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湘子46

    其實我不想回答這個問題。太難了。自身浸潤著優秀的民族文化,有一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感覺。

    在過去的一萬年,人類文明進步到了一個非常高的程度。在今天人類文明的記錄與考古來看,世界上出現了幾大文明高度集中的區域和板塊。歐洲的古希臘,北非與西亞的古埃及,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南亞的古印度,美州的瑪雅文明和我們的中華文明。

    每一種文明都是發展和變化的,在發展中變化,在變化中發展與傳承。每一種文明都有它的長處和不足,我認為每一種文明都不會消亡,只是它傳承的區域被擠壓和收縮。或者嵌入,或融合到了新的文明之中去了。

    今天我們中華民族以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十幾億人口的大家庭,以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一路高歌復興夢想的征程上,可否忘記,兩百年的戰國紛爭,幾百年地方割據的南北朝,可否忘記我們曾遭受的百年侵略,蹂躪和沉淪。我們在低谷的時候,正是其他文明倡盛的時期。沉睡地下千年的蓮子都能再度生根發芽,再一次呈現勃勃的生機與活力。所以我們在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不要去貶低和毀損其它文明今天存在的狀態。

    回到我們中華民族為什麼歷經磨難而又生生不息,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這個問題上來。我認為有五個方面相生相益地促進了我們民族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地向前發展。

    一, 文字,世界上文明的產生和文明的傳承,緣於文字的創造和使用。世界上所有文字的稚形都產生於像形文字(如;古埃及的楔形文字),只是後來不同民族間象形文字演繹產生了嚴重的分化,形成了表音的字母文字和表意的方塊文字。在一個時期內表音文字是有利於文化的推廣和傳播,而放到一個大尺度的時空裡,表音會發生變化,而表意卻不會。由此會產生兩個問題,在用表意文字漢字的中國,音你可以南腔北調,字非得迴歸一統。字你造不出來,造出來也不會被大眾所認可。如是今天的人可以看懂《尚書》《易經》等幾千年來祖宗留下來認識自然與社會的書籍,而在表音文字的國度裡要讀懂幾千年前祖宗的書,只怕只有考古人中的古人類學者。如是面積和中國相當的歐洲就演化出多種表音文字的語言,進而產生了大大小小的幾十個國家。當一種文字在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使用,那麼這種文字所承載的文明便傳播得更寬,更久遠。

    二,制度的不同,其它文明的歷史制度我知道的不多,記得法典多,為王者服務多。故羅馬的競技場,充斥著血腥,尼羅河畔,壘起的是座座王陵,巴比倫架起的是空中花園。中國卻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尤其秦始皇的郡縣制,有別於西方的邦國制。與其統一文字跟度量衡。為中國打造了永續一統的基礎架構。封封在一定程度上照顧了名個階層的利益,為社會的穩定,人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一個相對長期穩定的局面,促進了人口的增長與生產力的發展。

    三,信仰的不同,西方人信神與上帝,而我們傳統的信仰是儒家學說的仁愛,中庸之道,君子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志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我們的祖先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下為公,天下大同。而西方一向凸顯的是英雄主義,浪漫主義。

    四,史學的傳承和資治,有人講二十四史,為二十四家譜也,其實史學就是中華文明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每個新生的王朝都吸取了歷朝歷代的經驗和教訓。漢吸取秦的教訓,休養生息,輕謠薄賦,唐吸取隋的教訓,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宋鑑五代亂象,收兵權,重文輕武,明吸收宋的教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吸取元的教訓,吸收漢文化,融入漢文化。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是因為一直在學習中前進,在磨難中學習。

    民族的堅忍與融合,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在融合中發展,在變化中前進。中華文明在一撥又一撥的先民手中傳遞到我們這一代人手裡,我們要努力珍惜美好的時光,大好機會建設好我們的家園。把我們優秀的文明傳導給無窮無盡的來者。

  • 2 # 使用者雨荷

    我認為是我們的民族有超強的凝聚力,有超凡的創新精神。能吃苦耐勞,能忍辱負重。有聰明絕頂的人才,有不怕犧牲的將士們前仆後繼~江山代有才人出,長江後浪推前浪。中華民族將更加輝煌。

  • 3 # 歐陽雨晴

    是因為中華民族有著其內在的民族特徵→抗爭→與你分享美國教授解讀中國神話。

    近代中華民族所歷經的磨難,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從軍閥混戰到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整整有兩代人在戰亂中渡過,但中華大地依然基本保特完整統一 ,

    →以至於今天屹立於世界之林,特別是邊上另一大國→印度,與中國差不多同時建國,但中國已把印度甩了幾條街!很多人都百思不得其解,也試圖解讀其中的原因。

    很多人從文化視角來解釋,認為中國有優久的歷史文化→有漢字、有儒家、有唐詩宋詞等。

    如果論文化,中國的儒家肯定不如印度的佛教有影響力!論文字,漢字的普及肯定不及英語,至於文學藝術,則是你有他也有!

    因此"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的環境而非基因,一個人百折不饒,敢於向死而生,那麼他一定有著內在的異於別人的信仰→即內在的精神基因。

    美國哈佛大學神學院教授大衛.查普曼,在一場講座中,向臺下近千名學生分享、解讀中國神話故事,

    並不下十次用激情的語調總結中國神話故事的核心:→中華民族特徵。

    在他的情緒帶動下,現場氛圍一直熱血沸騰!

    他說:“我們的神話裡→火是上帝賜予的;希臘神話裡→火是普羅米修斯偷來的;

    而在中國的神話裡→火是他們鑽木取火堅韌不拔摩擦出來的!這就是區別,他們用這樣的故事告誡後代,與自然作鬥爭!”(鑽木取火)

    “面對末日洪水,我們在諾亞方舟裡躲避,但華人的神話裡,他們的祖先戰勝了洪水,看吧,仍然是鬥爭,與災難作鬥爭!”(大禹治水)

    “如果你們去讀一下中國神話,你會覺得他們的故事很不可思議,拋開故事情節,找到神話裡表現的文化核心,你就會發現,只有兩個字:抗爭!

    假如有一座山擋在你的門前,你是選擇搬家還是挖隧道?顯而易見,搬家是最好的選擇。

    然而在中國的故事裡,他們卻把山搬開了(愚公移山)!可惜,這樣的精神核心,我們的神話裡卻不存在,我們的神話是聽從神的安排。”

    他說:“每個國家都有太陽神的傳說,在部落時代,太陽神有著絕對的權威,縱覽所有太陽神的神話你會發現,

    只有華人的神話裡有敢於挑戰太陽神的故事:有一個人因為太陽太熱,就去追太陽,想要把太陽摘下來(夸父追日)。

    當然,最後他累死了——我聽到很多人在笑,這太遺憾了,因為你們笑這個人不自量力,正是證明了你們沒有挑戰困難的意識。但是中國的神話裡,人們把他當做英雄來傳頌,因為他敢於和看起來難以戰勝的力量作鬥爭。

    在另一個故事裡,他們終於把太陽射下來了(后羿射日),

    華人的祖先用這樣的故事告訴後代:可以輸,但不能屈服。

    華人聽著這樣的神話故事長大,勇於抗爭的精神已經成為遺傳基因,他們自己意識不到,但會像祖先一樣堅強。

    因此你們現在再想到華人倔強的不服輸精神,就容易理解多了,這是他們屹立至今的原因。”

    “一個女孩被大海淹死了,她化作一隻鳥復活,想要把海填平——這就是抗爭!”(精衛填海)

    “一個人因為挑戰天帝的神威被砍下了頭,可他沒死,而是揮舞著斧子繼續鬥爭!”(刑天)

    →這位大衛.查普曼教授的解讀是不是十分分到位呢?

    我們經常說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是靠著不斷與自然、災難、環境作鬥爭才延續到現在,但有幾個人想到過,華人這種延續了幾千年的鬥爭精神是如何保持下來的?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說的就是要生存就得靠自己,不能靠蒼天→這比“神愛世人”聽起來殘酷,但非常現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宋神宗和王安石改革對北宋後期政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真的如王夫之所說“宋政之亂,自神宗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