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茶語

    炒番茄雞蛋的時候應該放幾個雞蛋?調莫吉托的時候應該加多少酒?是不是都說不準?

    畢竟這得看你有多少番茄,萬一你在煮大鍋飯呢?也得看你杯子有多大、冰塊加得多不多?以及你是千杯不醉還是不勝酒力?這些問題都不能單獨存在。

    同理,茶水比例也一樣。這要考究你用什麼器具,和怎樣的沖泡方法以及水溫,條件不同比例也就不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器具使用方法和茶水比例,我只能根據自己用蓋碗泡茶的茶水比例來回答這個問題。

    以110ml的蓋碗為例:

    一、烏龍茶、普洱茶(生、熟普)和黑茶我們投茶7克用沸水沖泡;

    二、黃茶、白茶、綠茶、紅茶,投茶3克用沸水沖泡;

    當然你還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口感來控制投茶量,例如這張圖的茶水比就和我的喜好有細微區別。

    只是注意儘量不要喝濃茶,但如果你不怕失眠、頭痛的話,我也不阻止你。

  • 2 # 老呂談茶

    每個人的口感不一樣,適合的茶濃度也不盡相同,你找到自己的喜歡濃度就可以,其實不大需要管別人的。如果你還沒有建立習慣,那我可以給你一些建議。

    濃度還和出湯速度有關係,投茶量不夠,可以把出湯速度降低,前幾泡浸泡30秒到1分鐘,後面適當延長時間,也能提升茶湯的濃度,多泡多試吧。

  • 3 # 海絲茶道

    其實想要泡好一杯茶,並不是控制好量就好了,“水、量、時、工”這些都是影響茶湯滋味的重要因素,究竟要怎麼才能控制好這些,我就不信看完下面這些你還泡不出好喝的茶,不好喝來找我。

    其實茶葉原本就帶苦澀味,因製茶工藝帶走大部分的苦澀味,但茶葉中依舊會留下些許,因此沖泡時需特別講究。 因為我最常喝的就是武夷巖茶了,所以今天以武夷巖茶為例來跟你們講講究竟應該注意些什麼?武夷巖茶不僅沖泡要求高,品飲溫度也略講究,過燙的茶湯易破壞口腔黏膜,令品飲時略感澀口,最好將品巖茶的溫度控制在60-70℃。

    武夷巖茶,顧名思義,生於山岩與岩石之上,乃具有“巖骨花香”的烏龍茶,工藝介於紅茶與綠茶之間,集綠茶清香與紅茶甘醇於一身。茶性溫和,可消食提神,天然花果香更是令人心曠神怡,因此多數的愛茶之人更樂於飲此茶。 昨日與朋友喝了一泡果香肉桂,明顯可感受到茶水的厚重潤滑,香氣清遠,回甘較快,巖韻明顯。如此,今天就來說說果香肉桂。

    茶之源——水

    作為工夫茶講究的就是工夫,製作需工夫,泡茶同樣需要工夫。如不注意沖泡細節,更容易導致其苦與澀。但還有一個是泡茶中不得不提的因素,茶與水的融合是自然的匹配,茶葉沖泡的質量由水決定,一泡好茶自然離不開一壺好水。無論用壺或是蓋碗,水都要滿,可利於保持水溫,且宜颳去茶沫。

    茶之味——量

    巖茶一泡多為7.8-8g,可選擇110ml容量的蓋碗,若是散茶自取視經驗而定,此比例為沖泡巖茶的正常比例,沖泡時可根據個人口味適當調整。

    茶之技——時

    浸泡時長,因茶而異,精茶,火功高者,一般10-20s即可,若火功低者,時間可稍長些。二三泡後可視個人口味適當調整浸泡時間的長短。同時品種及條索粗細也可作考慮因素。

    茶之藝——工

    沖泡水溫為100°C,並處於持續沸騰的狀態,沖泡時沸水懸壺高衝,便可聞到一陣蜜桃香。前3泡蜜桃香高昂順暢,4到6泡後與茶香相互交融,7泡後果香佔優,10餘泡後底蘊猶存,巖韻盡顯。

  • 4 # 茶葉地理

    泡茶應該放幾克?這就好比做飯要放多少鹽一樣。

    南方人喜好清淡,鮮爽清甜的茶湯,喝的津津有味。

    魯菜重口,山東人喝茶也是偏好“剎口”,覺得又苦又澀才是好茶,給來上一杯上好的西湖龍井,反而可能會覺得沒什麼滋味,沒喝到好茶。

    另外像老茶客,喝的茶多了,就會更偏好濃茶;而剛開始喝茶的小白們,卻在費勁了心思研究,什麼樣的茶湯不苦澀,要不……再加點糖?

    眾口難調,放多少茶還得看自己的口味。如果茶葉放多了就出湯快一點,放少了,就少加點水,關鍵還是要看自己的把控。

    若是約上幾個朋友喝茶,那就多多包容。朋友好,茶好,心情好,就足夠了。

    不過對於泡茶放幾克的問題,地理君作了一首投茶歌,給大家做個參考吧!

    泡茶投茶歌

    茶葉沖泡看仔細,到底放茶几克捏?

    綠三紅五烏龍七,熟五青柑十克起。

    生普新白茶性寒,三克五克就足矣!

    陳年老茶煮著喝,五克十克不嫌多。

    茶壺悶泡滋味濃,多衝少放茶適中。

    若是慣用大杯泡,茶量減半慢慢品。

    一天三杯健康茶,身心愉悅樂哈哈。

    投茶歌配著小影片一起看,記得更快哦!

    http://www.toutiao.com/item/6368631018114515457/

  • 5 # 楊多傑

    泡茶投茶量如何掌握

    陸羽《茶經·四之器》說:"則者,量也,準也,度也。”

    日本煎茶將茶則稱為茶計、茶媒。

    茶則,無刻亦有度。在茶席中扮演計量投茶量多少的工具。可以看出古時人們已經開始注重投茶量的多少了。投茶量對茶湯的影響很大,以至於一些剛開始學習泡茶的朋友,總是被投茶量多少而困擾。

    我們以蓋碗為例,可以按照茶葉在蓋碗中所佔體積決定投茶量。

    首先說散茶的投茶量

    綠茶和黃茶發酵度低,葉片較為鮮嫩,且經過揉捻,內含物質釋放速度快,茶葉量差不多剛好覆蓋滿蓋碗底部就可以了。

    紅茶分為大葉種茶和小葉種,祁門紅茶就是小葉種紅茶,茶葉量佔蓋碗四分之一即可,而云南紅茶葉片較大,屬於大葉種紅茶,幹茶佔的體積大,所以泡茶時的投茶量要比四分之一多一點。

    烏龍茶按照外形大致分為條形烏龍和球形烏龍,條形烏龍的投茶量差不多佔蓋碗容量的1/5到1/3,球形烏龍因為沒有遇水還沒有舒展開,固幹茶時不佔體積。蓋過蓋碗底部就可以了。

    白茶沒有經過揉捻,所以幹茶普遍較輕且蓬鬆,投茶量會比較大,散茶約佔蓋碗容量的四分之三或者二分之一

    普洱生茶的毛茶,由於採用的是大葉種,在沒有壓餅之前,茶葉也非常的蓬鬆且佔面積。投茶量約佔蓋碗容量的四分之三。

    其次,再看緊壓茶的投茶量。

    我們常見的緊壓茶形狀有,餅茶、沱茶、磚茶。這些茶經過壓制過後,“密度較大”,所佔面積減少,因此壓制作的越緊的茶,投茶量越少。一般佔蓋碗容量的1/5就可以了。

    其實投茶量沒有標準,因為標準往往是單一的,而泡茶是像是一個在變數中尋求平衡的遊戲。投茶量、水溫、浸泡時間都是動態的。我們的樂趣以及挑戰,就是讓三者相互配合。以尋求短暫和諧的平衡。變數之間相互彌補,讓茶湯滋味變得豐富多彩。

  • 6 # 茶小粒

    日常泡茶時以蓋碗和紫砂壺居多,一般用量就是5-8g。

    人少2-3人時5g左右的茶葉就差不多了,7-8人或更多時可選用稍大的茶具,投8-10g茶葉。具體根據個人口味、泡茶手法等可以適當增減。

  • 7 # 茶葉網

    沖泡提示:茶與水的比例要恰當,通常茶與水之比為1:50~1:60(即1克茶葉用水50毫升~60毫升)為宜;泡茶的水溫,要求在80℃左右最為適宜(水燒開後再冷卻);將茶葉放入杯中後先倒入少量開水,以浸透茶葉為度,再加開水到七八成滿,便可趁熱飲用。當喝到杯中尚餘三分之一左右茶湯時,再加開水。通常以沖泡三次為宜。

  • 8 # 懂茶帝

    小壺茶的置茶依茶葉外形鬆緊而定:非常蓬鬆的茶,如青茶、瓜片、粗大型的碧螺春等,放七八分滿;較緊結的茶,如揉成球狀的烏龍茶、條形肥壯且帶絨毛的白毫銀針、纖細蓬鬆的綠茶等,放1/4壺;非常密實的茶,如劍片狀的龍井、煎茶,針狀的工夫紅茶、玉露、眉茶,球狀的珠茶,碎角狀的細碎茶,碎切燻花的香片等,放1/5壺。

  • 9 # 煮茶聞書香

    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在唐代陸羽《茶經》中就有各種製茶,存茶,煮茶,分茶,品飲的方法和茶具,茶器的記載,而且非常詳細。

    但是對投茶量從各種書籍來看都沒有記錄或者是記錄不很詳細,看見這個問題在中國茶文化中不是一個大問題。

    我認為這個與各個時代茶的製作過程和品飲形式有關。

    在明朝之前,中國的茶主要是煮飲和沖泡並存,明朝之後,由於明太祖廢棄團餅該散茶,所以中國茶文化加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茶具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明朝出現的紫砂壺,而且紫砂壺也從大變小,所以對於投茶量也在不斷變化,同時中國的計量衡也不允許喝茶的人對每一泡茶都有嚴格的計量。

    而隨著現在科學技術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喝茶由渴飲到養生,再到精神的愉悅,開始對喝茶的過程進行精細化計量。

    各種茶具也越來越豐富。

    從目前實踐經驗來看,原則的投茶量在1:50,也就是說一克茶用50毫升的水,當然這是個普遍的原則,不同的茶,不同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適當增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in10怎麼關閉Windows 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