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檀紙間

    宿墨,實質是一種“墨汁長時間陳放後沉澱下來的墨顆粒”。這種“宿墨”的特點是顆粒粗、黑的程度深,那麼顯而易見,用這種墨創作之後,可以充分展現“滄桑、厚重、深遠、雄渾、黑白對比度強”等藝術特點。

    宿墨的定義及成因

    我們都知道,墨液是一種渾濁液,由大量的水、部分可溶膠、碳顆粒以及中草藥等新增劑構成,其中碳粒便是“墨色黑”的主要成因。

    這種渾濁液是不穩定的,長時間靜置不動之後,墨液中的碳粒會慢慢向容器的底部沉澱集中,同時水分也會揮發。

    如墨液足夠多或者容器裝的夠深,那麼,長時間靜置的墨液,底部濃度會超過表面,加之膠的凝固速度非常慢,長期不用的墨汁,底部會有一層“蠕動”的流質,幾與上面的墨液分離(工業墨液倒出使用前請加搖晃);

    另如出差幾天,家裡桌上洗過毛筆的筆洗沒有換水的話,回來後,你會看到裡面的水變得清透,而墨已經呈泥狀沉到筆洗底部了,這便是宿墨的可見形式之一。

    因墨液中同樣含有膠,在水分蒸發、墨粒沉澱聚合的同時,膠的濃度也會增加,隨著時間的延長,集中或沉澱的墨粒也會在膠的作用下“抱團”;

    如下圖,正在乾涸中的墨液,墨液邊緣大量墨粒結晶狀析出。

    如果墨液的數量少,比如硯臺中沒有用完的,過一段時間之後,水分全部揮發掉墨液變幹了,這個時候,再加水墨幾下,那麼也是宿墨的一種。再嚴重點假如水分全部揮發掉,容器底部會出現“乾裂土地或者樹皮狀的墨片”——這已經是固態狀的宿墨了。

    知道原理之後,一切都好理解了;理解了之後,便更加有利於大家去駕馭她。

    網上很多諮詢將宿墨描述為“隔夜之墨”、“墨汁水分蒸發之後殘留墨”實際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較真起來是不準確的。看了我前面的介紹之後,你應該知道了:宿墨,只是字面的理解,本質上實際是“經過較長時間沉澱的墨”、或者“凝固過的墨”。

    如何更好地創作宿墨畫

    既然宿墨的特點是“厚重、黑白對比更明顯”,那麼我們在創作國畫的時候,如有需要表現“滄桑、深遠對比、厚重”等畫風的需求,便可嘗試去利用。

    看一幅宿墨參與的畫作。

    照片是拍的有玻璃的畫框,實際效果對比度更強。

    再看區域性,特色更明顯了。

    國畫大家李可染先生,便在其大量的山水畫當中,使用過宿墨、積墨之法,用以展現氣勢磅礴的大好山水之壯觀景象。

    具體到每一個畫者使用的時候,方法也很簡單,且不止一種比如:

    1、凝固的“宿墨片”碾碎之後,直接用溼筆去上面掃上宿墨,之後直接塗、擦、皴進行創作。

    2、沒有乾涸的宿墨,直接用溼筆去蘸。

    3、乾涸之後的宿墨,加少量水,稍加研磨,碎片呈肉眼不可見的快狀之後,直接用。

    4、國畫的創作,筆頭技法也很重要,宿墨加毛筆的多種技法、多次反覆修整,也是重要的環節,需要自己不斷摸索。

    宿墨創作注意事項先製造,再使用

    宿墨創作,在瞭解了其原理之後,要從本質上搞清楚“視覺效果發生的關鍵所在”,之後利用宿墨的“凝聚顆粒狀”是形成“更黑、更粗狂”的本質原因,之後才可以以此去“製造宿墨”繼而“利用宿墨”。

    並不是教條的“墨汁放一宿就真會變成宿墨”——如果一次研的墨液多了,放一宿並沒有

    工業墨汁的宿墨效果不如墨錠研磨

    工業墨汁的原料過於“奈米化”,其墨液凝固後再解封,難度很大,且效果遠不如墨錠磨出來的墨液。

    因此,在“已經將效果要求到使用宿墨”的高標準要求的畫家身上,嚴重建議不要使用膜工業墨汁。

    大量宿墨創作的國畫,儘量在裝裱時採用“幹裱”

    因為宿墨由“抱團的碳粒”構成,因此,很多墨色是沒有滲透到宣紙內層的。

    因此,宿墨作品在常規手工裱的時候,會“二次暈染”——裝裱的水噴上畫面之後,會將作品的宿墨部分再次化開產生墨暈,以及將浮於紙面的墨粒衝開一定的位移產生“暈墨”。

    另外,還會在溼裱的過程中,掉下一部分墨粒(宿墨裝裱掉渣),將原作的“黑”淡化掉,儘管影響不大,但是卻也不怎麼好。

    解決辦法就是“幹裱”,也就是,畫作不要噴水,將覆背紙噴溼平整貼於畫作的背面。當然,這也會有少量影響,關鍵看裱畫師的水平了。

    原則上,不建議使用膠膜去作“機器裱”。

    總結

    宿墨創作,也是一種國畫技法。

    常言“墨分五色”中的“焦墨”效果,用宿墨來做是非常容易的。這種效果用於體現沉穩氣氛、厚重沉實、大氣、深遠、復古等意境的時候,特色烘托作用很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陸面板產業和日韓面板產業差距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