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雷死人不償命囧圖集
-
2 # 梓晨一君
雞毛換糖是在特定時間段內特定空間裡形成的一種特定的現象,它是特定時期內對特定地區現實生活的見證和寫照。
雞毛換糖即是指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小商小販走南闖北、走街串巷,以糖、草紙等低廉物品去換取居民家中的雞毛等廢品以獲取微利的一種現象。
而最早的雞毛換糖,形成於中國的浙江省義烏地區,其發展也是經歷了一波三折,幸運的是最終這一行為對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和帶動作用並得到認可。
在義烏當地,雞毛換糖的人又被稱為敲糖幫,敲糖幫按生意的活動方式,進行嚴密的分工,具體分為“作坊”和“擔頭”兩類。
“作坊”其內部組織形式又有“糖坊”、“站頭”、“行家”、“老土地”四種。“糖坊”的的任務是把煎好的糖粒、糖餅、生薑糖用現金或貨物的形式貸給敲糖人,同時還收購代銷敲糖人收來的貨物;“站頭”就是指敲糖幫居住的小客棧,並擔任經營糖擔的託運業務;“行家”則專門負責採購各類小百貨以供敲糖幫經營買賣;“老土地”負責專門回收敲糖幫換回的貨物。這就是四類不同人的分工。
那麼什麼又是“擔頭”呢?顧名思義“擔頭”就是指那些挑著糖四處叫賣吆喝的人,“擔頭”裡面一般都有幾個領導人物,這些人由於熟悉業務,所以被形象的稱為“老路頭”,他們是從敲糖幫中挑選出並被大家所公認的“精英人物”,他們可以獨當一面,統帥糖擔人。
在義烏,雞毛換糖已經潛移默化的形成了一種文化,有利的推動了城鎮的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評選出的浙商十大標誌性事件中,雞毛換糖實至名歸的名列第一。
它歷史源遠流長,是一種“一分錢餓死人,一分錢也撐死人”俗語的真實寫照,更是一種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勇於開拓,百折不撓,刻苦務實,勤勞奮鬥的實幹精神。
回望那段時間的歷史歲月,佛佛如在眼前,然而時光流逝,早已不復從前,然這種精神和文化卻會永遠徜徉在歷史的歲月長河中永不磨滅,這種記憶是很美好的,讓人難忘。
-
3 # xiaozhu321200
早前的浙江義烏農村地區比較窮苦,種地養活不了一家人,就出門走街串巷,拿義烏本地的特產類似麥芽糖,紅糖,生薑糖換別人不要的一些能回收利用的東西,如雞毛鴨毛等,那麼雞毛鴨毛收回來能做啥呢?這個我也不知道,反正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價值比糖要高,這些義烏人就靠這樣的方式,賺得一點微薄的生活費
-
4 # 福來到123
雞毛換糖換回的雞毛到家裡要挑選過公雞的尾毛叫紅毛加工後做成雞毛撣子,其它沒用的雞毛做肥料,鵝毛鴨毛拿到供銷社去收購拿去做羽絨服。只因我也去敲糖過而我老婆是羽毛廠裡的所以比較清楚。
-
5 # 浙江海浪
雞毛換糖還是在50多年前的事了,現在還是記憶猶新!
那個飢不飽食的年代,每逢過年才殺雞,於是家人就小心翼翼地把雞毛用稻草捆綁好,等來自義烏等地的貨郎擔,來交換他們自行製作的糖給孩子們吃!
回覆列表
“百樣生意挑兩肩,一副糖擔十八變;翻山過嶺到處走,混過日子好過年。”這是舊時浙江義烏雞毛換糖人獨特而艱辛生活的真實寫照,廣為流傳。過去,義烏最出名的是雞毛換糖,幾百年來,雞毛換糖曾經是許多義烏農民重要的謀生手段。走鄉串戶,沿街叫賣的雞毛換糖人用手中的撥浪鼓搖出了亞洲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這並非天方夜譚中的神話故事,而是發生在浙江義烏真實的歷史現實。義烏農民世代相傳的雞毛換糖的經商傳統,是被譽為“華夏第一市”的義烏小商品市場崛起的歷史淵源。
義烏雞毛換糖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雞毛換糖的形成,是以義烏明末清初以來的紅糖加工業為基礎。從清初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大約經歷了三百多年的歷史,自有其產生髮展的歷史背景。第一、人多地少的矛盾。第二、雞毛做肥料的傳統施肥方法。第三、頻繁的災患。第四、得天獨厚的地域文化的影響。第五、較強的主體素質。這些因素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到了義烏小商品市場未來的發展。
雞毛換糖生意經歷幾百年的歷史滄桑之後,其商業活動增添了新的內容。早時換糖人外出所帶貨物一般只是本地所產的紅糖,及用紅糖加工的各種糖粒糖塊,換取雞毛;將所交換來的上好的羽毛加工後出售,餘下的用來做肥料。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糖擔裡逐漸增加了針線、髮夾、手帕、頭巾之類的貨物,改變了單一的雞毛換糖經營方式,增售日用小商品,並逐漸以此為主業。到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換糖人應時而變、與時俱進,開始轉變經營策略。20世紀 70年代後期,一些換糖人專做長途販運生意,逐漸也由此形成了一隻小商品採購大軍。同時,其中部分心靈手巧之人開始自己摸索加工一些小商品,在集市上售與外出換糖人及消費者,於是,一個自發的小商品市場悄然形成。
第一代馬路市場階段
義烏小商品市場最早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末的廿三里。1974年春節前後,縣城稠城鎮縣前街湖清門也興起了小商品市場。在特殊年代,在上級明令禁止、取締,而半合法的“敲糖換雞毛”又需要市場存在的矛盾衝突之中,兩個提籃叫賣、批零兼營的季節性市場悄然孕育。1982年3月26日上午,就稠城市場整頓問題,縣政府再次召開由一名副職主持的縣長辦公會。這就是義烏小商品市場開放前夕著名的“第二次縣長辦公會議”。1982年9月,義烏縣政府正式開放稠城鎮小百貨市場,當時投資9000元,為鋪設水泥板的露天市場,攤位700個。當年小商品市場成交額為392萬元。 1983年湖清門市場攤位數增加1050個,成交額1444萬元。1984年,這個市場的成交額達2321萬元,商品主要銷往義烏周邊縣市。黨的十二大勝利召開,在黨中央的撐腰下,湖清門市場應該讓它存在和發展。十二大期間,他們在縣工商局的直接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配合下,對湖清門小百貨市場進行整頓後的,秩序井然,面貌一新”。市場被正式認可之後,發展的速度超出了任何人的意料。
第二代棚架集貿市場階段
在當代中國經濟奇蹟中,曾經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過“凹地效應”。當時的義烏小商品市場也是這樣的一塊凹地。義烏太祖殿畈的第二代市場開張後,近兩千個攤位迅速擺開,每天前來交易的超過萬人,其中六成以上為外地人,申請進場者絡繹不絕。隨著義烏第二代小商品市場的興起,經商農民紛紛遷巢義烏。1984年,義烏縣委縣政府提出“興商建縣”的方針,放寬企業審批政策,簡化登記手續。義烏全縣掀起經商辦廠熱潮,年底個體戶突破1萬戶,達14259戶,小商品市場成交額2321萬元。據統計,1986年,義烏市場的成交額突破1億元,輻射範圍從周邊縣市延伸到省內外。“凹地效應”的形成,使市場的發展完全超出了人們的預計。剛開業不久的第二代市場馬上又顯得太小了,市場的再度擴建,已呼之欲出。
第三代棚架市場階段
中國小商品城第三代市場於1985年11月動工興建,場址選在城中路(當時叫環城路)以東、前大路與標準件廠之間地塊,總投資440萬元,1986年竣工開業,設有固定攤位4096個,佔地44000平方米,市場內建有綜合商業服務及工商、稅務、郵電、金融等管理服務大樓。其後經過多次擴建至1990年底,中國小商品城第三代建設已形成佔地面積5.7萬平方米,設有固定攤位8503個,臨時攤位1500多個的全國最大的小商品專業批發市場。1991年小商品市場成交額達10.33億元,首次突破10億大關。這時,小商品市場的地位和作用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很多義烏人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市場。
第四代大型室內櫃檯式市場階段
第四代中國小商品城市場於1991年動工興建,1992年投入使用,共有攤位7100個。3月在國家工商局首次公佈的全國十大市場名單中,義烏小商品市場名列榜首。8月,義烏小商品市場更名為“浙江省義烏市中國小商品城”。1993年義烏小商品市場走上了股份制的發展路子,創立中國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商城集團前身)。1994年6月4日,中國小商品城第四代市場二期工程透過交工驗收,至此小商品城建築面積擴大到22.8萬平方米,攤位數增至23000個。1995年中國小商品城成交額達到152億元。
第五代國際商貿城階段
進入21世紀,義烏小商品市場走上了國際化的發展道路,為順應國際化發展需求規劃建設了第五代的專業市場──中國義烏國際商貿城。國際商貿城的建設秉承“科學的規劃、一流的設計、現代化的建築”的理念,致力引領傳統集散型市場向現代化國際市場飛躍。一期工程佔地240畝,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工程投資7億元,分為主體市場、生產直銷中心、商品採購中心、倉儲中心、餐飲中心五大經營區,共有商位7000餘個,從業人員50000多人,彙集了國內外250餘家生產企業、220餘家商品採購和8600餘戶經營戶,是中國最大的飾品、工藝、玩具、花類集散中心。
求關注求互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