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國演義OL

    明人有詩為證,“野曠沙平陵谷異,耕民猶說六將軍”。“耕民”當指鄉村百姓,“六將軍”即指楊六郎。“野曠”、“沙平”、“陵谷”是三個非常具有象徵意義的詞彙,意指在非常偏遠荒涼的地方,楊家將故事依然為人們所喜聞樂道。那麼楊家將最顯著的特點究竟是什麼?今天將從以下幾方面分析楊家將的故事特點。

    1.明代楊家將故事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滲透了濃烈的忠君思想;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楊家將人物大量進入地方誌。山西、河北、陝西、山東、甘肅,甚至於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安徽、江蘇、福建等地,都將楊家將編入地方誌。

    2.楊家將故事已流傳了數百年,內容豐富多樣,但相對分散,不夠系統,這為楊家將小說的創作提供了條件。嘉靖、萬曆年間,有人把民間傳說、曲藝、戲劇和其他小說中有關楊家將的故事集中起來,參以史傳、方誌,編寫成長篇小說,比如《楊六郎》,在坊間發售,很受歡迎,流傳甚廣,但今已失傳。

    3.小說的整體框架大體相同,時間跨度長達百年,從宋太祖親征北漢開始,一直寫到宋神宗時十二寡婦徵西,編織了楊家祖孫世代抗敵的英勇故事。《楊家將演義》敘事較為乾淨,結局是楊宗保徵西凱旋,宋真宗封賞楊家將,將百花公主許配給他。楊家將小說從楊業撞死李陵碑到十二寡婦徵西,把自北宋以來流傳的楊家將故事系統化、完整化,為後來的戲曲和說唱文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清代也出現了一些楊家將小說,如《天門陣演義十二寡婦徵西》,共四卷19回,由《楊家將演義》十二寡婦徵西部分擴充套件而來;《平蠻傳》五卷52回,講楊文廣徵蠻十八洞;還有一部《楊文廣平蠻全傳》四卷22回,由《楊家府演義》楊文廣徵南的故事演義而成。這三種小說比較粗劣,無論是藝術還是故事都沒有太多可取之處。

    魯迅先生對楊家將小說的評價是,“文意並拙,然盛行於里巷間”。確實,楊家將小說人物性格不夠鮮明,概念化平面化現象嚴重;故事情節缺乏提煉,甚至有些前後矛盾;內容中充斥著忠君思想、君權神授觀念以及降妖鬥法的迷信色彩等等。但楊家將小說傳播非常廣,影響相當大,小說一版再版,與三國戲、包公戲、水滸戲一樣,成為豐富的典目之一。

    楊業父子所處的年代,正是宋遼關係定位的敏感時期。986年楊業之死那場戰役,是宋遼關係的重要轉折點,北宋自此轉入守勢。宋真宗時,朝廷軟弱,不惜委曲求全,以金錢換和平。到了北宋末年,金人崛起,欽、徽二帝被擄走,宋朝廷被趕至江南偏安一隅,受盡屈辱。

    明朝中葉以後,國家外患日益嚴重,北方遊牧民族威脅漸大,東南沿海倭寇猖獗,人民深受其害。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入侵,英宗親征,兵敗被俘。1550年以後,韃靼又三次侵擾京城,邊患連連。朝堂之上爭端不斷,和戰兩派激烈交鋒,有人主張京都南遷,于謙很像寇準與李綱,他召集各地勤王之師奮力抗敵,保全了京師,英宗也被送還,但可嘆的是,抗敵有功的于謙、俞大猷或冤死或入獄。

    “四方不守而思猛士”,明代的社會大背景簡直就是楊家將故事背景活生生的現實版。當是時,民族矛盾激化,朝廷退縮妥協,處於水深火熱中的民眾,從內心深處呼喚抗擊侵略的英雄,即便是沒有英雄也要創造這樣的英雄。現實中無法實現的事情,人們需要在夢想中解脫,在想象中圓夢。宋太宗幽州被困、楊家父子捨命相救、護駕成功突圍等帶有濃烈英雄主義色彩的情節產生,也就順理成章了。

    楊家男女老少前赴後繼英勇抗敵的故事,看似說的宋朝事,其實是有感於時局,是對明朝廷的一種期望,一種鞭笞,也是百姓無奈之中的一種安慰,一種救贖,按魯迅先生的說法就是精神勝利法。

    紀振倫為《楊家府演義》所做的序,很能說明問題。他認為像楊令公那樣的忠勇之士,舉世難得一見。

    《楊家府演義》強調的是世代忠勇,楊令公“不憂其身之死而憂其後無人”,一世忠勇不難,難的是世世忠勇。更難得的是,不僅男人要忠勇,女人也要忠勇。《楊家府演義》突出了楊門女將,塑造了令婆、宣娘、穆桂英幾代女將形象。紀振倫這段序言所用的詞彙,“公而忘私”,“奮不顧身”等等,相信現代人都不陌生,他頌揚楊家將的高度不可謂不高,並且很有官方色彩。

    總結:楊家將故事在明代得到進一步豐富,一方面是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了再創造,另一方面也源於明政府的推動。出於鞏固政權的考慮,明王朝大力宣揚忠孝節義,專設了以宣揚忠孝節義為核心的宮廷雜劇,被賦予了這樣的時代特色。

  • 2 # 唐明國亮

    《楊家將》又名《北宋志傳》、《楊家將傳》、《楊家將演義》,作者為明嘉靖年間熊大木。作者透過描寫楊業一門世代抵抗契丹侵擾的事蹟,貫串了反抗外族入侵,歌頌抗敵英雄,譴責奸佞賣國的主題。

    明代是結束蒙古統治之後的又一個漢人政權,但老百姓翻身得解放的快感轉瞬即逝。明朝中後期,朝廷積弱,外敵虎視,這種局面與宋朝的情況何其相似,楊家將成了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另一方面,明政府也非常推崇楊家將,希望藉此宣揚忠君思想,為鞏固政權服務。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之下,楊家將故事流傳得更加廣泛。

    明人有詩為證,“野曠沙平陵谷異,耕民猶說六將軍”。“耕民”當指鄉村百姓,“六將軍”即指楊六郎。“野曠”、“沙平”、“陵谷”是三個非常具有象徵意義的詞彙,意指在非常偏遠荒涼的地方,楊家將故事依然為人們所喜聞樂道。

    明代楊家將故事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滲透了濃烈的忠君思想;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楊家將人物大量進入地方誌。山西、河北、陝西、山東、甘肅,甚至於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安徽、江蘇、福建等地,都將楊家將編入地方誌。

    明代雜劇日漸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傳奇大盛,章回小說異軍突起,湧現出《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著名小說,楊家將小說在這股潮流中也應運而生,多種版本共存。

    此前,楊家將故事已流傳了數百年,內容豐富多樣,但相對分散,不夠系統,這為楊家將小說的創作提供了條件。嘉靖、萬曆年間,有人把民間傳說、曲藝、戲劇和其他小說中有關楊家將的故事集中起來,參以史傳、方誌,編寫成長篇小說,比如《楊六郎》,在坊間發售,很受歡迎,流傳甚廣,但今已失傳。

    楊家將小說流傳至今的只有兩種:

    一種是《楊家府世代忠勇演義志傳》,又稱《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後世簡稱為《楊家府演義》。全書共八卷58回,標題均為單句,大約成書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由秦淮墨客校閱(秦淮墨客即明代戲曲作家紀振倫,他一生校訂小說、戲曲甚多)。

    另一種是《北宋志傳》(因與《南宋志傳》合刊,又稱《南北宋志傳》,或叫《南北宋兩傳演義》),後來的通行本多名《楊家將演義》。共分十卷50回,回目為對仗工整的雙聯句。《楊家將演義》成書於1593年之前,比《楊家府演義》稍早,作者可能是熊大木(他還編有《全漢志傳》、《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唐書志傳通俗演義》等)。

    這兩種小說的整體框架大體相同,時間跨度長達百年,從宋太祖親征北漢開始,一直寫到宋神宗時十二寡婦徵西,編織了楊家祖孫世代抗敵的英勇故事。《楊家府演義》有大量的荒誕迷信描寫,最後以楊文廣之子楊懷玉不滿宋神宗寵信奸臣、舉家遷往太行山結尾。《楊家將演義》敘事較為乾淨,結局是楊宗保徵西凱旋,宋真宗封賞楊家將,將百花公主許配給他。楊家將小說從楊業撞死李陵碑到十二寡婦徵西,把自北宋以來流傳的楊家將故事系統化、完整化,為後來的戲曲和說唱文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這些小說中的楊家第一代故事非常豐富。老令公被潘仁美陷害,在狼牙谷撞死於李陵碑;長子、次子、三郎皆死於戰場;楊四郎為番兵所擒,後來暗助大宋;五郎出家逃難,七郎被萬箭攢身。楊家將僅存楊六郎鎮守三關,再由楊宗保傳至楊文廣,代代都為大宋江山拋頭顱,灑熱血。小說還塑造出眾多女英雄,穆桂英、琪八娘、瑛九妹、楊宣娘等等,巾幗不讓鬚眉。楊家將一門五代,歷經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六朝,不分男女老少,人人為不世之英雄,忠義事蹟古今罕見。

    不過小說中描寫的楊家將事蹟,大多於史無憑,虛構的成分偏多,這也正是小說的特點。楊家將故事更應該視為歷史傳奇而不是歷史史實。熊大木曾講,不能把歷史和小說混為一談,如果都按正史鋪敘,小說就沒法寫,也沒法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直水培的假曇花可用土栽嗎?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