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從歷史地理學的專業眼光來看,這種說法實際上是不成立的。人文地理區域名稱的確立是由很多歷史因素和政治因素決定的。在當代中國,行政區劃名稱的確立都是審慎考慮了歷史因素和政治需要的。1986年1月23日,國務院釋出《地名管理條例》指出:地名的命名要有利於人民團結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尊重當地群眾的願望,與有關各方協商一致。

    很多網友之所以會感覺某些地名好聽,某些地名不好聽,是從個人的主觀感受出發的,考慮的不是歷史文化因素和經濟政治發展的要求。而這恰恰是一個地名確立最重要的因素而網友們之所以會產生好聽不好聽的主觀感受,很多也都是時代的偏見。

    烏魯木齊火車站

    新中國成立之後,存在因政治因素改名的現象,最典型的就是1954年“歸綏”改為“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迪化”恢復為“烏魯木齊”(蒙古語意為“優美的牧場”)。這都是為了安撫少數民族,維護國家統一穩定。歸綏是歸化綏遠的合稱,迪化有啟迪教化之意,都有歧視意涵,將其改為少數民族的歷史用語是國家尊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認同的體現。

    現在網上很多遭到吐槽的地名實際上考慮了很多歷史文化因素、歷代沿襲傳承,符合當地歷史文化和政治要求。很多被吐槽的地名實際上是沿用古代某個時期的古地名,不存在被改稱的難聽的狀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廬州與合肥。“合肥”一詞的出現要遠於“廬州”,也更富有歷史文化內涵。

    合肥大劇院

    今合肥地區在秦朝始建立九江郡,在漢朝經歷了九江王國、淮南郡、淮南王國等數次易名,漢武帝時復為九江郡,轄合肥等縣。合肥因東淝河、南淝河在此匯合得名。《史記》載合肥是長江淮河水運的節點,南北皮革、鮑魚、木材的轉運站。著名的淝水之戰就發生合肥西北的肥西縣和壽縣一帶。所以“合肥”這個詞是有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隋文帝時設廬州郡轄合肥縣,此後一直到清朝,合肥都是廬州府的下轄縣。1912年廬州府廢,合肥縣直屬安徽省。1945年抗戰勝利後,合肥成為安徽省省會。因此,不存在“廬州”被改為“合肥”後很難聽的狀況。

    棗莊夜景

    而另外一部分地名被吐槽則則屬於偷換概念,最典型的例子是蘭陵和棗莊。公元前261年,楚國佔領蘭陵,置蘭陵縣。棗莊在唐宋形成村落,因多棗樹得名。明初允許民間開礦,棗莊地區以礦業為命脈得以發展起來。現今的棗莊地區部分曾屬於蘭陵縣,但棗莊作為一個依靠礦業發展起來的城市,並非由蘭陵易名而來。2015年1月21日,山東臨沂下屬的蒼山縣更名為蘭陵縣,所以說蘭陵這個稱呼作為地名現在仍是存在的。

    再比如說臨安和杭州。傳說夏代大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乘舟航行經過一地,舍餘杭(即方舟)於此,該地得名“餘杭”。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稱“杭州”。民諺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所以說“杭州”一詞源遠流長,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公元1138年,南宋朝廷以杭州為行在,改杭州稱臨安府。“臨安”本意是臨時取安,結果變成了長期苟且偷安,不思復國,在歷史上聲名相當不好。比較而言,自然是“杭州”好過“臨安”

    當然,確實存在因為隨意變更歷史地名而導致地名缺乏歷史文化內涵的,那就是徽州變黃山市。徽州古稱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為歙縣。宋元明清四代,都是徽州府一府六縣(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歷史悠長,既是地理概念,更是政治文化概念。安徽省便是取安慶府的“安”、徽州府的“徽”合為省名。1987年徽州六縣被拆分,原徽州所轄之地分屬兩省三市,徽州之名被改成黃山,名實俱全的“徽州”失去了原有的政治經濟內涵和文化內涵,徽州一系列文化符號如徽商、徽菜、徽派建築、徽州文化等都不復存在。這確實是比較失敗的一次改名。

    參考文獻

    周振鶴主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修訂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 2 # 堅果旅行

    合肥這個名字真的很土,但它以前是叫廬州,感覺瞬間清新脫俗。

    汝南,這個名字逼格甚高,直到後來改成了駐馬店。

    蘭陵,聽起來也是讓人遐想不已,但它現在叫做棗莊……

    古時趙雲常說:我乃常山趙子龍。不好意思,現在只能是石家莊趙子龍了。

    九原,給人一種遼闊草原的美感,但現在它叫做包頭,真是形象生動。

    還有黃山,以前叫做徽州,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現在簡單粗暴直接用景點命名了。

    琅琊,這名字簡直是古典範十足,可惜只能是歷史,因為它現在叫做臨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否用二三百字說明唐朝昌盛衰敗的最根本的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