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卜十三

    《刺蝟的優雅》——這是一本觸及中年人靈魂深處的書

    這是一本推薦給中年人的書,這是一本中年人才能看得懂的書,這是一本能讓年輕人成熟,能讓中年人充滿渴望,同時也尋找到心靈安寧的書。

    因為這是一位哲學教授寫的書。

    作者哲學教授妙莉葉·芭貝里,1969年生於摩洛哥,曾在諾曼底教哲學。她的第一部小說《終極美味》,獲得2000年度最佳美食文學獎以及2001年酒神巴庫斯獎。這部《刺蝟的優雅》出版後影響更大,英國版、美國版同步上市。出版後旋即獲得法國書商獎,曾連續三十週在亞馬遜網站銷售排行榜,銷售量已超過一百萬冊。

    電影《刺蝟的優雅》是妙莉葉·芭貝里自己編劇,新人女導演莫娜·阿查切的代表作。2009年開羅國際電影節中獲得“銀金字塔獎”。如果沒時間看書的話,可以先從電影開始,我是無意間看的電影,非常觸動,才去網路尋找是否有原著,然後直接買了三本,送朋友兩本。

    其實蠻遺憾的,如果從遇見這本書開始的話,會有更多的樂趣。

    我大多時候是不支援在優秀的原著之前看電影的。電影太直接的用導演和編劇的審美以及對文學的理解堵塞了你的想象空間,加上演員的形象和演繹水平,幾乎是毀掉一本原著。影視作品越優秀,毀得越厲害。比如《哈利波特》,看書的和看電影的兩個人群對作品的感受,就好像書和電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作品系列。看了書的可能再去看電影享受一種完全不同的感受,但是看了十幾遍電影的那部分人,永遠也不會有耐心去重新看書了。再比如《紅樓夢》,看過87版紅樓夢的再去看書,無論花多少時間,也無法想象出賈寶玉和林黛玉其他的形象了。

    中學時候剛開始接觸國外小說,勵志要學好英語,最起碼能看原著小說的水平。後來某次徵文獎品是一套葉君健先生翻譯的《安徒生童話》,介紹裡說是葉君健先生這套書譯了三十年,而且是直接譯自丹麥文。我瞬間灰了心。葉君健先生為了翻譯《安徒生童話》,專程去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實地生活兩個月,以求更好還原出故事背景風貌。後來對照了小時候看過的《安徒生童話》,又有了信心:學一種外語,不僅僅是為了閱讀原著,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新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對社會的、對人生的不同理解角度。不過我學會了擇肥而噬,有選擇餘地的話,儘量找好的譯本看。

    建議大家有機會的話,不僅僅是稍微學一兩種不同文化的語言,更要多去幾個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這種學習和旅行,本身就是一種哲學行為。

    《優雅的刺蝟》裡對日本文化的細緻描寫,也源於作者在日本生活的經驗。日本確實是個很懂得讓別人、讓自己感覺舒適的國家。這種舒適也是文化的堆積,跟底層階級是沒有關係的。但是把這種精心培養的美學概念平挪到小說裡階層鮮明的法國巴黎,就像是華貴的花叢裡鋪開的精心修剪的一片草坪,看起來美觀舒適、平易近人,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不同,同樣不是平民階層的玩意兒,所以最後勒妮得死。

    《優雅的刺蝟》裡11歲女孩芭洛瑪決定12歲生日之時去死,用鏡頭記錄最後100天。她厭倦家裡的乏味,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虛偽。

    我見過太多的人,給男朋友、女朋友花大錢買奢侈品,陪情人旅行、吃大餐,和家人出去吃頓飯都沒時間,更不要說給父母買件像樣的禮物。中國的人大多數還停留在兩個極端:要麼過度索取、要麼慷慨付出不求回報。

    芭洛瑪的家人也是這樣,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外面,互相之間毫無耐心。

    越聰明的人,孤獨得越早;對人情世故看破越早,孤獨開始的越早。芭洛瑪是個聰明的孩子。她遇見勒妮和小津,看到了另外的世界,另外的生活方式,另外的思維方式,另外的溝通方式,另外的精神寄託。

    在勒妮看來,藝術是無慾之情感,在時間的長河中開啟一片空間。我不由得想起阿西列莫夫的畫,一個在身體和精神上終身不得安寧的畫家,我第一次看到他的畫作“雨夜”,那衝擊性極強的色澤如雷電般擊中了我,心臟突突地跳著,想號啕大哭一場,我懂那種絕望,那種渴望。我從來沒有買一幅他的畫作,我既承受不了那種色彩的碾壓,也擔心我看習慣了,麻木了這種每一次映入眼簾都會帶來的突如其來的強大視覺和心靈衝擊。

    “您知道一場夏雨意味著什麼嗎?首先,素雅之美劃破夏日天空,這征服心靈的敬畏之情讓人們在雄偉壯麗的景緻之中感到自己如此微不足道,如此軟弱無能,怎能不被事物的威嚴所鼓舞,被世界的豪爽所震撼、俘獲和吸引呢。接著,在長廊裡大步流星地走著,突然之間進入到一個充滿Sunny的房間裡。那是另一個空間,堅定的信念油然而生。身體不再是一個粗糙的空殼,心靈則縈迴於雲層之上,那是雨水的力量,在獲得新生的時刻,美好的日子宣告來臨。接著,時不時地,如同淚珠,圓潤、有力、串串相連,在它們身後劃出一道長長地不規則痕跡,雨水,夏季,清除了靜止不動的灰塵,使靈魂再生,像永不停息的呼吸。因此,夏季的一些雨滴紮根在我的心中,有如一顆新生的心,與另一顆心一齊跳動。”

    勒妮讓我想起安·蘭德的話:“我發誓,以我的生命以及對它的熱愛,我永遠不會為他人而活,也不會要求他人為我而活。”勒妮作為一個社會底層的門房,從沒停下學習的腳步,她善良,正直,優雅,痴迷於美與藝術,這是我讀過的眾多書裡最棒的一個門房角色,沒有之一。

    我不願意對某一本書過度解讀,把每個細節拿出來分析,因為每個人的世界觀和成長氛圍決定了對一幅畫、一本書、一個稍縱即逝的景色的深層反思。

    你也許會在這本書裡看到人生意義,也許會看到作者對藝術真諦的追求,也許會感受到片刻即是永恆的美學觀念,也許你欣喜於芭洛瑪重拾對未來的憧憬,也許你只是感慨那些永遠不能完滿的結局。

    它值得一讀。

    她值得一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誰知道少馬爺唱的白派大鼓寶玉探晴文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