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暖暖時光

    從《詩經》到漢樂府充滿著由歡娛到封建倫理籠罩下的內心痛苦與顧慮的悲劇色彩。

    首先《詩經》中有許多濃到大膽的戀歌,《王風·采葛》所表達的思想強烈而不加掩飾: “彼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這種直面的誇張,凸顯一種人情美,可與之相媲美的樂府詩,可能只有《上邪》篇:“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1]”這首詩的直露和大膽也向來為人稱道,但是這首詩的激越,也使之多了一些滄桑,誓願本身也表徵著當時的處境。

    而作為樂府的重要內容的婚戀詩中,其所寫的婚戀大多是不幸的,這與《國風》中的自由熱烈的情感、自由而幸福的情感基調相比,樂府詩則顯得頗為憂傷沉重,甚至帶有悲憤色彩。這份沉重,往往表現為主人翁對自己命運的無法把握,在愛情中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阻礙,如《孔雀東南飛》中,最後只能以悲劇收場: “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我命絕今日,魂去屍長留! 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2]”就焦仲卿來說,對自己命運的無奈又何嘗不是兩漢文人對自己的拷問,既具有對自我的反省,又是對社會的控訴。

    《詩經》在結集之時,已經按照春秋時期的道德標準做了刪減,但依舊還具有如此強烈的情感表露,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很大關係,當時處於春秋時期,缺乏大一統的政權,還有百家爭鳴的文化背景,造成了文化的多元性,也為儲存詩歌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礎。而漢樂府雖然承接了《詩經》“觀風俗”的傳統,詩中有大量的源自山野村民的歌謠,但一方面這些歌謠本身就具有了哀怨之氣,另一方面,則是樂府中官員根據封建倫理要求所做出的改造,使樂府詩側重“溫柔敦厚”的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碩士論文一般看多少篇文獻才可以下手寫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