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佳雨4

    大,人們唾棄封建社會糟粕桎梏。同時反省自己,這一時期的“洋務運動”應允而生。緊接著代表封建社會的清政府遜位。

  • 2 # 阿二志華

    這45年間,中國清朝政府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年、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火燒圓明園1856年10月、捻軍的鬥爭(1864~1868年)、清朝同光中興洋務運動(1862~1894年)、中法戰爭1884~1885年、臺灣建省1885年、左宗棠收復新疆等,特別是洋務運動是這期間的主線,中國開始了近代化的歷程,在福建設有福建船政局馬尾造船廠,是當時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造船實業,可是在中法馬江之戰中宣告破產,十年後,日本發動了入侵北韓進而殖民北韓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最後中國失敗,1895年簽訂了《馬關條約》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完全破產,國家已經處於極其危險的地步,極大地震動了上層開明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和新興的資產階級力量,發動了資產階級改良維新變法運動。這45年間中國的農民階級、官僚地主、民族資產階級都在為中國的近代化運動尋找出路,最後都失敗了,證明了東方傳統儒家文明在以西方世界工業文明面前不堪一擊!西方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是透過暴力的侵略戰爭獲得的,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累累傷痕,清朝政府苟延殘喘,竭力維持統治,終因內外交困,處在瀕於退出歷史舞臺的前夜。

  • 3 # 回憶裡中人

    鴉片戰爭前,中國的文化血統就是“天朝上國,唯我獨尊”,不說其他的,至少清政府和知識分子們對自己所耳濡目染的儒家文化是天然有一種優越性的。

    認為我們的文化比四方蠻夷強的太多,因為我們有"禮",其它文化都沒有禮。

    但鴉片戰爭卻把華人給打疼了、打蒙了。沒有想到自己所認知的世界,居然就這麼被輕而易舉的被洋人的洋槍洋炮砸的稀巴爛。

    於是開始改變自己的思路,這個時候,華人依舊相信中華文化是正確的,認為我們所欠缺的只不過是外華人的堅船利炮罷了。所以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首的洋務派開始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我們去學習西方的技術,但是仍舊保留我們的文化。他們認為祖宗留下來的文化依舊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中華文化依舊是其他民族所不可比擬的。

    但是一場甲午戰爭徹底把華人打醒了,華人開始徹底的懷疑自己的文化到底有沒有問題。為什麼呢?為什麼連一個東洋小國日本都可以把大清國摁在地上使勁揍呢?這刺激華人開始求變,開始尋求思想上的解放,開始懷疑自己的文化和思想出現了問題。

    這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從我們固執的堅守著祖宗之法到不得不變法,不得不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和理念。這是一個不斷懷疑自己的過程,新文化運動中,有人甚至認為中國之所以弱小是因為漢字的問題,應該讓所有華人學習洋文,這樣才可以拯救這個民族和國家

    可見當時的人們對於中華文化已經懷疑到什麼程度了,甚至已經覺得中華文化無可救藥了,這也是第一波崇洋媚外的開始。

    直到近代,我們透過不懈的努力,用仁人志士的鮮血才鑄就了今天的新的中華文化!而我們今天比任何時候,都自信自己的文化更為先進,更為強大!

  • 4 # 太極12399

    列強入侵,大清戰敗。顯然原因,工業打敗農業,資本打敗封建。然而,華人卻歸罪於孔子。數學差了怪罪語文老師,神邏輯。中國的悲哀。日本圖強,明治維新,脫亞入歐,沒批封建,沒批傳統。至今,日本仍尊孔子,仍尊傳統。日本女人仍穿和服。

  • 5 # 閆恩俊

    中國從“鴉片戰爭”開始至“甲午戰爭”期間,隨著政治上、經濟上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和經濟,中華文化也逐漸喪失其獨立性。

    一方面,外國列強除了在政治上經濟上給予中國以壓迫外,在文化精神上也不放鬆麻醉華人民,從而實施了對中國的文化侵略政策,如傳教、辦醫院、辦學校、辦報紙和吸引留學生等。其目的,在於造就服從它們的知識幹部和愚弄廣大的華人民。

    另一方面,中國的有識之士也開始放眼看世界,開始瞭解和研究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識,並有所引進和實踐,這就是“西學東漸”。

    西學東漸,是指從明朝後期到近代的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義大利人利瑪竇(義大利名瑪泰奧•利奇)來到中國,後到北京傳教,明神宗接見了他。他在中國接交了許多朋友,如徐光啟等。利瑪竇除傳播天主教外,還向中國社會傳播了西方的幾何學、地理學知識以及人文主義的觀點,開了晚明士大夫學習西學的風氣。利瑪竇與徐光啟翻譯了古希臘著名數學家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前6卷,與徐光啟、李之藻等共同翻譯了《同文算指》(前10卷)、《測量法義》、《圜容較義》等。利瑪竇製作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地圖,先後被12次刻印。利瑪竇還寫了第一部中文著作《交友論》。並積極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首次將《四書》譯為拉丁文;與郭居靜神父一同編修了第一本中西文字典《平常問答詞意》,首次嘗試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

    △利瑪竇

    1793年夏,英國政府派遣馬戛爾尼勳爵率領700餘人的訪華團來到中國。使團人員有外交官、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工程師、醫師、畫家、樂師、技師、軍官和士兵等,同時攜帶著當時世界上最尖端的科技產品,包括鐘錶等儀器甚至軍事裝備等,作為禮品贈送給清朝政府。乾隆皇帝在他83歲生日的那一天接見了馬戛爾尼等各國使臣。但是,由於乾隆皇帝拒絕了英國政府的要求,馬戛爾尼這次訪華失敗了。他帶來的禮品也沒有受到清政府的重視,直到幾十年後,當英軍侵入中國時,發現這些贈給大清的厚禮還沒有被清人動過,上面佈滿了厚厚的灰塵。馬戛爾尼訪華的失敗,使中國失去了一次和外界正常交流的機會。

    △馬戛爾尼隨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林則徐寫了《四洲志》。他是近代中國歷史上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則在《四洲志》的基礎上寫成《海國圖志》,這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先進分子瞭解和認識西方的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珍貴典籍。魏源在序言中提出了“以夷制夷”和“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兩大反侵略綱領。

    △魏源故居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大搞洋務運動,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鋼廠、第一座機器製造廠、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等等;康有為、梁啟超等則“公車上書”,搞“百日維新”,在光緒帝的支援下,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1872年,中國第一批公派留學生30人,在陳蘭彬、容閎帶領下,踏上赴美長達15年的求學歷程。他們受到了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的武裝,也同樣接受了資產階級啟蒙思想。這些留學美國的學生歸國後成為日後中國軍界、商界、政界、學界的棟樑之才。比如,容閎先後翻譯了《地文學》、《契約論》等書,著有《西學東漸記》,首次提出了“西學東漸”的概念。《西學東漸記》堪為近代中國西學東漸和中美交流歷史的經典文字。容閎參與了洋務運動、百日維新運動,在滬、粵、港招生120名,從同治十年至十三年4年間,每年派出30名赴美留學。容閎晚年從溫和的改良主義徹底轉變,支援和參與孫中山先生推翻君主專制的民主革命。詹天佑回國後為中國的鐵路事業做出了貢獻,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此外,還有中國第一批礦業工程師鄺榮光,民國政府第一任國務總理、復旦大學創辦人唐紹儀,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等。

    △“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

    總之,這段時期,以來華洋人、出洋華人、書籍、以及新式教育等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為重要視窗,西方的數學、哲學、天文、物理、化學、醫學、生物學、地理、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應用科技、史學、文學、藝術等大量傳入中國,對於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和社會經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嬴政夫人扮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