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刺破朗讀
-
2 # 開著奧拓去旅行
在真假孫悟空這一情節中,假扮孫悟空的是和孫悟空同屬“四大神猴”的六耳獼猴。那為何六耳獼猴會在孫悟空被趕走之後憑空出現呢?這就是吳承恩表達的第一個儒家思想:自身修養。師徒四人之間有了間隙,各自心中都有了心魔,這六耳獼猴就是這師徒四人的心魔的一個象徵。儒家當中最注重的就是對於自身的修養,而這一真假孫悟空就是師徒四人剷除心魔的過程,也就是他們進行自身修養的過程。
唐僧的心魔在於一味的相信佛教的訓誡,他的善良裡總是帶著一絲的愚昧。在孫悟空為保護他殺死強盜之後,唐僧還怪罪孫悟空殺生,這時的唐僧簡直是不辨好壞了,這就是唐僧心中的心魔。孫悟空在遇到壞人之後,一律是一棍打死,心中的殺虐太重,這是孫悟空的心魔。八戒和沙僧在孫悟空被趕走時並沒有阻攔師傅,而是都在責怪孫悟空。在假的孫悟空打傷師傅之後,八戒沙僧毫不懷疑的以為這就是孫悟空乾的,師兄弟之間也是充滿了猜忌和懷疑,這是沙僧和八戒的心魔。師徒四人的心魔很難被大家發現,於是吳承恩便將六耳獼猴搬出,將師徒四人的心魔外化表現,也讓這師徒四人形象更加飽滿。這一過程也就是自身修養的過程。
真假孫悟空的辨認過程也是十分的曲折,先後經過天庭的照妖鏡、唐僧的緊箍咒、地藏王菩薩的神獸諦聽和如來佛祖四道關卡,最後才還給了孫悟空一個清白。這就是吳承恩的第二個儒家思想:中庸之道,明哲保身。所謂中庸之道就是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明哲保身就是保全自己。在天庭的照妖鏡之下,兩個孫悟空竟然都是真身,天庭的辨認結果可以說是很假了。在《西遊記》中,天庭和如來代表的是兩大神權,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了。既然天庭如此權威,為何會辯不出真假呢?其實並非天庭辯不出來,而是天庭不想管佛家的事,怕這兩個猴子打起來會打壞自己的天庭。於是就糊弄了一下,然後天庭立馬將這件事推到了地藏王菩薩那裡。
地藏王菩薩是佛家的一個小分支,但是地藏王菩薩也是採取了中庸的折中調和之道。地藏王菩薩的神獸諦聽知道事件萬物,關於真假悟空諦聽早就辯出了真假。但是地藏王菩薩卻不肯說,怕兩個孫悟空打起來會破壞到自己的陰曹地府,於是又把這個鍋甩到了最高領導如來的身上。這天庭和地藏王菩薩兩者都是採用的中庸之道,雖然能解決這件事,但是怕自己會受到傷害。於是就將這件事折中調和一下,再將這件事甩給別人。
吳承恩在這個情節中,將儒家的中庸之道運用的淋漓盡致。其實,中庸這種思想並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更多的是為了保全自己。天庭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但是又怕自己不幫忙會惹得兩個猴子生氣,於是就糊弄糊弄,將事情轉移到了地藏王菩薩的身上。地藏王菩薩是佛家的一員,按理說這件事也是歸佛家去管的。但是佛家在管理自己的家務事時,依然採用的是中庸之道。地藏王只道是佛家的家事,肯定是不敢怠慢。但是在調查處真相之後,為了保全自己也是不敢透露,直接讓兩人去找了最高領導如來。佛法無邊,如來佛祖肯定是不怕這兩個猴子作亂。最後真假孫悟空也是在如來的辨別之下分出真假,孫悟空也將六耳獼猴一棍打死。
其實,天庭和地藏王菩薩的做法都是有道理的,中庸之道本就是華人為人處世的哲學。只是在吳承恩的《西遊記》中,天上地下的神仙都用這種中庸之道處理問題,吳承恩是想告訴大傢什麼呢?
天庭其實寓意著道教,地藏王寓意著佛教,兩者皆採用儒家的中庸之道,這就是問題所在。吳承恩其實是想借此諷刺當時社會上的各大宗教早已變了味道,更是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於佛教、道教和儒家的看法。
回覆列表
《西遊記》這本書,就是以儒教思想寫成的,以佛教為主線,道教為輔線的魔幻小說。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古代浪漫主義小說的巔峰。其中蘊含的鬥爭精神和奇思妙想,對無數華人產生過重要的影響。《西遊記》主要是講述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白龍馬歷經磨難到西天求取真經的故事,涉及各路神仙、佛祖和各色的妖魔鬼怪。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神仙是道家的術語,從盤古開始,鴻鈞老祖、伏羲女媧、三清四帝、玉皇大帝等等,都是道教中的神。而經過多年修煉的人、動物等等,可以成仙。根據上古神話傳說,經歷多個朝代歷史人物的充實,到了明朝,中國古代的神仙榜基本成型了。而佛、菩薩、羅漢等等,這些都是佛教中人。有的分析認為,《西遊記》就是佛教、道教的鬥爭過程,其實不然。書中雖然介紹了說佛道是不同之門,交往不多,有很多差異,但是,在唐僧取經這件事情上,意見非常統一,其體現的意義卻是儒教。
1.仁和。在《西遊記》這部書中,佛道兩家其實是聯手干預了西天取經這件事。下界的妖怪,有道家的,比如太上老君的燒火童子、青牛坐騎;也有佛家的,比如觀音菩薩的坐騎金毛吼、池中鯉魚,還有一些散仙野怪,等等。但九九八十一難,基本上被這兩家壟斷了,都構成了最終唐僧取經成功的墊腳石。而且,唐僧的幾個徒弟,都是道教人物,被道教驅逐出去的,最終卻都成了佛。但是,不論佛道,派到下界的妖怪,都傷人無數,並不珍惜生命。而他們最終都得成因果,體現的正是儒教“仁和”的思想。
2.禮義。不論佛與道,都是講人情的。蘭盆會本是如來組織的佛教盛會,如來開蘭盆會,卻邀請鎮元子,二徒弟金蟬子向鎮元子敬茶。唐僧知道自己要投胎轉世,才想鎮元子敬茶,以建立良好的關係。因此,鎮元子對徒弟說與唐僧是故人,專門讓徒弟摘人參果給唐僧吃。這類的事情很多。而道家主張無為,佛家主張六根清淨、四大皆空,只有儒教主張建立倫理關係,禮儀道德。由此可見,在《西遊記》中,佛祖與道宗,都脫離不了儒家的束縛。
3.忠孝。講究忠誠守信,正是儒家的觀念。唐僧忠於職守,矢志不渝,“心虔志誠”。孫悟空、豬八戒、沙僧雖然前期有爭議,後來有些小矛盾,但基本上都認真完成了任務。特別是孫悟空,從一個法力高強的散仙,到後來成為一個凡夫俗子的徒弟,走過了一個從反抗到服從,從被迫到真心,從叛逆到忠誠的過程。這也是切合儒教精神的。
4.對待磨難的態度。“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段話,是孟子說的十分經典的一段話。所有的磨難,都是為了成就一個人的心性和才能。道家講無為,佛家講隨緣。按照道教的教義,打不過別人就認命了。按照佛教的教義,應該犧牲自己,渡化他人。只有儒家才認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應該增強磨練,成為更好的自己,實現自我超越。因此,從西遊記的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脈絡來說,正是儒教的思想。
其實西遊記中體現儒教思想的還有很多,不論道教還是佛教的,都逃不過儒教。再如,儒教體現的尊卑有序。神仙有級別,佛祖有級別,神佛的等級跟待遇是不一樣的。沒背景的小妖都被宰了,有背景的都會去繼承財產了。唐僧雖然過了九九八十一難,但是自身的本事並沒有任何的提高,只不過是迴歸真身金蟬子罷了,但這樣卻能成佛。豬八戒、沙僧、白龍馬儘管功勞苦勞都不少,奈何出身不行,也無法成佛。等等。
綜合起來看,《西遊記》這本書,就是以儒教思想寫成的,以佛教為主線,道教為輔線的魔幻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