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哥日記

    清代為何始終奉行”官不修衙“的規則?

    因為最高統治者是聰明的,他們深知:若“修衙”之風一開,就會造成公款流失的大窟窿,直接威脅到國家財政安全。其危害要比場面上的鋪張講究,更直接,更嚴重。

    01皇帝非常熟悉“官不修衙“的歷史沿革

    中國古代確實有個不成文的官場規則,就是“官不修衙”。這個規則,從宋朝一直延續到了清朝皇朝結束。

    當然“官不修衙”,並不是真的絕對不修衙門,而是歷代統治者對修衙門的規劃和資金控制的極其嚴格。

    據史書記載,北宋大詩人蘇軾,在1072年擔任杭州市副市長時,衙門就搖搖欲墜了。等到十多年後的1089年他擔任杭州市市長時,衙門的屋宇仍然是那樣破舊。他費盡了周折,也只申請到很少的一點經費,只能挑選非修不可的幾處,做了簡單維修。

    明朝萬曆年間,順天府宛平縣縣長沈榜在《宛署雜記》中描述,宛平縣自永樂帝遷都北京,成為京畿首縣,到萬曆時已接近兩百年,衙門與民房聯牆,聲音可通,一般小吏沒有辦公地點,只得租借民房。後來幾經努力,也只是重修了“儀門”,裝點下門面罷了。

    葉縣縣衙是明代洪武年間建成的,到清代同治年間已經相隔約500年了,必須要大修。經反覆奏請朝廷,終於同意由戶部撥款,並由戶部一位主事監修。

    修衙之事,關鍵在於經費,那麼經費如何籌集呢?根據史志記載:

    從宋朝開始,朝廷規定,修繕“官衙”必須上奏朝廷批准,而且也只會給修繕官衙經費的七成,剩下的費用則由官員自掏腰包!蘇軾修繕杭州州衙,便捐出自己的津補貼——“公使錢”五百貫。

    02清代為何要嚴格限制地方官修繕官衙

    一是貪腐難禁。

    歷代統治者都非常清楚:凡是工程,所涉資金巨大,難免有官員中飽私囊。古往今來,都是難以禁絕的。

    例如:乾隆十七年(1752年),雲南巡撫愛必達以該省一些官衙地處邊隅、需要經常修葺為名,奏請將維修經費固定下來,按照衙署大小,每年發給固定銀兩,但乾隆拒絕了,認為修葺工費有多有少,歷年不一,如果作為固定支出,難保地方官不以此為額外進項。

    這已經說得夠直白的了!

    二是財力有限。

    官若修衙,必然要大興土木。但朝廷的財政規模非常有限,通常不設專門的修衙經費。雍正皇帝規定,地方官想修建衙署,一概由官員自掏腰包,從他們的養廉銀中分期扣款。修建衙門的錢要從自己的個人收入中扣除,就沒有官員樂於修建了。

    三是勞民傷財。

    修建衙署,招募或徵調民力,必然要加大賦稅,搜刮民脂民膏,給地方百姓造成沉重負擔,也會埋下社會隱患。為了統治穩固,朝廷一般將“修衙”列為“不急之務”,排在其他工程的後面。

    03結語

    基於朝廷的法度威嚴和無利可圖,逐漸形成了“官不修衙”的傳統。再加上官員任期制,“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哪位官老爺還敢輕易地鋌而走險呢?但是,“官不修衙”背後所體現的,體恤民財、民力的傳統執政理念,是永不過時的。

  • 2 # 浮雲莫可求

    據說是幾種原因!其一是說官衙講究風水氣運,前人在建造時必然是請了風水先生看過的,後人隨意改動,就會不利於自己的前途。再者,只要是大興土木修建官衙,那麼勢必就會落下一個濫用民力的壞名聲,搞不好就得丟官降級!再者一個重要原因是跟任期有關,清代文官任期是三年,三年一換,流動性非常大,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你修的再好,也是費力不討好,任期一到直接走人!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清代衙門沒有專門修理衙門的資金,清代的官員陋規陋習非常多,各種的吃拿卡要,究其原因大部分都是沒有專項經費,如果要是想要修衙門,對不起,您得自己掏錢出來!這麼幾點原因吧,所以清代的官員尤其是州縣官員都不修衙門!

  • 3 # 陳悅漫步海邊

    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清末的確存在各地的衙門辦公場所大多破破爛爛的景象,但這並不是說有一條“官不修衙”的規定或者原則,而是受其他因素影響,即清王朝對於各地翻修官衙的苛刻規定。

    清王朝雍正、乾隆年間,鑑於各地方官員上任後,往往會動用公款去修繕、翻蓋衙署等辦公場所,勞民傷財,工部屢屢上奏,要求國家制定一個妥善辦法來制止這種奢靡之風,以及靡費公款的惡習。“近見各省文武官弁衙署諮請動支存公銀兩修葺者甚多,工料竟至累百盈千……任意浪費,將無底止”。

    最終清王朝在乾隆年間定立了一個章程,即除了新設的官缺由國家新建衙門外,原來已有的衙門如果需要修繕不得動用公款,當然也不允許巧立名目去搜刮地皮或者讓商人報效,如果官員確需裝修、翻蓋衙門,必須要正式上報,且必須採取借款的辦法。即如果需要裝修、翻蓋衙門,由官員向國家借款,按月從這個官員的工資中扣除,即,衙門是你用的,要裝修的話,錢得你自己掏。

    為了進一步嚴格章程,清政府還就各級官員修建衙門可以借款的額度、歸還年限,以及翻修後的質保時間做了非常嚴格的規定。(通常總兵一級如果大修、移建,可以借款1000兩,分八年歸還國家。移建後的房屋必須保固十年)

    在這種政策下,修衙門要官員自己掏錢,自然只要不是房倒屋塌,能湊和就湊和吧。由此,堵上了公款流失的一個大窟窿。

  • 4 # 圓窗觀點

    遠不止在清代,而是從宋朝開始,中國的官場就開始流行官不修衙了。

    比如大名鼎鼎的蘇東坡,在他擔任杭州知州(也就是知府)的時候,就哀嘆過杭州府的衙門,已經破敗不堪,可是哀嘆就是哀嘆,蘇大人哀嘆過後,竟然也就算了,衙門依舊破敗。

    終於到一個狂風暴雨肆虐的時候,有多間杭州府的房子倒塌了。在一間倒塌的辦公室裡,兩位正在辦公的工作人員,手腳還比較麻利,在倒塌前順利逃離。可是另外的一家四口,就沒這麼幸運了,全家人都死在倒塌的房屋中。

    其實還真不是蘇東坡黑了心腸,因為從頭到尾,他的上級領導就沒批准蘇東坡的房屋維修預算,即使到了房屋倒塌後,上級在狠狠的批評了蘇東坡以後,還是不同意蘇東坡的修房撥款申請。

    那蘇東坡要怎樣才能維修府衙呢?答案是——自己想辦法!

    如果你想問:這不是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嗎?恭喜你答對了!

    從宋朝到清朝這一千年時間裡,中國的官場文化就是如此。每個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部分機動經費,上級的真實意思,就是要各級政府官員,自己勒緊褲腰帶,動用自己掌握的機動經費,來維修官衙。從表面上看,這還是一個貌似合理的要求,其實是又陷入了另外一個悖論當中。

    像是蘇東坡這中剛剛上任的官員,手裡就根本沒多少經費可用,前任都...你懂的。等你在任幾年後,手裡終於有了點餘錢,終於可以做個房屋維修,那恭喜大人你,按照朝廷的輪崗制度,你應該輪崗調離了。

    最後補充一點,這些官老爺們也住在爛房子裡面,他們就不怕給壓死啊?答案是:請看下圖

    這可是多結實的東西,別說是倒個房子了,就是十級地震來了,它也抗得住。真有點餘錢了,哪用得著修房子,還是認真做好接待,多跑幾個路子,搞好和上級的關係吧。

    人性中的利己一面,就這樣暴露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鮮蜂是如何從眾多生鮮O2O中脫穎而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