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在哥挺好

    謝邀。七國之亂髮生在漢景帝時期,景帝三年吳楚等七王起兵叛亂,理由是“請誅晁錯,清君側”。其實真正的原因景帝繼位後中央集權和地方藩王的矛盾日益加劇,景帝的父親文皇帝在位時期,輕徭薄賦,勸課農桑,興修水利,廢除了肉刑(這條我最欣賞,這是漢文人性光輝的體現,而不僅僅是皇帝),大漢進入強盛安定的快車道!經過漢文23年的勵精圖治,大漢開始慢慢展現出天朝上國的雄風!國家安定發展的同時,地方諸侯也受益匪淺同樣強大起來,那時的地方諸王是實實在在的國中之國,封地的官員任命,稅收,武備,全都是諸王掌握。然後景帝的老師晁錯有向繼位的景帝提出了削蕃的建議,景帝以為然!景帝三年晁錯告發楚王在薄太后喪服期間淫亂,景帝免其死罪,削其東海郡做懲罰,而再次之前景帝以各種藉口也削了其他藩王的一部分封地,景帝漏出了他的最終目的—削蕃,或者說諸王看清了景帝的真面目!諸王也不是傻子,你今天削一塊明天削一塊,後天我就什麼地盤都沒了!大家都是劉氏子孫,你不仁我就不義!反了,反他孃的!吳王劉濞起兵廣陵掀開了七國之亂的序幕!景帝殺了晁錯想除去七王起兵的理由“清君側”,但是七王是鐵了心了要造反,景帝也只好拜周亞夫為太尉,出兵平叛!咱們從三個方面來看這場戰役:第一大義也可以說是民心,景帝的皇位來的很正,繼承於父祖,而他的父親文帝把國家帶進富足強盛,天下百姓理解認知比較直接簡單,在這時都認為劉家天子是個好皇帝,君澤天下,民心在我!而你們這些做叔伯的欺負人家景帝弱子寡母,真真個不為人子!為了一己私慾,強徵民夫,惹得封地民怨沸騰。民心,大義有了!第二點不是其他就談周亞夫,帝驅營前而不得入(不明白的查查周亞夫軍細柳)這件事就可以讓我們知道這位天生將帥之才,其他6位也都是英雄俊傑!令出一系,可以這樣說:吾王令旗所指,我等刀鋒所向!而七國嘛,哎呦,只能說各位造反要走心,不要有小九九!不然會掉腦袋的,有毒!第三:在經濟方面地方終究還是比不上中央的,只要中央扛過第一波進攻,進入持久戰,那麼諸王在各個方面都會落入下風進入慢性死亡!事實就是如此,七國之亂就是這樣失敗的!一句話:別動不動就造反,沒實權還可以當個太平王爺嘛!這下好了,只能找高祖去評理了。。。

  • 2 # 達瓦里希

    七國之亂很快平定,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個是天下一統,景帝愛民,老百姓從民意上是不希望打仗的,也沒有憤而起兵的理由。所以七國造反提出的“清君側,誅晁錯”在民意上沒有什麼政治號召力。這比後世的跟著闖王不納糧一類的口號在動員能力上差遠了。七國軍隊大多是臨時強制性從民間徵發的。這種部隊只要統帥掛掉,立刻就散夥了。

    第二是漢朝的軍制,分京師兵和地方兵,京師兵是作戰精銳,歸中央直接指揮,又分南軍和北軍。南軍士兵大多調自內郡,北軍士兵主要調自京輔,均是一年一輪換。主要的軍事將領也都在中央。

    地方兵置於郡、縣,一般由郡、縣尉協助郡守或縣令統帥,平時是治安軍,戰時聽調。調兵必須有皇帝的“虎符”。分封的王國與侯國各自也有軍隊,由中尉和郡尉分別統帥。另外還有邊兵,主要分佈在邊郡,負責邊防,平時軍屯。

    還有重要一點,漢軍的軍需供給全部是國家統一供給,有國家專門武庫,還有考工令負責武器製作,武庫令負責兵器管理,凡武器、鎧甲、糧食、馬匹,均統一提供。漢軍還有大量的騎兵,漢朝專門設苑養馬,國家統一負責馬政。

    軍隊精銳、武器、鎧甲、糧食、馬匹、主要將領,天下兵馬調動,這些都是七國無法辦到的,七國造反名不正言不順,上下不一定同心,以吳楚為主力,兵力主要靠封國內的臨時動員,這樣的軍隊經不起失敗,一旦失敗,或主要人物被控制,疊加政治投機,就註定失敗。加之,景帝早早殺了晁錯,七國唯一的政治口號也失效了。所以七國之亂很快就平定了。七王都被殺,封國勢力被極大削弱,為武帝的推恩令實施奠定了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警務室工作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