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捕頭

    《夜行記》,是建國之初最為著名的新題材相聲之一,在當年曾經引發強烈的社會反響,直到如今仍是相聲史上的經典作品。

    現在人們聽到最多也是最經典的版本,是侯寶林、郭啟儒的表演,然而這段作品當時不止一對相聲演員表演過,多年之後更是衍生出更多的新版本,這在相聲界也是很少見的現象,足見這段作品的獨特魅力。

    《夜行記》最早是業餘作者所寫

    先說說相聲《夜行記》是怎麼來的。

    1954年,《北京日報》的美術編輯李濱生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組四格漫畫,主題是一名男子騎著一輛沒車閘沒車燈的腳踏車,見到交警就東躲西藏。1955年,朗德灃等幾位北京交通處宣傳科的交警,集體創作了相聲《夜行記》。也就是說,《夜行記》這段相聲最早是由幾位業餘作者寫的。

    侯寶林版本更高一籌

    就在這個時候,當時身在北京和天津的相聲大家侯寶林和郭榮啟幾乎同時看中了這段新作品,而且幾乎同時修改並演出了它。這種巧合在相聲界並不多見。侯寶林的演出版本藉助廣播的優勢迅速傳播,郭榮啟的版本在劇場裡也被觀眾熱捧。

    從社會影響來看,侯寶林的演出更勝一籌,也更膾炙人口。在這段表演中,侯寶林的每個聲調、每個眼神、舉手投足都非常到位。兩人各自的表演當中,侯寶林的口中都是北京地名,郭榮啟的都是天津地名。郭榮啟的表演版本時間很長,幾乎是侯寶林的兩倍,比侯寶林的京味相聲多了更多市井氣的細節。

    侯耀文表演《夜行記後傳》

    進入1990年代,除了腳踏車,摩托車開始越來越多,併成為一些地區的交通隱患。這時相聲作家沈永年創作了新相聲《夜行記後傳》,表演者正是侯寶林的兒子侯耀文,以及搭檔石富寬。

    這段相聲是在一臺交通安全主題的晚會上播出的,呈現出來一部分是侯耀文、石富寬在現場的表演,另外還嵌入了外景畫面,以及幾段侯寶林當年的演出錄音,輔以木偶表現,兩個時代的故事得以對照交融。侯耀文一生表演的高水平相聲很多,這段相聲算是倉促之作,儘管形式比較新穎,但算不上多麼上乘的作品。

    李金斗演《新夜行記》

    到了新的世紀,摩托車逐漸在北京退出舞臺,汽車開始多了起來。隨著汽車時代的到來,李金斗、李建華表演了《新夜行記》,作者是廉春明和方清平,整個作品笑料迭出,觀眾笑聲不斷。

    這段相聲由於貼近時代,在當年演出時大獲成功,也算是這十多年來李金斗的新代表作,除了墊話部分的倫理哏讓人有些不太舒服之外,整體上也算是一段不錯的作品。

    郭德綱致敬師父演新《夜行記》

    到此,《夜行記》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就在2010年,侯耀文的徒弟,也就算侯寶林的徒孫郭德綱,從師父的《夜行記後傳》得到啟發,重新演繹了新版本的《夜行記》,後來還登上2011年的天津春晚舞臺。

    郭德綱的高水平作品也非常多,尤其早年更是如此,這段《夜行記》算是他對師父侯耀文的致敬之作,但也能明顯感覺到創作上比較倉促,很難作為代表作品留下來。硬傷是墊話部分,主題上和主要內容沒有什麼關係,仍然是郭德綱作品中慣有的拿于謙尋開心。

    常聽常新的相聲經典

    要知道,《夜行記》僅僅是一段宣傳交通法規的作品,主題平淡無奇,思想也未見特色,但它一反傳統相聲羅列事件、堆砌包袱的手法,始終緊緊抓住人物性格這一中心,透過事件寫人物,圍繞人物寫事件,開了以塑造人物性格為主的相聲創作的先河。

    無可爭議,《夜行記》是一段歷久彌新的相聲經典,幾十年之後再聽,仍然能夠笑得出來。即便不再像第一次聽它那樣開懷大笑,但侯寶林表演的聲音、韻味和節奏,聽起來仍然是享受。

  • 2 # 相當旺德福

    《夜行記》的版本眾多,不止題目中的三位。另外還有常寶霆、侯耀文、李金斗等幾位先生,也都使過《夜行記》。

    誰好誰壞,沒資格評價。說說幾版的不同倒是可以。

    老侯大師的《夜行記》,是名氣最大的一個版本。

    怹塑造的是一個不懂事、有點愣頭青的小年輕形象。節目也是典型的老北京風格。相較於天津相聲,節奏更明快、表演更大方。

    對於在細節方面的描寫,往往能省則省,這樣就顯得更簡潔、靈動和俏皮。

    相較於老侯大師,榮啟老的《夜行記》沒有那麼靈動,顯得更沉穩一些。

    塑造的人物也有所不同。更像說的是一位,有點二五眼的中年人形象。

    在細節的刻畫上,卻比老侯大師來的更細緻,這也是天津相聲的主要特點。

    在腳踏車撞老頭兒的一番中,

    老侯大師是直接撞在老頭的腰眼兒上,老頭兒“噔”一下撞進了藥鋪。

    榮啟老的則是撞在老頭兒的屁股上,老頭兒“噌、噌、噌”的剎不住腳,一下子衝進了藥鋪。

    結合後邊的情節,似乎榮啟老的更合理,撞人以後,知道老頭兒沒多大事兒,所以趕緊的溜之大吉。

    前者撞在老頭兒的腰眼上,那可不輕。老頭兒三言兩語埋汰兩句就沒事了,這個有點兒牽強。

    所以在情節的處理以及細節上,似乎榮啟老更合理一些。

    常三爺的《夜行記》與榮啟老一脈相承。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入了更多的對話和身上,使節目顯得更圓潤。

    再加上常三爺本身的表演風格,人物更趨近於老侯大師塑造的,有點愣頭的青年形象。

    結合了二者之長,使整個節目很火爆,也更接地氣兒。

    相較之下,我也最喜歡聽這一版。

    可惜沒見過影片,實在想看看,常三爺“手提燈籠單手扶把兒”是個什麼樣兒。

    郭老師的《夜行記》,其實是根據侯耀文先生的《夜行後記》延續而來。

    整段節目笑點密集、枝丫茂盛,具備典型的商業化相聲的特點。在人物塑造上,立個“胡攪蠻纏、蠻不講理”的小流氓,對郭老師來說是手到擒來。

    從《西征夢》到《我》字、《你》字,再到《揭瓦》無不如此。

    這些個節目,都能以荒誕的情節,製造突出的矛盾,以達到現場效果的最大化。

    但是情節的突兀、轉換的生硬,只能讓人一笑了之,這是商業化相聲最大的短板。

    至於鬥兒爺的《夜行記》,也是如此。

    只是多了股“莽”勁兒,少了個“痞”氣兒,來的也沒有那麼誇張和荒誕。

    最喜歡那句……

    警察:“五魁首!”

    我: “……六六六!”瞅這小眼神兒,真哏兒!

    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電影《竊聽風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