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視劇裡看歷史
-
2 # 信陵侃史
北洋軍閥的軍械裝備主要來自兩個途徑。一個是自產,一個是外購。
第一個途徑-自產自清末洋務運動自強以來,清廷便開始仿西方制度創辦兵工廠,最有名的當屬由張之洞一手締造的漢陽兵工廠,說到漢陽兵工廠就不得不提一下漢陽造,漢陽造在中國叱吒了近半個世紀,清軍用過,北洋軍也用過。
清廷被推翻後,北洋政府全盤接受了清廷的軍械製造廠,除了原有的清廷軍械製造廠外,北洋軍閥也新辦了自己的軍械製造廠,比如由袁世凱發起建造的鞏縣兵工廠,由東北王張作霖興辦的近代最大兵工廠-瀋陽兵工廠等等。當時奉軍的大部分武器就是來自於自家兵工廠生產的武器。
第二個途徑-外購雖然此時能做到自產武器裝備,但因北洋時期,各軍閥間屢奪地盤,戰事頻繁,自產武器難以自足,更何況由於當時工業落後於西方國家,製造出的武器效能也難以同西方的武器相匹敵,因而外購成為北洋軍閥又一個裝備武器軍械的方式。
其實外購的這種方式早在清朝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北洋水師的軍艦就是向英、德定製的。
到了北洋混戰時期,這種形式更是愈演愈烈,比如直、奉就曾向德購買武器裝備,皖系就曾購買過日系裝備,除此之外,捷克也是當時主要的軍火供應商,這也是為何捷克造輕機槍在中國戰場上橫行的原因。
-
3 # 兵說
兩個途徑,一個是“買買買”。
買武器這個優良傳統,自北洋軍閥成立之初就已確立,當時在小站練兵的北洋六鎮,其就是模仿陸軍強國德國陸軍而建立,聘請的德軍教官進行訓練制導,自然這支濃濃德味的軍隊也要配備相應的德國製造了,當然還是繼續從德國軍火商手中透過進口獲得這些武器了。
而到了袁世凱逝世之後,北洋軍閥的頭頭們成為了列強競相搶奪的物件,畢竟這些手握實權的地方大佬,才是又開始向其他國家,比如張作霖,段祺瑞買日本貨,曹錕買義大利貨,馮玉祥買蘇聯貨等等。
再一個途徑,就是“造造造”。
我們知道,自從袁世凱走了以後,其手下的這些精兵強將就紛紛自立門戶,大打出手,戰火四起,恰巧當時國聯知曉此事後,便開始對這些軍閥進行了軍火禁運,這導致這些軍閥無法透過合法途徑獲得列強的武器裝備,出於自己的考慮,各個軍閥都建立了自己的軍工體系,除了我們知道的張作霖建立的東北兵工廠,還有山西王閻錫山建立的太原兵工廠,河北的鞏縣兵工廠,這些林林總總都是北洋系的建立起的,然而由於建造時間短,生產裝置落後,這些兵工廠一直只能製造槍械,手榴彈等一些輕武器,而像迫擊炮,榴彈炮這樣的重武器也只是山西兵工廠和東北的瀋陽兵工廠。據不完全統計,整個北洋軍閥統治期間,全國有47家兵工廠,共生產了各類槍支72.52萬支,大小火炮1341門,迫擊炮2302門,槍彈84646萬發,炮彈27.63萬發(其中迫擊炮炮彈12.57萬發),手榴彈14.32萬枚,炸藥1543.8噸。而這樣的情況就導致了軍閥混戰的烈度遠遠不如當時主流的戰爭形態,畢竟缺少航空兵,炮兵是當時中國軍隊的常態,這也導致了在日後的抗日戰爭中,國軍面臨半現代化的日本陸軍的攻擊時,往往是損失慘重,最終不得不後撤。
-
4 # 破而後立6046071612
袁世凱時期是漢陽廠產品,輸入的產品,主要有奧地利造的曼利夏步馬槍,德國造毛瑟槍,俄國造來福槍,炮則主要是德國克虜伯廠和格魯森廠出品的山炮和陸炮,以及法國克魯蘇廠的產品。
皖系段祺瑞又分兩個階段一戰前全部在日本購買,一戰後除了日本還有向英國法國購買軍機。
直系馮國璋也是主要在日本購買,馮去世後,曹錕、吳佩孚繼續領導直系,由於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西方國家剩餘了大量的軍火,因而直系與西方國家的軍火貿易比較活躍。
奉系張作霖前期主要與日本人的交易。直奉戰役失敗後,先後於美國(裝甲車)、日本(步槍、機槍)、蘇俄、義大利、英國(軍事裝置)、法國(空軍裝備)、德國(步槍、軍事顧問)、捷克(步槍、火藥)、挪威(步槍)、丹麥(野炮、炸彈)、瑞士、荷蘭,張作霖與許多國家簽過軍事裝備購買協議,也是購買武器裝備較多的軍閥
-
5 # 不沉的經遠
北洋軍建設時期
在清朝建立北洋軍時,其武器來源就很複雜,像北洋第一鎮的火炮是從德國和日本進口,馬、步槍是日本的三十年式。第二鎮的馬、步槍和火炮全部從日本進口。第三鎮的馬、步槍有德國的毛瑟和中國產的漢陽造,火炮購自德國,而機槍則是英國所產的馬克沁。第四鎮的槍支有德國、日本兩種,山炮是漢陽兵工廠所產的57毫米山炮,野炮則是從英國和德國購買。第五鎮所用的火炮是德國進口,馬、步槍是庫存的舊貨,款式複雜,有德國毛瑟、義大利曼利夏等。第六鎮的火炮是從法國進口,馬、步槍是日本的三十年式。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北洋軍閥起家時,武器以德國、日本進口為多,其他還有英國、法國、義大利和中國產,品種也是五花八門。
袁世凱上臺以後,就接收了原來清朝的兵工廠,像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漢陽兵工廠、山東機器局等。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們瓜分了自己地盤上的兵工廠,大量生產武器。
此外北洋時期也新建了一些兵工廠,其中規模比較大的有直係軍閥吳佩孚在河南鞏縣的鞏縣兵工廠,奉系軍閥張作霖在東北建造的東三省兵工廠和奉天迫擊炮廠,閻錫山在山西設立的太原兵工廠等。
不過因為軍隊數量擴張太快,自造顯然不夠,所以北洋軍閥也進口了很多軍火:
像段祺瑞以參加一戰的名義組建參戰軍,就從日本購買了4千萬日元的武器。直皖戰爭以後,曹錕掌握了北洋政權,也進口了不少武器,其中僅1921年一年,曹錕就從義大利買了4011噸的武器。
而張作霖也不甘示弱,在第一次直奉大戰兵敗以後,為了重整軍備,張作霖從日本一次就購買了36000支步槍,又從潰逃到東北的白俄手裡買了3萬支步槍。後來張作霖又從德國、義大利等國購買了不少武器,到第二次直奉大戰前,張作霖購買了差不多30萬支步槍。此外張作霖還購買了坦克、飛機等,組建了裝甲部隊和空軍。
而馮玉祥因為地盤在西北,沒有海口,所以主要是從蘇聯購買武器,前後購買了大約1000萬盧布的步槍、機槍、野炮、機關炮等軍火。
在列強對華武器禁運期間,北洋軍閥們為了從國外購買軍火也是各顯神通,像張宗昌出任山東督軍以後,就透過洋行從國外走私武器。因為來路不正,所以也是有什麼買什麼,所購買的武器也是龐雜不堪。
-
6 # 薩沙
主要就是三種方法,
第一從國外購買。
民國時期中國雖然有些兵工廠,但主要生產槍械而已,以步槍和手槍為主,數量也是有限的。
所以北洋軍閥的火炮、機槍以及大量槍支,都要透過進口。至於子彈和炮彈當然也要進口!
以奉系軍閥張作霖為例,他就出巨資購買了國外大量軍火。
日本資料顯示,在1925年5月至1926年4月間,張作霖從德國購買了17.1萬杆步槍、4500萬顆子彈和62挺新型機槍。
其實,日本人也出售了大量武器彈藥給張作霖。
1923年2月,日本把購自義大利的步槍1.3萬支轉賣給張作霖。
1923年8月,日本又將價值368萬元的槍支約2.2萬件運入奉系,其中有1萬件為日式步槍。
日本還替張作霖向美國雷明頓公司訂購了當年沙皇俄國委託生產但未交付的俄式莫辛-納甘M1891步槍3.1萬支,每支步槍配槍彈1000發,並附刺刀。
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張作霖又得到日本兵工廠所產步槍3000支與所配槍彈,及直接從日軍駐旅順軍械庫運來的槍彈100萬發。
當時奉軍要人魏益三回憶,在戰事正緊期間,奉軍還得到日本供給的步機槍彈4000萬發、炮彈10萬發。
不過,也許大家不知道,國際社會為了中止中國內戰,曾經對民國實施了長達10年的武器禁運。
所以對外購買武器也是困難的,通常需要透過走私和第三方商行轉交,價格更為高昂。
當時一支勃朗寧手槍在法國僅售50~80法郎,但在中國可以賣到360~540法郎。至於連發武器,比如重機槍就更是天價了,甚至有價無市
第二自己生產。
北洋軍閥中的大軍閥,也就是掌握多省的軍閥,通常都有自己的兵工廠。
這些兵工廠可以自產一些武器,但數量較少,質量也差。
兵工廠中,以張作霖的瀋陽奉天兵工廠最好。
1925年張作霖愛將楊宇霆升又對兵工廠進行擴建。增建槍廠及輕機槍廠, 擴建之後的東北兵工廠有機器8千餘部,職工數萬人, 為當時全國規模最大之兵工廠。
1930年的東北兵工廠可年產大炮150門,炮彈20餘萬發,步槍6萬餘支,機關槍1000挺以上,一個月即可裝備一個整編師。下屬的迫擊炮廠,每月可製造迫擊炮80門,炮彈4萬發。但這一切的一切都在“九一八事變"後成為日軍的戰利品,當時日本佔領瀋陽後就繳獲了10萬餘支步槍,手槍6萬餘支,倉庫裡成堆的炮彈和子彈有數百萬發,成堆的大炮連炮衣都沒有褪下。
然而,這是極其罕見的,為此張作霖投入巨資,花費10年時間。
普通軍閥當然沒有這個能力!
比如四川兵工企業就很爛。抗戰爆發時,四川兵工廠僅能製造土造步槍和手榴彈,以及很爛的仿造啟拉利輕機槍,數量還相當稀少。
這也是20萬川軍武器裝備很爛的重要原因。
第三搶奪。
搶奪就是槍別人的軍火。
這主要是戰時繳獲,或者是一些窮軍閥,比如西北、西南一些軍閥沒有錢購買武器,只能靠搶劫其他軍閥。
1918年2月25日“秦皇島劫械”事件就是典型。張作霖下令劫獲了當時掌控北洋政府的直係軍閥從日本購買的大量軍火武器,包括大炮、步槍、機槍以及其他武器,合計3萬多件。
-
7 # 歷史有點酷
北洋軍閥的軍械準備一般都分三種情況來的。
國外購買,一般都是從日本,德國,英國這些軍火商手裡購買。從國內的軍火商處購買,後者自己準備軍械兵工廠,從而獲得軍械。各地軍閥相互征伐,從對手手裡火併而來。從國外購買武器來滿足自身需求火藥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但火藥技術的延深發展卻是外國,洋人發明火槍,隨後不斷技術改進,運用到實戰中,冷兵器時代的刀和箭更佳能夠達到效果。
火槍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核心製造技術已經掌握在外華人手中。中國軍閥想要購買精製武器。都需要從國外軍火商那裡購買。中國軍閥大多都是從日本德華人手中購買這些製作精良的武器,從而擴大了軍閥手中的實力。
雖然其中外國中國實行的長達十年的武器禁運。但是中國軍閥還是有一些手段會從國外偷運,那些價格跟利潤更高。日本因為臨近中國,所以在這方面賺取的不少利潤。
皖系、直系、奉系都是大軍閥,財大氣粗。購買的都是德國的最好軍械。當然絕大多數都是一仗後留下的戰爭資源,別的國家外國看不上的貨色。
從國內的兵工廠獲得武器洋務運動中,實力派人物張之洞創辦了湖北兵工廠,後來更名漢陽兵工廠。是中國最早的近代大型兵工廠。裡面的機器生產裝置都是從德國引進的最新高階產品,生產出來的漢陽造想必大家耳熟能詳。
像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使用的漢陽造都是就是這裡出來的。一直是中國武器製造的排頭兵。不過當然是不能跟國外的武器相比較的了。國內軍閥的大部分武器都是從這裡流出來的。
奉系軍閥張作霖武器不僅從外國進口。而且在國內他自己還創辦了瀋陽軍工廠,以滿足自己軍事實力擴張的需要。和漢陽兵工廠有的一拼。可惜最後都被張學良拱手送給了日本人。
(北洋軍閥之東北王張作霖圖片)
各地軍閥相互爭奪武器自從袁世凱倒臺去世後,中國就進入了軍閥混戰時代。
各地軍閥此起彼伏。手裡有武器就是王,有槍就是王法。大大小小的軍閥出現了幾十個。而這些軍閥也是相互征伐,搶奪對方手中的武器,人口還有土地。
這就是所謂的資源戰。消耗的是人源,得到的是武器和土地資源。進而演化成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其中最大的就是直系、奉系、皖系。大軍閥的看上就是中央權力,誰搶到了就誰當總統,從而成為正規軍。但他們各自看各自不順眼。使得中國的北洋政府非常的沒有號召力。是中國近代最混亂的一個政府。
(北洋軍閥馮國璋圖片)
結語技術創新是國家發展的動力,技術落後就要捱打。掌握核心技術是中國站穩國際舞臺的基石。
大家覺得漢陽兵工廠和瀋陽兵工廠誰勝一籌呢?
-
8 # 漩渦鳴人yy
北洋軍閥手裡面的武器是怎麼來的?其實很大一部分大家都知道就直接買嘛!
主要購買的方向是三個地方,一個是日本,還有一個是義大利,另外一個就是德國。
像日本買東西,買的最多的是張作霖和段祺瑞,段祺瑞的皖系就是依靠著日本人資助的貸款,然後購買武器,最後成家立業的,當然光有錢是不行的,肯定是要買武器才能夠組建軍隊。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段祺瑞和日本人展開合作的時候,趁著這股東風,段祺瑞就像日本人要了4000萬日元的軍火。
至於說張作霖,張作霖她手裡面的武器比較雜亂,但是這也建立在他本人喜歡下,或者是捨得下本錢的前提和基礎之上,張作霖是特別注重軍隊的基礎建設的,比如說武器,槍支彈藥以及軍事武器的建設工作 張作霖不僅像日本人買過武器,還向當時的老毛子買過武器,甚至於他還跑到國外去購買了坦克,航空母艦等等一系列的東西,自己還建了一個瀋陽兵工廠。
至於說購買義大利的武器,這是直係軍閥曹錕的主意,其實這個時候段祺瑞和當時的英美列強鬧翻了,英美等國選擇對華武器禁售,此舉當然使得這些北洋軍閥很難從國外購買武器,但是並不是沒有其他的途徑,比如說一些不參加在英美體系裡面的那些國家,義大利就是其中一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墨索里尼上臺,墨索里尼一直堅持要求義大利是一個獨立,有個性的國家,所以直係軍閥曹錕去像義大利人做生意的時候,義大利人也大方,4000噸的軍火直接就派送上門。
至於說德國這個方向,其實一開始的時候,也就是在清政府時期,比較偏向於購買德華人的武器裝備,所以清政府為了建設自己的國防體系,生產出自己的步槍,去德華人那裡購買製造槍械的機器,正巧在這個時候,德國的步槍協會和德國毛色公司展開了無煙火藥的步槍研發,德國步槍協會完敗,出於無奈之下,德國的步槍協會選擇將自己手裡面生產出來的機器,直接以批發價的價格賣給了清政府。這批機器後來送到了武漢,建立起了武漢的漢陽兵工廠,製造出來的武器就是漢陽造。
與此同時,當時的中國也像德華人進口了不少的武器裝備,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華人戰敗以後,也有不少的武器裝備被當時的同盟國以處理價扔給了中國。
當然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講,還有一個潛在的供貨商,那就是老毛子,在十月革命期間,沙皇俄國徹底倒臺,在這種情況之下,白毛子賣了不少的武器裝備給當時的張作霖和馮玉祥。
還有就是在雲南的滇軍 他們的武器裝備是透過越南向法國殖民地進口的法式裝備。
其實無論是自己造的還是進口的,基本上都是依靠著外國的槍械和機器,這也就造成了當時中國戰場上面打仗,那簡直就是萬國牌,德國的,日本的,法國的,義大利的,總之應有盡有。
對於那些列強來講,中國實際上是一個很好的實驗自己武器的平臺,所以有啥裝備威力大的,殺傷力大的,就把它送給華人,讓華人自己自相殘殺,而自己站在一旁,仔細地記錄這些武器的技術資料,收取大量的錢財,這一點可以說是整個國家當時不願意去面對的一點。
-
9 # 河東三叔
北洋軍閥源於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派袁世凱訓在天津小站練兵,編成4000餘人的“定武軍”,也就是北洋新軍(7300人)。 北洋新軍是中國陸軍近代化的開始,也為袁世凱奠定了作為北洋軍閥領袖的基礎,民國成立後裂變為三大主要派系(皖系、直系、奉系)和諸多小派系,1928年東北易幟後完全融入國民革命軍。
名義上的國家軍隊,實質上是"兵為將有",由於來源於正統的國家編制,所以早期在武器裝備上以政府對外進口為主。隨著歷史程序的發展形成各大派系後,根據大家財力、實力,選擇自制、進口、走私都有。
當年的漢陽造是絕對的主力。
清末在各地辦了不少兵工廠,如:漢陽兵工廠、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山東機器局等。在北洋軍閥時代,這些兵工廠就在對應的軍閥手中生廠製造各類武器,由於技術所限,主要以輕武器為主。而軍閥時代,自制武器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奉系,張作霖在日本的支援下開辦瀋陽兵工廠,主要技術來源日本和德國。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可以生產從步槍到火炮的大部分裝備。
武器進口則以自軍閥背後的支援國家相關,在袁大頭死後,帝國主義為爭奪在華利益開始找各自的代理人,如皖系、奉系由日本支援,直系則由英美支援。特別是日本為達到其在中國利益最大化,不惜提供各式裝備,目就是達到經濟、政治雙贏。
這是奉系裝備。
這是馮玉祥部隊
-
10 # 司馬砸光
北洋軍閥的裝備都從哪來?我們透過與號稱“小諸葛”的奉軍總參議楊宇霆有關的兩件事就能搞明明白白的。
楊宇霆劇照
1918年,皖系軍閥徐樹錚聯手楊宇霆“搶劫”了直系馮國璋三個混成旅的裝備為了說服張作霖派兵出關與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一起向馮國璋為首的直系施壓,皖系大將徐樹錚秘密到達了奉天,他首先與老同學、時任奉天督軍署參謀長的楊宇霆接上了頭。
為了打動張作霖,徐樹錚告訴楊宇霆,近期將有一批直系向日本訂購的軍火將由日本先運至秦皇島交付,然後再運轉北京。他還說,這批軍械有2.7萬件,足夠能裝備三個混成旅。
聽到楊宇霆的彙報後,張作霖果然很感興趣,素有擴軍打算的他苦於缺少裝備而一直沒有落實。但同時他也有顧慮,如果真動手“截胡”了這批軍火,就等於與強大的直系撕破了臉皮。
由於躊躇不定,張作霖就喊來算命瞎子“包顧問”以問兇吉,結果“包顧問”的卦象顯示為“吉”。於是他拿定主意讓楊宇霆帶隊去秦皇島“截胡”這批軍火。
徐樹錚
等軍火在秦皇島卸船裝上火車,準備開往北京時,楊宇霆持著徐樹錚給的領取憑證,加之讓奉軍用槍指著車站站長讓其下令改變行程,終於讓火車開到了奉天。
馮國璋知道訊息後大怒,讓張作霖把裝備送回來,後者則充楞裝傻,說當年袁世凱曾從奉天借過一批武器,這次就當時奉還了。無奈的馮國璋只好自己給自己臺階,以北洋政府的名義命令這批軍械暫由奉天省保管。
從這起“劫械”事件可以看出,當時軍閥的裝備,主要還是靠從國外採購。採購回來後,要麼在各派系混戰中相互繳獲,你手倒我手,或者像這起事件中一樣直接被別的軍閥搶走。
1925年,奉軍總參議楊宇霆兼任東三省兵工廠督辦,能製造各種輕重武器楊宇霆上任後,購買了大量德國裝置,擴建了兵工廠的規模,並在原來只能自行製造步槍等輕武器的基礎上開始生產機槍、火炮等重武器。
兵工廠擴建改造完畢後,一躍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兵工廠,奉軍的武器裝備也基本開始能自給自足了。
張作霖
按張學良回憶的說法,1926年奉軍與馮玉祥的國民軍惡戰於南口時,“奉軍兩個重炮團70多門炮,連轟了五六萬發自己兵工廠製造的炮彈,雖然沒國外的好,可也是炮彈啊。被重炮轟斃的國民軍達萬人以上。”
後來日軍侵佔了瀋陽,從兵工廠裡繳獲的各種輕重武器更是數不勝數,並且很快也都在侵華戰爭中都裝備上了。日軍接手瀋陽兵工廠後,生產的92式重機槍還成為了日軍的主力重武器。
透過與楊宇霆有關的兩個事件,我們可以知道,軍閥的軍火前期主要來自外購,也能在戰場上繳獲一些,後期軍閥們陸續建了兵工廠,有的能自給自足,更多的是外購一大部分再加上自制一小部分,如此而已 -
11 # 一起探尋歷史的真相
北京軍閥的軍械裝備怎麼來的,首先不得不說民國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的四大大兵工廠
1、漢陽兵工廠, 建廠時間:大清光緒二十年(1894)
2、河南鞏縣兵工廠、 建廠時間:中華民國四年(1915)
3、遼寧東三省兵工廠、 建廠時間:中華民國十年(1921)
4、太原兵工廠,建廠時間:中華民國九年(1920),前身為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
1、漢陽兵工廠(軍閥時期屬於直系)漢陽兵工廠物張之洞到湖北後主持創辦的軍工製造企業,原名湖北槍炮廠,於1892年動工,1894年建成。
漢陽兵工廠巨資從德國購買了當時最先進的製造連珠毛瑟槍和克虜伯山炮等成套裝置,所生產的漢陽式79步槍(漢陽造)、陸路快炮、過山快炮,均是當時較先進的軍事裝備,湖北兵工廠先後歸屬鄂督軍政府,北洋政府陸軍部。漢陽造
民國四年(1915)秋由劉慶恩試製成功的每分鐘發射子彈60發的中國第一支自動步槍。製成了射程800米每分鐘發射600發子彈的伯格曼式手提機關槍(衝鋒槍),路易士輕機關槍、12生攻城炮、迫擊炮、馬克沁機槍。仿造了美國勃朗寧1917式機關槍,射程2000米,效能良好,吳佩孚甚為滿意。三十節機關槍
民國十年十月十日試製成功,故稱三十節機關槍。仿德國毛瑟1896年式自來得手槍(即赫赫有名的7.63mm駁殼槍)十響全自動並有單發機,有效射程:手上射擊70米,肩上射擊900米。七五山炮
改造日本大正六年式七五山炮,將炮身加長,為口徑的18倍,成為民十年式七五山炮。將圓頭平底槍彈改造成尖頭凸底新式槍彈。還有黃色高階炸藥、TNT炸藥等。
二、河南鞏縣兵工廠(軍閥時期屬於直系)由袁世凱決定建設,1915年正式建立,也就是說,鞏縣兵工廠是由北洋軍閥籌備並建立的。鞏縣兵工廠平面圖
鞏縣兵工廠生產的各類武器彈藥,如七九步槍、俄式機關槍、八二迫擊炮、木柄鞏式手榴彈等,都是當時中國十分著名的武器。
具體產品:
七九步槍
1921年至1926年,製造山、陸炮彈;
1925年添造毛瑟手槍、手榴彈、航空炸彈,150毫米重炮彈;
1926年仿成手提式機槍;
1927年添造82毫米迫擊炮及炮彈、木柄手榴彈;
1928年添造150毫米迫擊炮及炮彈、德國1898年式7.9毫米毛瑟槍、俄式帶輪馬克沁重機槍(後停造)。150mm迫擊炮
至1935年月產能力:7.9毫米步槍1800支(加工可造3200支),75毫米輕榴彈、38式野炮開花彈,150毫米重榴彈5200發(加工可造9000發),82毫米迫擊炮彈1700發(加工可造3000發),150毫米迫擊炮彈690發(加工可造1200發),木柄手榴彈4600枚(加工可造8000枚)。
三、東三省兵工廠(軍閥時期屬於奉系)1921年,張作霖設立修械及製造槍彈工廠,稱為奉天軍械廠 , 瀋陽兵工廠1928年擴建完成,為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
東三省兵工廠擁有國內僅有的兵工專用精密檢測儀器裝置,年產各式步槍6萬多支,輕重機槍l000多挺,野炮、山炮、重炮等各型大炮150門,炮彈20餘萬發,槍彈1~1.8億發,以及大量的炸藥、航空炸彈等軍用物資。
張作霖聘用英華人沙墩在炮兵中校李宜春的協助下,研製的中國第一款150mm迫擊炮,稱之為奉造11年式重迫擊炮,由此開始了中國的重迫擊炮發展之路。
奉造十一年式重迫擊炮
1927年研製成功新迫擊炮,重新設計了炮架,火炮附有搬運車和彈藥車,每輛彈藥車可載10發炮彈,定名為奉造16年式新150mm重迫擊炮,重炮車間
四、山西太原兵工廠(屬於閻錫山軍閥)1927年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改組為太原兵工廠,下轄炮廠、槍廠、炮彈廠、彈藥廠,以及各種配套工廠。中原大戰前,太原兵工廠月產各式輕重火炮350門,迫擊炮100門,步槍3000支,還有900支衝鋒槍。鼎盛時期,太原兵工廠機器多達4300部,一度還曾製造過飛機。太原兵工廠的拳頭產品之一——晉造衝鋒槍,仿造湯姆遜M1921衝鋒槍,口徑11.43mm,根據晉綏軍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槍管加長版(395mm槍管)的改進型,根據有無前握把可分為大致兩種型號。晉造一七式手槍,口徑和晉造衝鋒槍是一樣的11.43mm,是各種駁殼槍中口徑最大的,故得名“大眼盒子”。
民國十三年(1924年)還仿製三八大蓋造出了晉造6.5毫米步槍,該槍全部打上了“六五步槍”(“六五”表示步槍口徑為6.5mm)晉造仿製日本九四式75mm山炮晉造150重炮
據不完全統計,被北洋軍閥時期,全國有47家兵工廠,共生產了各類槍支72.52萬支,大小火炮1341門,迫擊炮2302門,槍彈84646萬發,炮彈27.63萬發(其中迫擊炮炮彈12.57萬發),手榴彈14.32萬枚,炸藥1543.8噸。 各軍閥進口武器就更多了,段祺瑞
比如皖系段祺瑞曾經以參戰的名義向日本貸款購買軍火組建參戰軍和邊防軍,兩次共計購買了40830223.92日元的軍火,進口了三八式步、三八式機槍、山炮、三八式野炮、150毫米榴彈炮和105毫米加農炮等武器。此外段祺瑞還從義大利、法國、英國購買了飛機20多架,皖系沒有自己的兵工廠,這點上沒有直系佔便宜。
馮國璋
直系的馮國璋也曾經從日本購買了一批軍火,據說足夠裝備三個師,不過在在秦皇島卸貨時被徐淑禎串通張作霖全部扣留,皖系和奉系兩家瓜分了這批武器。 曹錕掌握政權以後也大量進口武器,比如1921年曹錕從義大利進口了4011噸軍火,其中包括步槍49000支、山炮6門,野炮21門等,其他曹錕還向德國進口了大批迫擊炮、從法國進口10架水上飛機。吳佩孚也從義大利進口了860萬元的武器,不過據說其中損壞報廢的不少。
張作霖也從義大利進口過武器,不過在付款500萬以後義大利商人失約,沒有發貨,張作霖被坑了一把。 張作霖前後進口的武器僅步槍一項,目前可查的就有30多萬支。此外,張作霖還進口了坦克和飛機,組建了裝甲部隊和空軍,除了購買,1921年以後成立的東三省兵工廠基本可以滿足部隊的武器使用。
其他的軍閥像馮玉祥因為地處內陸,所以主要是從蘇聯進口武器。張宗昌盤踞山東時,則從德國、挪威、捷克等國進口武器。比較倒黴的是孫傳芳,他的地盤東南五省是英華人的勢力範圍,一直對這些地區的軍閥購買武器加以限制,所以他自己購買到的武器很少,後期還是透過張宗昌才從國外購買到了一批軍火。
-
12 # 歷史軍魂
巴黎和會後,英、美、法、日、西、葡、巴、俄等八國政府照會中國政府,宣告由於中國南北尚未統一……將約束其國民,禁止向中國輸入軍火及製造軍火之器料,這就是歷史上持續了十年的武器禁運。但是,其它國家並沒有加入這個行列中來,如義大利賣了一批軍火給北洋軍閥,從報告上看有步槍一萬九千到四萬支不等,野炮二三十門,機槍幾十挺,槍彈300萬發。根據日方的資料,奉系軍閥張作霖在1925年到1926年間,德國向奉天賣了步槍17.1萬支、機槍62挺、子彈4500萬發。
一些軍閥還自建兵工廠生產武器裝備,如奉系的張作霖。他興建的瀋陽兵工廠從外國引進機器和聘請外國的技術人員,超越了漢陽兵工廠,成為了當時亞洲第一的兵工廠。1928年時瀋陽兵工廠的生產能力佔全國兵工生產的一半:步槍80000支、機關槍70—80挺,大炮300門。
除此之外,皖系的徐樹錚還讓奉系軍閥張作霖從其它軍閥手裡劫掠過一批日械。
-
13 # 本草百曉生
一支隊伍正向我們走來,只見他們拿著梭鏢、刀矛,走在隊伍後頭,居然有士兵扛著鳥銃。不過幸好,為隊伍殿後的還有人拿著步槍,不然還以為是鄉村保衛團!
首先指出一點,所謂的北洋軍閥時期,主要指1916-1928年,別看它們在歷史長河中,只有短短十二年,但在這段時間,幾乎每年都在打仗,每月都在打,原因歸結到底,無非是搶地盤,搶錢財,博出位。
軍閥混戰,軍火從哪裡來?
首先,軍火主要來自國內各大兵工廠,早在光緒年間,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清政府,已經能夠生產現代火藥、各式步槍輕武器、火炮、地雷甚至水雷等。
而由此誕生的兵工廠,如雨後春筍般遍佈神州大江南北。其中安慶內軍械、江南製造總局、天津機器局、金陵機器局、漢陽槍炮廠等最為知名。
當然咯,還有些軍閥,武器是帝國主義“送的”,比如奉系張作霖,主要用的是日本裝備,除了大部分買的,還有部分是小日本送的,前提是以賣國為條件,比如讓其在奉天修鐵路,建銀行...
也就說,各路軍閥使用的軍火型號規格,出品廠家各有不同,甚至同一支隊伍,使用的槍械,子彈規格都有所不同,這就給軍火補給維修帶來極大的不便。
比如,士兵步槍找不到合適子彈補給,而臨走脫逃,部隊因為找不到適用的零件,而無法維修。所以導致軍閥混戰時期,士兵放完子彈就逃的奇葩戰況。
回覆列表
北洋軍閥的軍械裝備都是怎樣得來的?這得分情況來說
北洋軍閥是清朝滅亡到國民政府建立期間盤踞在中國領土上大大小小軍閥勢力的總稱,由於這些軍閥大多出自袁世凱的北洋軍,因此得名北洋軍閥。北洋軍閥主要是奉系,直系和皖系,但是當時的中國其實還有很多的地方軍閥並非是北洋系,各軍閥之間相互爭奪地盤人口,真是一片混亂的時代
至於軍費來源嘛,不同的軍閥自然也各有不同很對北洋軍閥派系都有不同的外國勢力的支援,外國想讓中國一直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便於他們牟利,所以很多都為支援的派系提供武器,沒人支援的只能自己去購買國外武器。當然外國勢力主要支援的是北洋軍閥,地方軍閥則依靠自己地盤的捐稅換取白銀,或者出賣資源,比如閻錫山就用煤炭換軍費,這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