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薺菜糰子
-
2 # 地主之儀2
美國自二戰結束後,就開始了整體推進全球霸權戰略,海軍又是美國霸權推行的急先鋒,而潛艇,是海軍的基石。所以,美國在潛艇研發方面是不遺餘力的,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展開了常規潛艇AIP的研究,當時同時研究製造的,還有核潛艇。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就是1952年開始建造的。
鸚鵡螺號核潛艇
美國建造的最後一級常規動力潛艇是‘’長頜須魚‘’級。該級潛艇總共建造了只有3艘,分別為“長頜須魚”號,“紅大馬哈魚”號,“北梭魚”號,於1959~1960年之間相繼服役。雖然數量不多,但效能先進,是現在歐洲常規動力潛艇和著名的日本“渦潮”級潛艇的原型,而這兩者後面的潛艇都是現代常規動力潛艇中的佼佼者,可見美國當時常規潛艇技術的實力。
長頜須魚號
那麼同一年代服役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和最先進的常規動力潛艇的美國,為什麼最終放棄了常規動力潛艇呢?原因不外乎兩點:
1、美國的全球霸權戰略需要核潛艇
現代常規潛艇對於核潛艇唯一可能取得優勢的地方是在空中力量的掩護下的本國近海作戰,而美國海軍是全球進攻型海軍,幾乎不需要在本國近海作戰。而在遠海大洋作戰中,核潛艇的無限續航力和超長時間水下潛航能力以及更龐大的軀體所提供的更為寬廣的乘員空間無疑更符合美國海軍的需求。
2、除了技術難度和建造成本之外,遠海大洋作戰中核潛艇之於常規潛艇有無可比擬的技術優勢。由於核動力的功率更大,核潛艇的最高航速更快,現代核潛艇水下航速超過30節,而目前即便是最先進的AIP潛艇,也不可能達到這個水平。而強大的核動力能提供的,不僅僅是航速,由於動力強大,核潛艇的噸位和直徑可以做得更大,也就可以做更大更厚更強的耐壓艇殼,於是下潛深度也更大。美國海狼級核潛艇最大潛深可以下潛到水下600米,而常規動力潛艇目前看來是做不到的。此外,核潛艇依靠擁有更大的體積和噸位,攜帶更多的彈藥和更復雜的電子裝置。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常規動力潛艇無法使用或被限制使用再生氧氣,因此定期上浮除了充電也有換氣的需要,而核潛艇完全能夠使用再生氧氣,能在水下長時間潛航而不需要換氣。因此,核潛艇在遠海戰力方面對於常規潛艇完全是壓倒性的了。有說法稱一艘核潛艇的作戰效能比3艘常規動力潛艇更強,雖然還沒有哪個國家實戰驗證過,但是核潛艇的結構、效能和技術上體現的巨大優勢是毋庸置疑的。
綜合起來講,財大氣粗而又潛艇技術獨步全球的美國海軍選擇核潛艇而放棄常規潛艇倒並不奇怪了
美國海軍海狼級“康涅狄格”號
回覆列表
因為常規潛艇無法滿足需求。其一,美軍是全球部署,常規潛艇腿太短,部署在太平洋,大西洋有事過不去,部署在大西洋,太平洋有事過不去。部署在本土,日本臺灣有事過不去。核潛艇則依賴近乎無限的動力航程和高速度可以在全球調配部署。而且美國潛艇往往需要部署在假想敵主戰艦艇和潛艇的母港外海監控巡邏(比如冷戰時美軍攻擊型核潛艇就待機在蘇聯戰略核潛艇母港之外,出來一艘跟一艘,力爭以一盯一的方式監控蘇核潛艇以便萬一開戰儘可能的摧毀蘇聯二次打擊能力)。常規潛艇是沒辦法長期埋伏在敵方母港外的。其二,核潛艇具有近乎不受限制的潛航能力(其實受限於人的心理生理承受能力),極限狀態下可以數月持續隱蔽在深水。不但隱蔽,而且可以持續高速水下機動。常規潛艇只能在通氣管深度長時間潛航,隱蔽性遠不如核潛艇,深潛時間不過數十小時,即便加裝AIP系統,也不過是潛航一兩週而已。而且AIP動力狀態下是不能持續高速機動的。總之,常規潛艇更適合在近海淺海作戰,需要其它的後勤船支或基地支援才能遠洋作戰,而核潛艇可以長時間獨立遠洋部署。美軍奉行的制海權理論需要潛艇在敵人家門口作戰,常規潛艇是不適合這個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