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股海小先生
-
2 # 棲俠鎮俠圈
有時間多讀書肯定好
以前有字典的學子較少,唯有多讀,而且沒有拼音,多讀可以加強字形記憶,不懂的要查很多書才懂,以前的人愛賣關子,去請教也可能得不到答案。
古人愛用史料辯論,所以為了避免盲區,就要讀大量史藉和名人書藉。
書讀萬遍,其義自現。前人多數靠悟,需要多讀,現在身邊老師很多,不用萬遍,三遍不懂就請教別人吧
書讀萬卷枉稱雄,天下事理本無窮。
古人雖讀的多,但是多集中在文史類,文科創新很難,冷落了自然科學,最後落後捱打才明白文史不能在關鍵時候救國,所以在一個領域讀書多並非絕對優勢。
-
3 # 飄1962
過去的書刻(寫)在竹簡上,上百字或幾十個字曰一卷,所以才有“學富五車”一說,按竹簡算,大家都破萬卷了。幾十萬字的一部小說,估計五車也拉不下。此卷非彼卷也。
-
4 # 文發揚
好像沒有聽到你你這個說法。
我常聽到的是:
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把讀書與社會實踐結合來,也沒有強調此書是詩歌類。
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這裡強調了學詩。讀《唐詩三百首》,是熟讀。沒有說<萬卷詩>。
3,<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裡強調多讀,反覆讀。
4,孔子說,<溫故而知新,不亦悅乎>。講的是複習已讀過的書。
5,<學富五車>。這句通常是誇別人讀書多,不是用來自誇的話。古代的書是用竹簡或木簡做的。所以書多了要用車裝。<汗牛充棟>。牛車拉書把牛都累的出汗了:汗牛。書把房子都堆滿了:充楝。
6,<過目不忘>。強調書要背。蔡文姬被曹操從塞外救回後,·記頌出許多書,然後刻寫流傳。而這些書都被戰爭毀了。但文姬一腦子都是書。<一目十行>,看書看的快。《三國演義》中張松給曹操獻地圖。曹操見松醜陋不喜,將自己新著的《孫子兵法》扔給松看。松伏地一口氣讀完。然後回覆曹:西川連小孩子都會。操不信。松則<橫流倒背>。說明張松看的快記的準。
總之,要學會學習,學會讀書。要反覆揣摩書中意義,而不以讀書多少為自誇。
回覆列表
詩我倒是經常念,而且是大聲的念,學的是曾國藩八本里的,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但是書,遠遠沒有讀萬卷,以前學生時代倒是天天讀書,什麼書都讀,偏愛歷史,後來就不怎麼讀了,不過有了汲取知識的習慣,在這個時代也不僅僅只能從書本獲取,也就釋然了。
其實讀萬卷的人很累,真正能讀萬卷的人,最後必定有境界了,之前聽人比喻,說書讀到深處,總感覺自己是一直不斷攀登的雪豹,山好像永遠沒有盡頭,但他卻得一直爬,不願停下,只至死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