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家人文歷史

    當時的普魯士在中西歐列強中人口最少(1850萬人,法國為3740萬,奧地利3170萬),武力最弱(陸海軍一線兵力共20.1萬人,法國為60.8萬,奧地利30.6萬),經濟基礎雖然優良,但市場和勞動力都極為有限。理論上講普魯不應該“拋棄奧地利”自己玩統一的遊戲。但是實際上俾斯麥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國情中國家發展的可能性與阻攔,做出了精準的判斷。當時俾斯麥在1856年的一份著名的電報中是這麼斷言的:普魯士和奧地利在疆域、資源乃至人口方面的體量遠不及法俄這樣的頂級大國,奧地利還面臨民族矛盾,因此即使普奧合為一國,也不過是一個虛弱的中等強國;況且“德意志疆域太小,難以容下兩個主人”,與其費盡心機地討好奧地利,併為其衰弱買單,不如干脆甩掉這個包袱,建立一個完全以普魯士為中心的“小德意志帝國”。

    俾斯麥算是每一句話都戳中要害。奧地利雖然擁有比較強的無力,但是同樣的是境內的民族問題太過複雜。無論是波西米亞人的統治還是塞爾維亞人,許多小國都是被迫依附,或者是因為被武力征服,強行納入到奧地利的管轄之內。民族矛盾到了一戰時期最終釀成了一戰的導火索,並且導致了後來成立的奧匈帝國的消亡,可以說俾斯麥這個“小而精”的見過策略實際上正是適合普魯士發展成大國的需要。之後為了保持“低調地”建立帝國,不引起法國或者是沙俄等其他列強的注意,仍然勉力“維持”歐洲均勢,俾斯麥開始嘗試編織一種複雜的同盟體系。這種結盟策略後來在1870-1880年代的德國外交中進一步發揚光大,並被冠以“俾斯麥體系”之名,也成為了他名留史冊的重要因素之一。

  • 2 #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前邊有高人回答了,學生再做個補充,就是容易被忽視的“宗教原因”:按中國的傳統思想,說德語的人口應該統一生活在一個國家裡,而實際情況是以奧地利為代表的南德地區,以天主教徒為主,包括巴伐利亞在內。而北德地區,以普魯士為代表的,以新教徒為主。都是上帝的信徒,有多大差別呢?大家可以參考“北愛爾蘭問題”,英華人是新教徒,愛爾蘭人是天主教徒。普魯士主導的德意志帝國,難以短時間內消化南德地區的大量天主教徒人口,最後選擇不包括奧地利的“小德意志”統一方案。歡迎大家繼續討論補充。

  • 3 # 昭楊

    謝謝邀請,19世紀德意志統一有兩個方案,一個是以普魯士為核心,拋棄奧地利的小德意志方案。另一個則是同時包含奧地利和普魯士的大德意志方案,最終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按照小德意志方案進行的,奧地利及傳統上屬於德意志的波西米亞地區被排除在外,這是奧匈帝國中的奧地利部分的核心。

    為何普魯士要排除奧地利?首先是歐洲平衡因素,不容許一個超強的德意志出現。眾所周知,歐洲強國林立,即使不算奧地利的德意志在19世紀都是歐洲一流強國,如果奧地利再加入,必然會引發區域外大國的聯合攻擊。俄國,法國和英國不會容忍中歐崛起一個超強帝國的。這個是有先例的,就是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儘管這場戰爭的爆發和天主教新教矛盾有關,但天主教法國的介入就是反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德意志境內獲得絕對優勢。

    第二,納入奧地利會造成普奧雙頭政治,儘管普魯士在十八十九世紀崛起,但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已經壟斷神聖羅馬帝國皇權七百年之久,聲望極高,是德意志長期理所當然的領袖。何況奧地利領土人口比巴伐利亞,薩克森等大邦要大很多,在德意志帝國框架內是可以和普魯士抗衡的。如果納入奧地利,沒有強力核心的德意志帝國很可能要麼陷入持續內部紛爭狀態,要麼分化成普奧兩大集團,無法實質性統一。

    第三,19世紀的奧地利已經不是一個純粹德意志國家,納入奧地利意味著奧地利領土的解體,這是奧地利所無法接受的,如果不解體一起加入德意志,又是普魯士所不願意接受的。

    1815年維也納條約簽訂後,奧地利帝國領土包含今天匈牙利,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捷克,奧地利全部,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義大利各一部分。除了捷克和奧地利屬於德意志外,其餘是奧地利的附屬領地或匈牙利的附屬領地,非德意志地區和人口都佔優勢,而且這些地區並非簡單的被征服者,很多地區都有自治權。比如匈牙利貴族勢力就很強,匈牙利王國議會也一直存在,後來奧匈帝國的建立體現了匈牙利的影響力。

    如果奧地利加入德意志帝國,那麼這些非德意志人的處境會很尷尬。如果他們獲得不了和德意志地區同樣的待遇,意味著他們必須接受帝國邊緣二等人的地位,他們一定會給維也納施加壓力阻礙透過。如果給他們平等的待遇,奧地利在德意志境內的勢力可以絕對壓倒普魯士。因此無論如何處理,兩強中必有一強會反對,因此沒有可操作性。

  • 4 # 陳皮果子

    在普魯士崛起前的德意志聯邦中,奧地利帝國始終居於領導地位,受到眾多諸侯國的擁戴,這點在普魯士與奧地利在聯邦議會中的鬥爭中可以看出奧地利帝國始終處於優勢。不僅僅普魯士在建立德意志帝國時需要考慮將奧地利帝國擠出聯邦,奧地利帝國本身也無意主導建立一個德意志帝國。

    在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程序中,德意志民族內部存在兩種建立德意志民族統一國家的思潮,一種是包括現奧地利境內的德意志民族的大德意志帝國,另一種是排除奧地利帝國的德意志帝國。在兩種思潮鬥爭中,考慮到奧地利帝國民族成分的複雜性,將現今奧地利境內德意志民族囊括在新建立的德意志帝國的想法固然是全面的,畢竟現今奧地利境內生活的是共同語言和文化的德意志民族,但是這一想法不可避免要納入奧地利帝國整體,而奧地利帝國的大部分領土則是現金的匈牙利、巴爾幹半島的多民族信仰國家。因此第一種想法在實踐中是不可行的。

    另外,宗教的考量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在新教改革後,以普魯士等為主題的現今德意志境內主要信仰路德和加爾文新教,而奧地利則是天主教國家。這也很好解釋了,在俾斯麥帶領建立德意志帝國後,一種合理的解釋已經不僅僅是建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因其不包括現今奧地利境內德意志民族),更好的解釋是新教對舊的天主教的勝利。

    居於上述兩點考慮,加上奧地利帝國在德意志聯邦的長期重要影響,僅使用政治手段無法達到將奧地利帝國排除出聯邦,估普魯士最終採用了大棒+胡蘿蔔成功在1868年普奧戰爭後將其徹底擠出德意志的舞臺。

    此外,奧地利帝國長期在德意志聯邦起領導作用,但是其本身只想透過領導作用取得更大的勢力範圍和好處,其多民族矛盾衝突的特點使得其大而不強,無力也沒有意圖帶領德意志民族走向統一。

  • 5 # 歷史有知社

    在普魯士統一德國(德意志)之前,德意志只是一個鬆散的邦聯。而在這個邦聯中,最有實力的兩個諸侯便是奧地利與普魯士,也只有這兩個國家最有希望統一德意志。最終的結果是普魯士統一了德意志,但是普魯士統一這個的德意志並不是德意志的全部地區,而是把奧地利這樣傳統的德意志諸侯都排除了在外。那為何普魯士統一德意志,要將奧地利排除在外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其一,德意志的前身是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962年--1806年),其大致疆域包括了今天的德國、奧地利、瑞士、荷蘭、比利時德語區、盧森堡、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義大利北部及捷克、波蘭等一小部分地區,而其核心主體是德語區的日耳曼各諸侯或自治城邦。

    但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絕大部分統治時期,都是一個鬆散的邦聯,皇帝並非世襲,而是由選舉產生,此即“選帝侯”制度。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其統屬的波希米亞王國,具有選帝侯資格)卻憑藉自身的硬實力,在神聖羅馬帝國中居支配地位,長期獲得“皇帝”的頭銜(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

    其中從1438年到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壽終正寢這段期間,哈布斯堡家族只有3年因男嗣斷絕而沒有獲得皇帝頭銜,可見奧地利的實力強大。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取締之後,反法同盟於1815年根據《維也納會議》而成立了德意志邦聯,這個邦聯的大權仍由奧地利操控。普魯士不將奧地利排擠出局,就難以消除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強大影響力。

    其二,德意志的南部諸侯,多數為天主教國家,而與奧地利的宗教信仰一致,也更傾向於支援奧地利。再則,相對於普魯士的軍事獨裁統治,奧地利對德意志境內各諸侯的“統治”更為寬鬆,使得這些諸侯為了自身的利益,也更願意站隊奧地利。如果不將奧地利排除出局,普魯士即便統一了整個德意志地區,也很難建立一種威權統治。

    其三,普魯士還不具備兼併奧地利的實力,普魯士雖然在軍事上已經超過了奧地利,但奧地利為歐洲傳統五強國之一,實力也不容小覷。奧地利除了在德意志邦聯中佔據極為重要的席位,而在德意志聯邦之外,哈布斯堡家族還控制著匈牙利王國、波西米亞王國(傳統上也並非德意志)以及今北義大利、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部分地區等廣闊領土。

    奧地利被普魯士擊敗之後,重組了帝國領地,成立了“二元制”的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的疆域(約70萬平方公里),仍超過普魯士統一的德意志疆域(約54萬平方公里)。普魯士要想徹底擊敗與消化掉奧地利(奧匈帝國),而建立一個大德意志國家,將會遙遙無期。

    其四,英、法、俄等歐洲強國也不容許普魯士兼併奧地利。普魯士兼併奧地利,將會改變歐洲的均勢版圖,英法俄等歐洲強國都不會希望看到新成立的德國過於強大,而必將干涉普魯士兼併奧地利的戰爭。

    一戰後,奧匈帝國遭到肢解,新成立的奧地利共和國,因喪失了工業核心區及大部分農業區,而舉步艱難。故奧地利很想與德國合併,卻遭到了戰勝國的禁止。二戰前夕,由於英、法的妥協退讓,才使得了德國吞併了奧地利。但二戰後,德國與奧地利的關係又回到了原點。

    普魯士兼併奧地利,將會改變歐洲的勢力版圖,而不利於歐洲局勢的穩定,更不利於英法俄的利益與國家安全。故而,英法俄等歐洲強國,絕不會容許普魯士兼併奧地利。

  • 6 # 桃花石雜談

    普魯士建立德意志帝國為什麼要拋棄奧地利?其實這個問題涉及到當時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兩種價值取向,因為普魯士要建立的是德意志民族國家,但讓奧地利加入進來這個國家就不可能再是德意志民族國家了。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分歧何在?

    其實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是神聖羅馬帝國解體之後留下的德意志公國。但不同的是奧地利是一個在神聖羅馬帝國時代就非常強大的德意志公國。比如從公元15世紀之後,奧地利王室哈布斯堡家族就曾經長期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直到神聖羅馬帝國在公元1806年被拿破崙解散之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仍然是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二世。

    15世紀鼎盛時期的哈布斯堡王朝,其領土甚至要超過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

    所以奧地利在神聖羅馬帝國解體之後,其實仍然是一個非常強的國家,但它的國家形式卻仍然是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的那種形式,即它是一個超越民族的國家,它境內包含數十個不同的民族,甚至奧地利人在總人口比例裡連四分之一都佔不到。它的基礎主要是宗教連結和不同民族貴族之間的臣服與聯盟關係。而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奧地利帝國的領土甚至還有擴大,又控制了義大利北部地區。但這樣反而使它境內的民族構成更加複雜了。

    德意志邦聯(紅線內),奧地利(下方黃色)多數領土位於邦聯之外,顯得極不協調

    而普魯士雖然在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主要勢力之一,但它在神羅時期卻並沒有控制太多其它民族的土地,其力量主要侷限於自己的公國境內。所以在神聖羅馬帝國解體之後,它的選擇是緊跟當時歐洲的潮流,在原來神羅境內的其它公國內發展勢力,最終目標是建立德意志民族國家。因為初期普魯士和奧地利其實都想重新把神羅地區的各個德意志公國統一起來,所以雙方還能結盟,在公元1815年包括奧地利在內的所有德意志公國還一起結成了德意志邦聯。

    但在公元1848年的歐洲革命大潮之後,下層民眾要求德意志地區建立統一議會,進而建立起統一民族國家的呼聲高漲。同時俾斯麥等新一代政客上臺,開始迴應當時德意志地區民眾的呼聲,著手統一德意志地區。但這時,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根本性分歧就出現了,就是普魯士要建立的是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但奧地利卻沒法接受這樣的結果。

    奧地利的矛盾與抉擇

    因為雖然奧地利德意志人的身份是沒有疑問的,但奧地利帝國卻並不是德意志國家,而是不同民族的聯合體。所以奧地利要整體加入德意志帝國,以普魯士為首的其它多數德意志邦國肯定是沒法接受的,因為這樣建立起來的國家不但有大量其它民族,而且還有穆斯林這樣連宗教信仰都不一樣的人群。

    奧地利帝國境內的民族構成,複雜到沒法形容

    但讓奧地利放棄自己廣大的國土,只保留德意志地區加入統一的大德意志,奧地利肯定也不願意。其實這種心態給大家打個比方就很好理解了。比如現在的斯拉夫民族也是四分五裂,斯拉夫國家包括俄羅斯、烏克蘭、波蘭、捷克、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等等。假如未來有什麼契機,使得各個斯拉夫民族國家要統一,而且俄羅斯也可以加入進來,但前提是俄羅斯必需放棄它非斯拉夫民族的人口和領土,比如說只能保留俄羅斯歐洲地區的一部分,其它西伯利亞和高加索等等地區必需全部放棄,恐怕俄羅斯也不可能願意。而俄羅斯即使也想建立斯拉夫統一國家,也是包括自己現在所有國土的斯拉夫國家(當然這個比方只是比方,不涉及任何現實可能性)。

    普奧戰爭場景,奧地利失敗之後被排除出德意志帝國已成定局

    而當時奧地利面臨的就是這樣一種困境,也就是要麼放棄所有其它民族的領土,只保留自己一少半的土地,加入統一的大德意志,要麼就不能加入統一之後的德意志。當然奧地利還有第三種選擇,就是由自己主導,強行建立包括自己所有國土和所有民族的大德意志帝國。而奧地利其實當時也是這樣做的,它在公元1866年和普魯士為爭奪德國統一的主導權進行了普奧戰爭。

    德意志統一之後德意志帝國(藍)和奧匈帝國(紅)的形勢

    但因為支援奧地利統一方式的德意志公國相對較少,所以最終它在普奧戰爭中戰敗,普魯士取得了統一德國的主導權。而奧地利又不可能接受放棄大部分國土加入自己已經不能主導了的德意志帝國,其它德意志公國在那種情況下也不會願意接納它,所以統一的德國就只能不包括奧地利了。

    而奧地利在普奧戰爭之後,也接受了現實,不再尋求德意志人主導的國家,轉向一心一意和境內其它民族緩和關係,建立聯盟國家。所以在普奧戰爭結束僅僅一年之後,奧地利帝國就進行了改組,變成了奧匈二元帝國。匈牙利等帝國其它主要民族也獲得了和德意志人同等的地位,和德意志帝國走上了價值取向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徑。

  • 7 # 當狗容易做人難

    普魯士建立德意志帝國為什麼要拋棄奧地利?說實話普魯士也希望整個德意志都團結在自己的旗下,但做不到啊。

    1、從內部來說德意志帝國內部邦國林立,只不過普魯士擁有最大的領土、最強的軍隊,所以其他小邦國就慢慢的團結在普魯士旗下,特別是普奧戰爭、普法戰爭後,普魯士更是在德意志建立了自己無上的威望。

    奧地利雖然輸掉了普奧戰爭,但是實力猶存,和普魯士比起來並沒差多少,從奧地利還能建立奧匈帝國就能看出來。這種情況下普魯士憑什麼讓奧地利臣服,實現國家民族的統一。即使將奧地利強行併入德意志帝國也只能內耗不斷罷了。

    2、從外部來看歐洲各大國都不希望看到一個完整的德意志帝國在歐洲大陸出現,一旦普魯士和奧地利合併那必定會被法國、英國、沙俄群起攻之。

    德意志帝國中要是包含奧地利這部分會有多強?領土面積將佔整個歐洲的三分之一,人口數量突破一個億,再加上冠絕歐洲的工業實力,完整的德意志帝國會有多麼強大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預見的。所以普魯士要不想被各國圍攻只能放棄奧地利。

  • 8 # 白馬嘯長安

    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只能有一個核心。國家政治才能順暢,軍事上才能強大。否則誰也壓不過誰,亂象就會叢生。如果奧地利加入,那以威望和麵積而論,奧地利應該占主導地位。那普魯士做這麼多文章,難道是為了奧地利,為奧地利做嫁衣?普魯士的決策者不會這麼迂腐。好不容易,在歐洲平衡重組中有這個視窗期,統一德國。這樣的德國,已經是強國規模了。胃口太大,變成超強國,其它列強決不會袖手旁觀,一定會出手阻擊。

    普魯士統一三巨頭

    左:俾斯曼 中:馮隆 右:毛奇

  • 9 # 策略遊戲王者

    記得有人對希特勒有這麼一個評價,如果他吞併奧地利後就收手,那麼他就是德國最偉大的領袖,因為他實現了自神聖羅馬帝國以來德意志人最大的願望:德奧合併。普魯士並非不想吞併奧地利,什麼地緣政治,宗教因素都不是最主要的,力量不足罷了。參考中國五代時期後周及其繼承者北宋,可以消滅如後漢,南唐,吳越等各個較小勢力,但不能吞併遼國,和當時普魯士情況很像,主要還是力量不足。等到了二戰時期德國力量一上升,立馬把奧地利給吞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觀景石怎麼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