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OUTMAN159416538
-
2 # 用心愛你40
德國曾有在西線與英美媾和,全力在東線抵抗蘇軍的想法,但雙方目標差距過大。德國要的是完全的“和”,即至少保留領土及政體獨立完整,而英美卻要駐軍並清洗納粹政權,按英美體制進行改造。談判破裂,希特勒最後的賭注“阿登反擊戰”又功敗垂成,英美要達到佔領柏林的目標,只能不顧傷亡加大軍力投入。但據說有人估算攻佔柏林要付出幾十萬的傷亡代價,於是更重視效費比及傷亡的美國將機會讓給更看重政治意義的蘇聯。德華人當時的心思分兩類,一部分是堅決按元首意志行事,無論敵人是蘇還是英美都堅決抵抗;另一部分是對英美稍示抵抗,但對蘇堅決抵抗。如果英美增兵攻打,阻力會較蘇軍小,但也不是一觸即潰。而同時,蘇聯為不讓柏林被英美佔領,將不再顧及平民傷亡,而以快速獲勝不惜徹底摧毀一切為原則,甚至押著德國平民推進,德國將成為人間地獄,英美接收一片廢墟和百萬難民。
-
3 # 心有遠芳
雅爾塔會議已經對德日做出了無條件投降決定,劃分了美蘇英法中的勢力範圍,將柏林一分為二,柏林以東的東歐為蘇聯勢力範圍,柏林以西的西歐為美英法勢力範圍,根據原則是以宗教信仰為依據。
德國不想被瓜分,想保持民族統一,宗教的信仰,後期放棄對美英法的抵抗,和平撤出巴黎,讓出魯爾工業區,全力保衛柏林,死拼蘇聯。
英國因為同宗關係,不希望過分削弱德國,希望保持德國宗教信仰,領土統一,強大的工業實力,對抗蘇聯的紅色浪潮。
美國和德國是同教,也不希望德國滅亡,想弱蘇弱英,保持對西歐的控制,希望德國分而治之,保持德國的工業基礎,佔領魯爾工業區,獲取德國先進技術和人才,為己所用,將柏林一分為二,讓英法面對蘇聯威脅。
美國是商人,蘇聯是軍人,商人以謀利為主,希望獲取歐州的市場,進入英法的殖民地市場,不希望英法聯合做大,要給英法一個共同敵人,才會抱美國大腿。
蘇聯是軍人,軍人以土地戰果為目標,希望消滅敵人,開疆拓土,獲取地中海出海口,這是美英法決不同意的,所以放過義大利,蘇聯只有用實力說話,讓美英法讓步,所以必須攻下柏林。
美國是商人,不需要土地,需要貿易和金融控制世界,要的是對世界規則的制定,輸出軍火,輸出商品,輸出文化,美國做到了。
蘇聯是軍人,希望佔領土地,控制思想,控制言論,控制民眾,可蘇軍的粗暴冷血血腥害了蘇聯,讓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西歐人,徹底放棄同情蘇聯,雖攻下柏林,卻得到了冷戰。
不攻柏林美國名利雙收,攻下柏林,蘇聯名利雙輸,美國得到了想要的民心和市場,蘇聯失去了民心和市場,得不償失。
美國用士兵當商品推銷員,保命為主,不做虧本生意,所以不打柏林。
蘇聯用土兵當工具,目的為主,所以必須攻下柏林,可軍紀太壞,達到目的失去民心,上了美國的當。
-
4 # 超然視野
首先更正一下,準確意義上應該稱謂美英聯軍,這兩個都是老謀深算的傳統國家,在登入諾曼底成功成功那一刻,英華人丘吉爾就提到了大幕重新開啟,並準備了東西方對抗的戰略準備。
所以,不會出現你的假設的情況的,這不符合美英軍隊的作戰邏輯,也不符合美英當時的國家利益,這更不符合他們的對德國的利息,也不符合他們消耗蘇聯的目的,也不符合讓瑕疵必報的蘇軍宣洩怒火的原則,沒有一個佔領柏林最能讓他們釋懷的事情了。
所以,研究歷史不是看故事,不是心血來潮添點故事情節測試一下反映,而是探究歷史事件背後的相關利益方的考量和變化!
回覆列表
二戰,最大的贏家當屬美國,沒有第二,而且付出最少,政治,經濟雙贏。日不落大英從神壇跌落,失掉了所有殖民地,再談崛起恐無可能。蘇聯損失最大有目共賭,僅僅攻佔柏林就傷亡達到近40萬,物資損失不計。
美軍停止易北河,不去攻佔柏林,並非像丘吉爾諷刺艾森豪威爾不懂政治。這恰恰反應美國政界的高明,用對手去消耗盟友的實力是極其高效有力的。美國終成霸主就是軸心國的死,盟友的血澆鑄的,必定政治是實力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