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zw6407

    世俗化的政治文化是包括宗教文化在內的傳統政治文化的對稱,是根據現代社會模式實施自我民主性更新的政治文化。帕森斯認為,世俗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主要區別在於:世俗文化用明確的方式而不是用籠統的方式、用中立的方式而不是感情的方式來觀察客觀事物,世俗文化向普遍性的標準和概念而不是與某些單一獨特的標準看齊,在評價和錄用個人擔任社會角色時世俗文化重視成就,而不重世襲地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文化越來越移向世俗化、理性化的端點。

    1.公民民主法制觀念增強。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它強調各市場主體依照規律平等競爭、公平交易。隨著市場化取向的改革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髮展和完善,中國公民的平等、自由、民主意識逐漸增加。鄧小平說:“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更切實的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成為新時期人們的共同理想和追求。與社會主義民主觀相適應,人們的法治觀也逐步增強,社會生活法律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人們訴諸解決問題的方式逐漸由找“長官”轉向找“法官”,這表明公民開始確立依法有序表達意志和要求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

    2.政治價值觀念日益世俗化,利益成為人們判斷事物的主要價值尺度。在個人方面,人們更傾向於追求知識、財富和個人的自我實現;隨著經濟與科技的進步,人們擁有更多的資訊、機會、生活方式和社會化渠道;公眾對政府的評價更具有現實性,更看重政府的實際作為;在政治生活中,人們不再盲目絕對服從。

    3.公眾的政治心態日趨理性化。人們逐漸擺脫“文革”中那種浪漫與激進的政治心態,政治穩定成為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政治發展主要追求的目標,中國政治進入理性發展時期。鄧小平說:“穩定壓倒一切”,政治穩定關係到每個公民個人的利益,因此,大多數人都能認識到政治穩定是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過程中帶有戰略性全域性的根本問題。於是“重秩序”成為人們的主要政治心態之一。這種“重秩序”的理性心態有利於人們擺脫影響政治發展的各種“左”的和右的激進非理性觀念的束縛,自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語文和英語學科有什麼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