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白旗幟
-
2 # 這些歷史要讀
簡單來說,“上洛”其實就是帶軍隊前往京都的行動。
這是日本戰國時代實力最為強大的大名(諸侯),為了展現自身實力和朝見天皇,集結大軍開往京都以提升自身地位和威望的一種“武裝遊行”。
由於古代日本,等級化比中國古代要嚴密。雖然那時的天皇已和周天子沒兩樣,但天皇和京都裡頭的那些貴族們的高貴血統和身份,仍舊對外藩諸侯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比如著名的越後之龍上杉謙信,他原名叫長尾景虎,後來繼承了關東管領“上杉”姓氏,並先後得到關東管領上杉憲政和將軍足利義輝的賜名,才改名為上杉謙信。
言歸正傳,歷史上之所以將這種軍事行動稱“上洛”,是因為當時天皇所在的都城京都,當時叫平安京,過去是仿照大唐的東都洛陽而建的,因此日本人也習慣稱之為“洛陽”、“洛城”。故此,戰國時代這種率軍進京的軍事行動,也就稱為“上洛”。
在日本戰國時代,“上洛”的成功就是大名實力的證明,這就好比中國春秋時期的問鼎中原、諸侯會盟。當時能夠上洛的大名,其實就是實力最為強大的,其在日本戰國時代的地位就相當於我們春秋五霸。
比如,素有甲斐之虎之稱的武田信玄和素有東海道第一弓取之稱的今川義元,都曾發動上洛。這些大名在當時都是日本各藩之中實力首屈一指的勢力,大致上當與春秋時期的晉國和楚國。因此,他們都希望透過發動上洛來進一步彰顯自身的實力和威望。
-
3 # 歷史的拐點
這與日本獨特的文化有關係。在日本,尤其是武家統治時期。天皇宛若虛位君主。國家的實權掌握在了幕府將軍手裡,稱之為徵夷大將軍。天皇成為“神”一般的人物,人人敬而遠之。但是,就如同現代國家的政治制度。天皇是國家元首(只是沒有實權),大將軍是政府首腦(掌握實權)。但是從法理上講幕府大將軍的權力是由天皇授予的。
而日本這個國家最喜歡當婊子立牌坊。明明國家早已經禮崩樂壞,下克上不斷。卻依舊在明面上講什麼禮義廉恥,說什麼大義名份。偏偏中下層的武士大多吃這一套。
所謂的“上洛”其實就是前往京都參拜天皇,進行上供。之所以稱之為上洛是因為日本仰慕中華文化。於是在遣唐使的幫助下,學習唐朝修建“兩京”。也就是現在的奈良和京都。而京都據東,對應唐朝的洛陽。所以將前往京都被稱為“上洛”。 而當時室町幕府的將軍御所便是京都附近的二條城。所以,大名上洛便是透過進獻貢品,一方面可以參拜天皇獲得官位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同時可以參見幕府將軍以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畢竟名義上天下武家都受大將軍掌管)。就比如,上杉謙信透過上洛獲得幕府正式的認命成為“關東管領”在名分上可以懲處關東的任何大名。於是其聲勢大振,關東諸武家群起響應。擊敗北條家甚至圍困了小田園城。此外如同豐臣秀吉透過上洛,被天皇封為關白(類似宰相)後又晉升為太閣(類似於攝政王)獲取了統治天下的大義名分。
所以上洛並不是為了統一全國,而是透過進貢的方式,達成自己的政治訴求。
-
4 # 指尖看日本
上洛,在日本中世紀特指前往京城,不過日本戰國時代的上洛其實也分為很多種的。
首先,為什麼前往京都被稱為是“上洛”呢?日本的京都,實際上指的就是自平安時代以來的都城平安京,平安京建立之初,分為左京與右京兩個部分,日本人給這兩個部分各取了個美稱,左京為洛陽,右京為長安。
而在平安時代末期到鎌倉時代初期,因為右京不適宜居住,逐漸荒廢,而左京則漸漸發達起來,因而平安京就少了個長安,只剩下洛陽了,所以後來大家前往京都,就會說自己是前往洛陽,也就是上洛的由來。
戰國時代的上洛都有哪些?首當其衝的,肯定就是上洛爭奪天下了,這裡的天下,指的是室町幕府以及京畿的控制權。當時的日本雖然處於戰國時代,但是室町幕府的權威仍在,比如你要是想獲得統治某個地方的合法權,就需要幕府的批准,你出身低下,想攀附名門,成為上層人士,也需要幕府的認可以及賞賜你幕府將軍的相伴眾、御供眾地位。
不過,在日本戰國時代,大部分時間內幕府將軍是沒有實力光靠自己維持幕府的運作的,甚至誇張一點說,雖然幕府權威還在,但是將軍想要京畿立足,卻非常困難。這是因為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室町幕府依賴的守護在京制度、奉公眾都解體了,幕府將軍想要在京都內立足,就需要有力大名的支援。比如明應政變後的足利義澄,靠的就是細川政元的軍事支援出任將軍,統治幕府。後來被廢黜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材復歸京都,也需要仰賴細川高國、大內義興等大名的軍隊,在大內義興等人離開後,足利義材立即就再度被逐出了京都。
當然,這些上洛的大名,實際上就是幕府將軍的保護者、支持者,地位僅次於幕府將軍,雖然名義上是協助幕府將軍一同治理天下,但是主要目的仍然是在給自己謀私。
其次的上洛,便是要取得自己統治領地的合法性,或者和朝廷、幕府拉關係了。
比如織田信長的父親織田信秀,曾經就上洛過,還給朝廷奉納了許多錢糧,好讓朝廷下賜個一官半職的,抬高自己在尾張的地位,獲得京畿統治者的好感。織田信長、上杉謙信早年都有這麼上洛過,這種上洛的目的都是拜見比自己地位高的公權力,讓他們給自己一些統治領地的大義名分,一般覲見完將軍啥的就回到自己領地了。
最後一種,就沒啥好說的了,比如本能寺之變前的德川家康,上洛就是去旅遊,見見世面。
回覆列表
日本大名熱衷於上洛,一開始是因為在京都可以獲得官位,後面是因為生存所迫。至於上洛之後,能不能統一全日本,答案是不能,因為哪怕最後德川家康拿下了天下,也只是諸位大名蟄伏,並沒有能夠真正一統日本。
日本洛陽京(戰國時代)
(1)何為上洛
上洛,上字好理解,那就是去的意思,那洛字自然指的是地名,指的是洛陽。這個時候可能有些哥們要懵了,一群日本大名沒事跑我們河南來幹嘛,不嫌累得慌啊?其實這個洛陽和河南洛陽有關係,但是又不是真的指河南洛陽,而是日本洛陽京。
熟悉日本的朋友一定知道,日本人是十分慕唐的,一度吹噓自己是“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很多歷史學家深入研究了日本的歷史之後,大膽假設道這和當初日本人在白村江被大唐軍隊殺成狗有著很強的相關性。
特別是在日本平安朝時期,日本人天天就是盯著大唐看,像極了一個做A貨的代工廠,正牌廠家出什麼我就仿造什麼。回來的留學生一個勁誇大唐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特別是大唐的西都長安、東都洛陽賊酷賊炫。這樣的印象在日本人腦子根深蒂固,哪怕是現在一千多年以後的今天。
日本遣唐使圖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人就興致勃勃開始山寨大唐,將日本京都分成東京、西京兩京,不僅僅在風格上模仿,更是直接把東邊的京城叫做洛陽,西邊的京城叫做長安。但是日本長安那塊地是塊沼澤,不好建設,在鎌倉時代衰落了。而東邊的日本洛陽逐漸發達起來,到後面日本人去的京城就指的是洛陽。到後來,日本就把京都叫做洛陽。
日本NHK製作的紀錄片,表達對大唐的熱愛。
而在戰國時代之前的室町時代,日本京都再次成為政治中心,所以日本人也再次熱衷起了上洛。
(2)上洛的意義
在日本戰國曆史上,大名們的上洛分為前期、中期和後期三個時間段。在戰國時代前期,日本的足利將軍還足夠強大,說的話還是很有威懾力的。所以鄉下大名千里迢迢跑到京都洛陽,就是為在足利將軍的門下要點賞賜和封號,上洛就像鄉下的窮親戚來城裡轉悠。
日本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昭
但是足利將軍的好日子也沒能一直持久下去,到日本的應仁之亂爆發,整個日本京都都快被打沒了。日本的足利將軍和當時的天皇都窮愁潦倒,今日不知明日事,在這樣的情況下,鄉下的大名去上洛,更多是為了討個官點陣圖個威風。日本那些落魄的公卿貴族也正好賣賣字畫,混口飯吃。其中向織田信長的父親織田信秀就找日本朝廷株式會社買了一個三河守的虛銜,然而當時的三河正在織田家的死對頭敵人今川家手中,所以織田信秀買這個官位純粹就是為了將來的入侵三河的時候能用,順便噁心一下今川家。
戰國梟雄織田信長經常上洛
而到了戰國後期,上洛的意味就徹底變了,那就是臣服。在1586年,當時的日本關白豐臣秀吉開始進行中央集權,逼迫鄉下的大名們要來上洛,而此時的上洛就是臣服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關白這個詞,這是可以理解為攝政的意思,是一個漢語典故化的和詞,講的是西漢霍光的故事。當初漢武帝劉徹託孤給霍光,霍光權勢滔天,什麼事情在彙報小皇帝前都要先跟霍光講,“諸事皆先關白光,然後奏天子”。
德川家康改變京都政治中心的命運,建立江戶城超然的地位
在這樣的其中最大的兩個對手上杉景勝和德川家康紛紛上洛,很多人都是要透過上洛來表達臣服。後來德川家康也是玩的這套,不過叫大名來臣服的地點已經改成了江戶城。隨著江戶城的興起,京都獨領日本風騷的歲月漸漸遠去,成為了一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