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晴YuQing

    每年春節過罷,農民外出打工,遠離家鄉,孩子撇家。離別之時,兒女車下哭,父母車上泣,那場面撕裂人心肺。人來世上多無奈,旁觀出語勿傷人。

  • 2 # 荷花府的小仙童

    我提醒你一點,你忘了說賺錢,那這父母不要出去賺錢好了,在家陪你,在家陪老人,就是一種分配,現在的社會跟節目太缺乏教育了,反父母倒是盛行,就這愚昧的腦子,臺灣高興死了,不用打,自家小孩反父母,拎不清!

  • 3 # 忙碌快樂農家人

    世上有一種表情叫無奈,同樣有一群人的生活叫無可奈何,那就是留守兒童的孤獨和寂寞。

    在中國大多數農村都存在留守兒童的問題。為了生活,年輕的父母沒辦法守在家鄉,只有狠心地把孩子留在家裡,自己外出打拼,剩下父母和孩子在家裡生活。說實在的,如果在家有掙錢的機會,能有多少人選擇外出。

    留守兒童的教育是社會和家庭的共同責任。社會出現了留守兒童問題,我們就要考慮該如何關心孩子們的問題,關心他們的心裡健康,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讓孩子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作為孩子的家人,他們的父母和爺爺奶奶更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溫暖。

    我的孫子孫女也是留守兒童,這幾年一直都是我們老兩口在家裡照看孩子,從我們的生活中我總結出來了留守家庭應該注意的三個問題。

    1、親情互動是對留守兒童的最好的心理疏導。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和孩子們互動,切忌大人做自己的事,孩子們隨他們的便。平常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一定要注意孩子們的心理變化,積極引導孩子們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讓他們感覺到生活的快樂和幸福。無論他們的父母在外工作有多忙,都要抽出時間和孩們聊天互動,和孩子們互相分享生活中的樂趣,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在照看孩子的時候,會發現父母如果長時間不和他們影片聊天,孩子們就會有點淡漠,他們會對父母失去熱情。因此,我會提醒他們在外面要多和家裡聯絡,經常給孩子們買一些吃的穿的玩的和學習用品,要刷存在感,要讓孩子們知道父母的存在。讓孩子們明白,在他們的成長的道路上,有父母的陪伴和付出。

    有不少爺爺奶奶在家照看孩子,總是顯擺自己的功勞,自認為自己是有功之臣,忘記了自己的地位,過份地強調了自我的價值,忽略了孩子父母的存在,在孩子們心裡產生了一中錯誤的意識,認為他們的成長與父母沒有太大的關係。一個家庭成員只有互相合作才能把日子過好,作為爺爺奶奶的分工就是照看孩子,給家庭做好後勤工作,大家的工作都非常重要,不能誇大自己,更不能貶低別人,給孩子們一個健康安全和諧的成長空間。

    做爺爺奶奶的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我們老年人將來依靠的是自己的兒子閨女和兒媳婦,不是自己的孫子孫女,孫子孫女是你的兒子兒媳婦將來的依靠,認清這一關係,讓他們的關係更親近,這是我們老年人應該去做的事情。有一些當奶奶的看到孫子孫女跟自己親近而疏遠他們的父母還沾沾自喜,這是大錯而特錯,引導孩子親近他們的父母才是正道。

    2、不溺愛,不冷落。無論是做爺爺奶奶的,還是孩子的父母,都不要一味地溺愛孩子,那樣做會害了孩子。在生活中往往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孩子的父母不在家,爺爺奶奶總是認為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孩子非常可憐,處處寵著孩子,事事遷就著孩子,他們有錯了不敢批評,對孩子提出的過份要求不去拒絕,把孩子嬌慣的恣意妄為,在生活上失去了尺度,在學習上失去的努力,在感情上成為了白痴。總認為寵著慣著就是為了孩子們好,其實那是在害孩子。

    還有的年輕父母們,他們常年不在家,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不能好好地陪伴孩子,總覺得虧欠孩子,對孩子們的過份要求也給予滿足,總是希望用金錢和物質來彌補自己的欠缺,這一行為無疑是對孩子成長起到了負作用,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扭曲了他們的幼小心靈,如此以來,讓他們從小迷失了前進的方向,不利於孩子們的成長。

    無論是爺爺奶奶還是父母,都不能長時間的冷落孩子,讓孩子感到孤獨無靠,這樣更會影響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影響他們的成長。有的家人長期對孩子不管不問,不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直到老師通知學生幾天不到校上學了,家長才慌忙應對。還有的孩子由於家庭的不管不問走上了歪路。

    3、積極引導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把他們培養成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的人。留守兒童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健康快樂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健康快樂是孩子們成長的先決條件,在這一基礎上積極引導孩子們提高學習興趣,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熱愛學習的好學生。年輕的父母們在外面打拼最不放心的就是孩子們的學習,如何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現在的爺爺奶奶們大多是六零後和七零後,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只要是認真關注孩子們的學習情況,還是能夠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況的,孩子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是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的。特別是孩子們在剛入學時,他們還沒有獲得新知識的正確方式,做好引導和幫扶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對於那些尚未入門的孩子,當爺爺奶奶的更應該多用心輔導,讓他們儘快適應學習環境,跟上學習程序。

    剛入校門的小學生,正是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時候,在正常情況下,我們一定要在學習方面嚴格要求孩子,讓他們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孩子培養成具有時間觀念,認真聽講,勤於學習的習慣。

    只要我們的家庭齊心協力地付出了,就一定能夠培養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人才。有自己的辛勤付出和用心栽培,成才的孩子怎能夠不給自己養老?我認為這是多慮了。

  • 4 # 風平浪靜6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老鄉田大媽。我用田大媽的事情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田大媽今年七十多歲,她有四個女兒,好多年前田大伯得了癌症,女兒和女婿們把她老倆口從老家接到邢臺市並給她們在附近租房子住,便於照管他們。田大伯去世後,田大媽仍然留在孩子們身邊。時常在孩子的門市上閒聊,過的特別愜意。

    早些年,田大媽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全家在邢臺市裡擺攤做水果生意,因為兩個女兒婆家都沒有人,因此五個孫輩就一直由田大媽老倆口照顧,女兒給家裡生活費。一直到孩子們上小學高年級,孩子們才陸續來到城裡。

    因為兒女要起早貪黑做生意擺攤,一是無暇照顧好孩子,二是城裡花費多,孩子在家還能省些錢。田大媽倆口很體諒孩子的苦衷,就這樣任勞任怨照顧五個孩子十幾年,每當過假期才把幾個孩子送到我村的長途車上,讓孩子們去和父母團聚。孩子的心理也是健康的,從沒有過離開父母的那種孤獨,因為姥姥姥爺從沒有對他們這些孩子說過他們父母的不好。

    老人照顧孫輩要擺正心態,做兒女的堅強後盾,照顧孫輩,讓兒女安心掙錢養家。不要整天在孫輩面前報怨,給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父母不要他們了的陰影。老人養老還是得指望自己的兒女,孫輩是指望不上的,這一點是千真萬確的,別到時候因為自己說閒話,費力不討好,惹孩子們嫌棄。

    老人幫趁兒女,幫兒女帶孩子沒有應該不應該,能幫一把是一把,也不要把自己想成“保姆”,真是不應該。田大媽老倆口的經歷告訴我,老人和孩子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說兩家話,難道不是嗎?

  • 5 # 小魔女阿連

    感情不是給錢就能得到的。

    現在太難了,在家賺不到錢,生活困難,在外面打工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但是孩子成了留守兒童,一年有可能見不到一面。很多人為了生活生了孩子就把孩子丟給老人撫養,自己外出打工,每個月寄錢回來,對於孩子的教育忽略了。

    現在科技進步了,想了還能影片,以前出門打個電話都難。以前我剛打工的時候看到聽到很多人說回去了孩子不叫媽媽,抱一下就哭,好不容易跟孩子混熟又要回來上班了。現在想孩子可以影片了,但是也出現其他問題了,方便聯絡給孩子買手機,孩子迷上網路遊戲了,網路發達了,更方便老師和家長聯絡了,老師一告狀家長就對孩子大吼甚至罵。回家的時候各自玩手機而不是聯絡感情。

    感情是慢慢培養的,而不是錢能買來的。孩子小時候希望得到父母的愛,希望父母陪伴在身邊,學校放學的時候看著別人父母接孩子的時候希望自己的父母也出現在校門口。

    在孩子最需要最希望得到父母關愛的時候,最希望父母陪伴的時候你們不在身邊,你們需要孩子的時候他們已經長大,他們的做法就和當年你們一樣。

  • 6 # 慧舟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孩子還是自己帶最好!老人可以搭把手,但絕對不是帶孩子的主力軍!至於養老,生兒育女不能太功利,養孩子難道不是愛她,而是愛自己,老有所依?教育不好,十個兒子養不了一個老!做父母的好好養育孩子,不用擔心養老!各負其責,孫子女要孝順奶奶,但她們不是孝順義務的主力軍,奶奶愛她們,她們自然而然的愛奶奶,有愛還能不孝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七心海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