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65424935672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算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算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譯文:不自以為能看見,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榮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為大,所以為天下王。

    “不自見”,就是忘我,忘我則進入靈明的大道之境界,從而明白人生之真諦。聖人治國,不固執己見,處於忘我的境界,自然能夠接納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以百姓之心為心”,必然政治清明。

    “不自是”,就是不自以為是,否則,將被大道拒之門外。聖人治國,無執無為,不主觀臆斷、動轍發號施令,讓人們去聽從他那句句是真理的表面說教,而是讓人們自覺自願地寓教於自身的練功實踐之中。這樣一來,全民的道德水平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提高,並且穩固持久,代代相傳。

    “不自伐”,就是不自我炫耀。修練道德功是科學的、嚴肅的,自我炫耀表明滿足於一知半解,這樣一來,就有可能出現偏差,導致走火入魔。聖人治國,有功於人民,但在功勞面前不居功自傲。不居功自傲才能功德圓滿。否則,就會導致有害於人民的事情發生。

    “不自矜”,就是不自高自大。自高自大則不思進取,而大道是無止境的。聖人治國,始終保持謙遜的態度,不搞個人崇拜,並深明功成身退的哲理,有上有下才是“曲”,進是為了人民,退也是為了人民。只有讓後備力量跟上來,國家才能持久安定,社會才能持續發展。領導職務終身制,是社會停滯不前及政治腐敗的最大禍根。聖人功成身退,不但與己無損,反而更加美化了他的光輝形象。

  • 2 # 顆粒藍

    《道德經》中“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誇耀的建立不起功勳;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提醒人們胸懷若谷方可成功。

    不自誇、不彰顯、不誇耀、不高大,四句話說明一個道理人要謙虛。

    謙虛為人,是儒道文化的重要思想內容,更是道家文化的精髓所在,道家文化的“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就包含了做人要謙虛謹慎、放低身段的深意。

    本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原文如下: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本書,好看到不捨得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