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十六說史

    常看影視劇當中,發現,代士兵當中,會有很多的穿著盔甲計程車兵,但無論是何種情況,我們都會發現,好像輕輕鬆鬆弓箭和刀劍就能刺透鎧甲,既然盔甲的作用如此輕薄,那為何士兵一定要穿著盔甲呢?

    抗戰裡用弓箭就是有點虛幻了

    事實上,這不得不說這是我們的影視劇沒有將盔甲的這一重要作用體現出來,電視劇裡拍得好像披著盔甲和不披著盔甲,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但事實上區別很大。

    弓箭

    在戰國時期,中國的盔甲主要用皮革縫製,這種皮革對於刀砍切削有一定的防禦作用,不過隨著重灌騎兵突刺前進時,兵器越來越鋒利,就逐漸顯得有點兒力不從心,到西漢時期,鐵盔甲開始廣泛出現。相對於強硬的弓弩的穿刺效果,可以穿透三毫米的鋼板,所以普通的盔甲,而中國古代鎧甲厚度,一般在1.2到1.7毫米左右,所以弓箭是不可能把人射穿的。

    清代弓箭手

    但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從來沒有弓箭戰,戰爭從來都是以白刃肉搏結束戰鬥,主力部隊永遠是步兵和騎兵,鎧甲能夠有效的防護遠距離的弓箭和刀砍,所以你說鎧甲沒有用?

    古代士兵

    碰上這種傢伙,鎧甲的作用就不大了(石秀)

    另外如果鎧甲沒有用,為什麼連續上千多年一直在使用盔甲呢!在冷兵器時代,幾乎沒有任何武器能對盔甲用較大的威脅,但隨著火器的迅速發展,盔甲對於熱兵器的作用幾乎是越來越低了,我們可以看到在清朝時期幾乎已經很少看到士兵在穿戴鎧甲,因為子彈和火炮的威力已經遠遠超出所有的鎧甲所能防禦的

  • 2 # 有腔調的貓

    三國時期的盔甲因為制甲的工藝並不高,所以只可以抵擋住一般的刀劍砍擊的,對於弓箭,只可以適當的做到讓箭矢順著鐵片劃開降低殺傷的作用,不過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強。相對的,到隋唐年間,更多的武將使用鐧、錘等武器應戰,也是因為當時的鎧甲製造工藝已經提升,普通的刀劍不易擊破鎧甲,只能用重武器擊傷或者擊倒。三國時期大多還是用利器,可見鎧甲的作用尚一般。並且側面還有馬鐙尚未發明的原因,三國時期的將領所用的武器的重量基本都是被誇大了,因為就算拿的動,揮舞起來也坐不穩,就更別提衝鋒刺穿這類的動作了,基本都是文學作品美化的。

  • 3 # 秉燭讀春秋

    三國時軍人穿的鎧甲多種多樣,就好比現在各個國家軍隊裝備不同一樣,魏蜀吳三國兵士穿的盔甲和鎧甲五花八門,它的作用就是避刀槍,要說百分之百有作用那是騙當時的士兵的話,否則,戰爭就不死人了。到現在軍隊裝備能全防嗎?不過鎧甲隨著時間會越來越精緻和防身了。

    三國後期流行一種護身鎧甲―筩袖鎧。“筩袖鎧”顧名思義它是“桶狀”而“帶袖”,像是現代的短袖套衫,由一片片的鋼片編成,因為帶著短袖,可以連帶保護士兵的上臂與腋下。

    在漢代劉勝墓中除了出土了“金縷玉衣”之外,還出土了一套類似的鎧甲,不過漢代的鎧甲胸前開襟,可以左右開啟,穿戴方式就像西式襯衫。而三國的「“筩袖鎧”為了增加防護力,胸前不開襟,所以穿得時候要像現代穿T恤一樣從頭套入。 “筩袖鎧”的材料也特別講究,可能是將薄鋼片反覆折迭鍛打做出的堅軔“百鍊鋼”的鋼片,這個技術到今日仍在使用。所以說,當時的百鍊鋼技術應該大幅增加了鎧甲的防護力。此外,騎兵專用的筩袖鎧還附有“腿裙”,可以保護騎兵的腿部。 像後期的馬上將軍魏延、姜維、鄧艾、鍾會都有這樣的裝備。

    不過也有例外,史料記載:三國時蜀國西南邊陲兀突骨擁有一支英勇善戰的藤甲步兵,所裝備的藤甲刀槍不入。這是古代全防的鎧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有潑婦罵街這種行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