實就是第二個周公執政。不同的地方是:周公執政是因為周成王年幼沒有足夠能力執政。共伯和執政,是周華人反對周厲王的專利政策給他們所造成的利益受損。共伯和執政,並非損壞周天子的權力,其實不過是從周厲王的改革角度轉為安撫周國貴族的角度而已,根本上是加強周天子的權力——因為共和執政,再次團結了周國的貴族,為周宣王時期的再次強勢提供人和基礎。
3、周天子的地位受損,開始是以宜臼爭奪太子之位。宜臼和伯服的太子之爭,本質上是姜姓諸侯和褒氏諸侯之間的爭奪。可以確認的事實是:周幽王有兩位王后:先是申後(姜姓),後是褒姒(褒氏,褒氏在西周中也和姜姓一樣都長期被立為王后,並非褒姒單獨一個王后。)。宜臼很有可能是申後被廢、褒姒被立為王后且生下伯服後才出生的。
但申國、繒國和犬戎(這三個其實都是姜姓,不過是犬戎繼續傳統生活方式,而分支的申、繒國變為農耕定居而已。)由於他們強大起來,足以對抗周國,於是就叫板周幽王,否認伯服的嫡子地位,堅持要求周幽王立宜臼為太子,恢復申後的王后身份。
最後周幽王和鄭武公共同在驪山和犬戎作戰,並和太子伯服均被殺死。姜姓勢力取得了勝利。
烽火戲諸侯中的反叛諸侯,很大可能就是犬戎——因為犬戎在西周時期出現頻率並不高,很有可能是被周國收復,成為西周分封系統中非定居農耕諸侯,或者如同申、繒等姜姓被封諸侯一樣成為定居者。所謂諸侯反叛周幽王,其實就是姜姓諸侯反叛或者不救助周幽王。這些諸侯是周國內的諸侯,並非指晉、齊、燕、蔡、曹、衛等封國諸侯。
周幽王以天子身份被殺死,這絕對是對周天子權威的嚴重損壞。也因此在周幽王死後,申、繒等姜姓勢力並沒有得到晉、齊等東方諸侯國的支援的根本原因。
4、上面第三點是關於周幽王和姜姓勢力在爭立太子的問題。現在說的是周幽王死後,由於宜臼涉及到弒父問題,導致周幽王以天子身份被殺,因此周國大臣都不支援宜臼即位,而是改立周幽王的弟弟餘臣為周王,是為周攜王。姜姓勢力不服,於是在豐鎬立宜臼為周天王。周國開始了周攜王和周天王的二王時期。這個時間持續多久,不同專家有不同看法,現在無法一統標準。也因此難以認定周平王的即位年份。基本上流行的說法有兩種:一說是週二王局面持續九年;二是週二王局面持續二十一年左右。
周天王的這個稱呼,就反應出了宜臼在即位周王上的缺陷——沒有得到周幽王的許可。因此,如晉、齊、衛、曹、蔡等大諸侯國一開始就是承認周攜王的合法性。
由於周天王和周攜王二人都不是周幽王屬意的繼承人,嚴格來說,他們都沒有即位周王的資格。因此他們就從周國以往的繼承製,轉換為尋求支援制,尋求各國諸侯的支援。
週二王時期爭奪大諸侯國的支援,在實質上已經丟失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周平王的周天子位置,從西周的天命指定,變成了諸侯支援,性質以及改變。
因此,在周幽王和太子伯服戰死後,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已經實質上丟失。
5、雖然春秋時期,周天子地位實質上已經丟失,但以齊桓公的尊王旗號下,周天子還是天下共主的象徵。春秋五霸,旗號還是打著尊王名義去征服的。
6、到了戰國時期,各國透過變法紛紛變強,周國更加沒落,但周天子的旗號還是在的。周天子天下共主名義地位的丟失主要有如下過程:
A、公元前288年,齊、秦二國稱東帝、西帝,但因為人心問題,不得不取消帝號;
B、公元前285年齊國滅宋國後,打開了齊國攻打周國的通道,齊國開始了攻打周國滅周稱帝的行動。齊國意圖取代周天子而成為天下公主的行為,讓韓、周、秦、趙等國大為緊張,於是在燕國提議、趙國牽頭下,組織合縱,成功五國破齊,結束了齊國滅周稱帝成為天下共主的夢想。
C、公元前281年,楚國意圖和韓、齊組成聯盟,三國共同長期駐重兵洛陽周國,作為攻打秦國的中轉站(士兵和糧餉)。最後因為齊國不同意而落空。這個建議在實質上滅周國,讓周天子這個天下共主只有名號,但無領地。
D、公元前255年,秦國滅西周,周國正式被滅,周天子這個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正式終結。
結論,周朝天下共主地位的丟失:周幽王、太子伯服戰死、週二王並立,導致周國在實質上丟失了天下共主的權威,僅剩下名號;齊秦稱帝,首次衝擊周天子這個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其後,齊、楚二國都試圖滅周但失敗,最後周國被秦所滅,周國這個天下共主地位正式被終結。
-
7 # 史說新傳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對其建國時間史學界有爭議)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其中,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建立,定都於鎬京(現在的陝西西安西南方向),東周自公元前770年,因犬戎入侵,周平王東遷建都於雒邑(現在的河南洛陽)。公元前256年,秦破洛邑,殺周赧王,東周滅亡。
周朝的分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周朝是建立在邦國政治體制上的,這種政治體制來自於商朝。基本上是以周王室為核心,層層外延,直至邦界,乃至邦外的未化世界。邦內的每支政治力量都是邦的組成部分,都必須服從邦主的領導。這樣的話,周王就是全國的最高統治者,對各邦也就是諸侯國們擁有較大的權威,各國諸侯對其聽命納貢。按照周制,大國的諸侯有時還可以兼任王室的官吏,諸侯在其封國內設定的官制,大略與王室相等,還有軍隊各自成為一方之主。
周朝的這種體制,決定了天子與諸侯關係的不穩定性,時而向心,時而離心。如果說西周時期,天子的絕對權威是不容忽視的,此時的周天子能號令諸侯的話。但到了東周,周王作為周朝領袖的地位受到了嚴重的削弱。這時的周王室權威逐漸下降,從當初的一面旗幟,天下核心,接受冊封。變成了後來諸侯國之間實力逐漸強大,開始不再履行對王室的義務,更不會聽命於周王室的任何旨令,朝貢一說,更是無從談起。
這裡面需要明確指出的是,雖然在東周建立過程中,平王曾經得到了諸侯們的大力相助。但是在東周政權建立之後,諸侯們又都忙於自己的事務去了,除非緊急情況,諸侯們都不大理會周王室政權的內部事務。也就是說,當年周幽王時“烽火戲諸侯”那樣,號令諸侯俯首帖耳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以至於到了後來,各諸侯只要力量可以允許的話,都會紛紛脫離周王室的束縛,紛紛獨立行事,藐視周天子,周王室還要依附不同時期的大諸侯國,比如晉國、鄭國或者衛國等。此時,王室的權威僅僅是一種供諸侯間謀取利益的可有可無的象徵了。
-
8 # 噩夢魚兒
西方有句諺語叫做“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周王朝曾經一度鼎盛,威壓四方,天下諸侯無不賓服。但是當時間推移至西周末年,曾經不畏艱險地開創大周的文王武王的子孫們,在日漸腐敗的生活中漸漸迷失了方向。他們的血性消失得一乾二淨,現在的姬性王族們只想享樂而不思進取了。
西周末年,王朝可謂內憂外患。關中連年乾旱,岐山等地發生大地震;周邊戎狄不斷侵襲;最嚴重的是內部內亂頻發。
在又一輪殘酷的奪嫡之爭後,申侯、繒侯支援的太子宜臼笑到了最後。但此時由於犬戎的破壞,都城鎬京殘破。四方諸侯異族也別有用心。懦弱的平王宜臼不是奮發圖強,學先祖那樣披荊斬棘,而是想東遷洛邑,遠離紛爭,託避於晉、鄭二國,絲毫不顧西岐乃王朝“龍興之地”。其中並不是沒人反對,但是周平王一心只想去東方過自己的舒心日子。這樣的傢伙諸侯怎麼會看得起?
雖然威嚴掃地,但是畢竟周王朝還有天下共主的名義,短時間內倒也與諸侯相安無事。各諸侯國不斷髮展壯大,反倒是周天子直轄的王幾不斷縮小,諸侯們早已聽調不聽宣。終於在周桓王十二年,周鄭兩國爆發大規模激烈衝突。結果就是鄭莊公不但敢於領兵抵抗,而且打得王師一敗塗地,連周天子都被射了一箭。這下就像是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駱駝,周天子說的話再也沒人聽了,只能時不時被強大的諸侯拿出來當吉祥物。從此之後,歷代周王只能混吃等了。
-
9 # 張慶東字恕鳴文化原創
據史料記載分析――西周的滅亡,東周的開始。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已經全面動搖。有學者認為是周幽王在“國之經濟基礎”已動搖,又“失德失仁失政”,違背“周制”造成“國之政治基礎”動搖,是造成自死國亡的根本。本人掘見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分析探討:
一是從“西周朝國體”分析。周幽王所處的“西周王朝”,是華夏的“奴隸制社會”分封諸侯的“鬆散聯邦”。有王族分封,有功勳分封,有歸附分封,有徵服分封。西周是“宗主國”,各諸侯國要絕對服從於服務於“宗主國”所要求的一切。
二是從“周朝政體”分析。西周作為“宗主國”,國王是“假借上天之子”,是受天神指派,代表神領導諸侯、領導奴隸,周天子詣意就是神的詣意。分封諸侯國服從於“宗主國”,奴隸是侯、貴族和周天子的私有財產。周幽王“作為任上亡國之君”,被姜姓氏幾個諸侯國聯合打敗,並戰死。可以說是對“天威”的蔑視!
三是從“西周經濟基礎”分析。“井田地”等天下各物,都是天子“國有的東西”已被忽視。許多地方出現被任意分割的現象。按周禮制,應進貢、朝貢、奉貢、納貢的被一些諸侯國一一省略。周天子的尊嚴因“非和平事件”,也被任意踐踏。
四是從周幽王“失仁失德失政而喪國”分析。作為在位被“誅殺的天子”是自亂“西周政治基礎”――任由貴族妄為,加劇貴族與奴隸的社會矛盾,引發社會危機;“寵新妃,廢王后”引發政治危機;“廢謫立庶”引發王權危機。尤其是要“誅殺”已逃往“姥姥家”申侯處避難的“廢太子”宜臼時,面對非常強勢,歷史上有“過隙”,並且因“廢申後”、“廢申後所生太子”早與繒國、犬戌等姜姓諸侯聯合有準備的申侯國時,只能戰敗被殺於驪山。
五是從九年的“週二王”分析。儘管沒有周王室的全力支援,並在鎬京立周幽王的弟弟為“周攜王”。但申侯等擁立宜臼為“周平王”,並東遷國都於洛浥。在經過長達九年的周宗室不認同周平王的“征討”中,周平王牢固的確立了在周朝的王權地位,並開啟了“周朝新天地”。史稱“東周”。但是,周天子的天威以不復存,先後有齊、秦、楚等國抗周朝廷,並在滅掉鄰近的小國後,提兵攻周朝京都!
回覆列表
周朝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經歷了3個階段。
西周立國時,實行著名的兩都制度。
“宗周”位於陝西省長安區灃河兩岸,又分為兩部分:文王作豐邑在河西,周武王作鎬京處河東,之所以名“宗周”是由於這是周族的聚居地,祖先宗廟的所在地。
“成周”位於今洛陽附近又分為王城和城周兩個城邑。成周是成王之周,是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後建設的。
周朝衰落的第一階段,華人暴動和共和執政。
周厲王在位期間,與民爭山河之利,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終於激起了"華人暴動"。周厲王只好逃跑。沒有天子,召穆公﹑周定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執政"。
共和執政對周天子威信傷害太大了,威權下移,周天子衰微的趨勢不可避免了。
周朝衰落的第二階段,烽火戲諸侯和豐鎬之亂。
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幽王退走後,申侯、魯侯、許文公等共立原來的太子姬宜臼為天子,於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南陽北)即位,是為周平王。因鎬京已遭戰爭破壞,而周朝西邊大多土地都被犬戎所佔,周平王恐鎬京難保,於公元前770年在秦護送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在鄭、晉輔助下立國。東遷後的周朝。史稱東周。
其實,烽火戲諸侯只不過是太子宜臼為了避免父親廢長立幼的一次裡應外合的叛亂。這次叛亂的最重要結果是,周幽王死了,合法的周天子只能是宜臼的了。
平王東遷,是東周的開始,意味著周天子沒有了宗周,只有成周,威權失去一半!
周朝衰落的第三階段,平王東遷和周鄭交質。
周平王在鄭、晉兩國幫助下在成周站穩腳跟。這是晉國發生曲沃和翼城的兩宗內訌,鄭國乘機利用周王室地位謀取利益。而周平王想要分權給虢國,鄭國不願意,還打了一仗。周平王被鄭莊公派兵打敗,只好和鄭國求和,雙方互相遞交公子為人質。史稱“周鄭交質”。
平王東遷後,地盤變小但至少還是天下共主。周平王貿然和鄭國撕破臉打起來還打不贏,徹底威嚴掃地。只好淪為了春秋第一小霸王鄭莊公的墊腳石。
值得指出的是,讓周天子徹底威信掃地的鄭國,首任諸侯是周厲王的小兒子。真是諷刺!
周王室衰落的軌跡說明,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丹水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