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益,都官員外郎。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其說,果於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於是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託封韁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願監苟者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於當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也。”後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
俄直集賢院。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屢辭;士大夫謂其無意於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但後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施於世務爾。”上問:“然則卿所施設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為然。於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樞密院事陳昇之同領之。
翻譯: 王安石,字介甫,臨川(今江四撫州)人,喜歡讀書,擅長寫文章。曾(此處應沒有“鞏”字)帶著自己寫的文章給歐陽修看,歐陽修對這些文章很是稱讚。提拔他到考中進士的前列,任命他為淮南判官。按照舊例,在地方任期已滿的官員允許獻上自己的文章申請在朝廷任職,只有王安石沒有這樣做。調到鄞縣作知縣,又到舒州作通判。文彥博擔任丞相,因為王安石的恬淡甘於作低等官職推薦他,王安石請求不要越級提拔自己,以免激起爭相追求提拔的風氣,歐陽修推薦他做諫官,王安石都以祖母年高為藉口推辭了。歐陽修因為覺得王安石急需朝廷俸祿,又向朝廷請求,任命王安石為群牧判官,改任度支判官。 王安石的議論文章高深奇麗,能用許多文辭來證明他的觀點,對自己的信仰很堅定,慷慨有改變世俗風氣的志向。於是上奏了一萬字的奏章,其大意概要為:“如今天下的財力越來越窮困,風俗越來越衰敗,根源在執政者不懂得法度,沒有效法先王的政策。效法先王的政策,是效法他的出發點(本意)而已。效法他的出發點,那麼我的改革變更,就不至於讓天下人大驚失色,不至於讓天下人都張嘴來反對我,因為我的政策本來就是符合先王的政策。藉助天下人的力量增長國家的財力,取國家的財力來供給國家的用度;治理天下從古代開始,沒有因為財力不足而擔心的,值得擔心的是沒有增長財力的方法。” 起初,朝廷的任命多次下發,王安石都推辭不接受,大臣們都認為他是無心做官,都遺憾自己不認識他;朝廷每次要任命名聲好的官員,都擔心他不接受任用。等到王安石上升的時候,聽說的人沒有一個不高興的。
原文: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父益,都官員外郎。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辯博濟其說,果於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於是上萬言書,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託封韁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願監苟者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於當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也。”後安石當國,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書。
俄直集賢院。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屢辭;士大夫謂其無意於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憂去,終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但後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施於世務爾。”上問:“然則卿所施設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為然。於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樞密院事陳昇之同領之。
翻譯: 王安石,字介甫,臨川(今江四撫州)人,喜歡讀書,擅長寫文章。曾(此處應沒有“鞏”字)帶著自己寫的文章給歐陽修看,歐陽修對這些文章很是稱讚。提拔他到考中進士的前列,任命他為淮南判官。按照舊例,在地方任期已滿的官員允許獻上自己的文章申請在朝廷任職,只有王安石沒有這樣做。調到鄞縣作知縣,又到舒州作通判。文彥博擔任丞相,因為王安石的恬淡甘於作低等官職推薦他,王安石請求不要越級提拔自己,以免激起爭相追求提拔的風氣,歐陽修推薦他做諫官,王安石都以祖母年高為藉口推辭了。歐陽修因為覺得王安石急需朝廷俸祿,又向朝廷請求,任命王安石為群牧判官,改任度支判官。 王安石的議論文章高深奇麗,能用許多文辭來證明他的觀點,對自己的信仰很堅定,慷慨有改變世俗風氣的志向。於是上奏了一萬字的奏章,其大意概要為:“如今天下的財力越來越窮困,風俗越來越衰敗,根源在執政者不懂得法度,沒有效法先王的政策。效法先王的政策,是效法他的出發點(本意)而已。效法他的出發點,那麼我的改革變更,就不至於讓天下人大驚失色,不至於讓天下人都張嘴來反對我,因為我的政策本來就是符合先王的政策。藉助天下人的力量增長國家的財力,取國家的財力來供給國家的用度;治理天下從古代開始,沒有因為財力不足而擔心的,值得擔心的是沒有增長財力的方法。” 起初,朝廷的任命多次下發,王安石都推辭不接受,大臣們都認為他是無心做官,都遺憾自己不認識他;朝廷每次要任命名聲好的官員,都擔心他不接受任用。等到王安石上升的時候,聽說的人沒有一個不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