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科時候接觸頻率于振型這個概念以來,就沒有和他脫離過干係,現在還和他朝夕相伴,而對她的理解則是從無到有再到無,現在則處於一種惑的狀態。
在初學結構力學的時候,接觸到她,感覺她就是一個很高深的東西,藏身於結構,神龍見首不見尾,不光在教科書中對他有大量的介紹,而且每次考試老師總會出幾道題來考考我們,那時候的我,根本就沒有對他進行深入的瞭解,只是機械的記住瞭如何計算他,如何應付考試。等到了研究生,接觸了結構動力學,他出現的機率就大大增加了,在幾本經典的結構動力學教材中,有大篇幅的介紹,感覺到既然有了大篇幅的介紹,肯定有其重要的意義。需要將他進行深入的瞭解。從物理上來講,他是結構的固有特性,反應結構的本質屬性,而從數學上來講,他則是特徵方程的根,透過求解,即可得到頻率與振型,這裡面不包括阻尼。
而現在,對於模態的理解,還是不能抓住其要領,模態究竟是什麼?有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我也在自問,這究竟是什麼,我們要他能幹什麼?在一次模態學術會議上,針對此問題,張令彌老先生也對此作了解釋,但還是沒有真正的掌握他。一個結構,一個系統,他會有很多自振頻率,這反應結構的特性,相對應他也有很多振型,振型是什麼那?我自己的理解,就是結構在荷載作用下,最容易發生的變形,前提是在荷載的頻率成分中包含這階頻率成分,因為只有和他的頻率相同,才能發生共振,只有共振,才能使他在眾多的頻率中凸顯出來。他與什麼量有關那?剛開始的理解是,他只與結構的自身有關係,與外界是不搭界的。但後來發現他不僅與自身有關係,而且與邊界條件有關係,但這個邊界條件如何去理解那?這就要看你分析的物件了,比如一個杆,你要做他的模態,把他看成一個系統,那就不能對他進行約束,做出來就只與他自身有關。而當你對他進行約束以後,他就不是一個杆了,比如一端固定,一端自由,他就是一個懸臂結構,他又變成了另一個體系,所以我想,我們在分析影響他的因素的時候,不能考慮邊界條件,這裡‘他’很關鍵,他是一個杆,就是純粹的一個杆,如果你給他增加了其他的約束,他則不再是一個杆,而成了另一個系統。所以結構的模態就是跟他自身有關係。在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與外界條件(載荷等)的關係問題,正如我題目所列的,operational modal analysis,這是現在很多的一個提法,也是國際上討論的比較熱的一個概念,他究竟是如何的一個概念那,在我的印象中,他就是考慮了工作的情況,這是對一個問題的細化,提法是對的,但從總的來講,結構的模態只跟結構自身有關係,其他都是沒有關係的,為什麼我們要提出這個operational modal ,這歸根到底還是結構本身發生了變化,而不是模態與其他的量發生的關係。
透過近期對廣州塔在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加速度響應資料進行分析發現,結構不管在荷載荷載作用下,除非結構自身發生了變化,不然在任何情況下,他的模態就是不變的。為什麼會有分析中出現模態發生變化那,主要是由於在外界荷載作用下,結構本身或者是邊界條件發生了變化,因此引起了結構模態的變化。對於結構健康監測來講,假如你做的模態發生了變化,那就應該去找結構是否真的出現了問題,而不應該把此問題歸結到荷載發生了變化。在分析中,也會出現一些模態不能被激發的現象,我們不能說是結構的特性變了,而只能說明我們的激勵沒有將該階頻率激發出來。
從本科時候接觸頻率于振型這個概念以來,就沒有和他脫離過干係,現在還和他朝夕相伴,而對她的理解則是從無到有再到無,現在則處於一種惑的狀態。
在初學結構力學的時候,接觸到她,感覺她就是一個很高深的東西,藏身於結構,神龍見首不見尾,不光在教科書中對他有大量的介紹,而且每次考試老師總會出幾道題來考考我們,那時候的我,根本就沒有對他進行深入的瞭解,只是機械的記住瞭如何計算他,如何應付考試。等到了研究生,接觸了結構動力學,他出現的機率就大大增加了,在幾本經典的結構動力學教材中,有大篇幅的介紹,感覺到既然有了大篇幅的介紹,肯定有其重要的意義。需要將他進行深入的瞭解。從物理上來講,他是結構的固有特性,反應結構的本質屬性,而從數學上來講,他則是特徵方程的根,透過求解,即可得到頻率與振型,這裡面不包括阻尼。
而現在,對於模態的理解,還是不能抓住其要領,模態究竟是什麼?有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我也在自問,這究竟是什麼,我們要他能幹什麼?在一次模態學術會議上,針對此問題,張令彌老先生也對此作了解釋,但還是沒有真正的掌握他。一個結構,一個系統,他會有很多自振頻率,這反應結構的特性,相對應他也有很多振型,振型是什麼那?我自己的理解,就是結構在荷載作用下,最容易發生的變形,前提是在荷載的頻率成分中包含這階頻率成分,因為只有和他的頻率相同,才能發生共振,只有共振,才能使他在眾多的頻率中凸顯出來。他與什麼量有關那?剛開始的理解是,他只與結構的自身有關係,與外界是不搭界的。但後來發現他不僅與自身有關係,而且與邊界條件有關係,但這個邊界條件如何去理解那?這就要看你分析的物件了,比如一個杆,你要做他的模態,把他看成一個系統,那就不能對他進行約束,做出來就只與他自身有關。而當你對他進行約束以後,他就不是一個杆了,比如一端固定,一端自由,他就是一個懸臂結構,他又變成了另一個體系,所以我想,我們在分析影響他的因素的時候,不能考慮邊界條件,這裡‘他’很關鍵,他是一個杆,就是純粹的一個杆,如果你給他增加了其他的約束,他則不再是一個杆,而成了另一個系統。所以結構的模態就是跟他自身有關係。在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與外界條件(載荷等)的關係問題,正如我題目所列的,operational modal analysis,這是現在很多的一個提法,也是國際上討論的比較熱的一個概念,他究竟是如何的一個概念那,在我的印象中,他就是考慮了工作的情況,這是對一個問題的細化,提法是對的,但從總的來講,結構的模態只跟結構自身有關係,其他都是沒有關係的,為什麼我們要提出這個operational modal ,這歸根到底還是結構本身發生了變化,而不是模態與其他的量發生的關係。
透過近期對廣州塔在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加速度響應資料進行分析發現,結構不管在荷載荷載作用下,除非結構自身發生了變化,不然在任何情況下,他的模態就是不變的。為什麼會有分析中出現模態發生變化那,主要是由於在外界荷載作用下,結構本身或者是邊界條件發生了變化,因此引起了結構模態的變化。對於結構健康監測來講,假如你做的模態發生了變化,那就應該去找結構是否真的出現了問題,而不應該把此問題歸結到荷載發生了變化。在分析中,也會出現一些模態不能被激發的現象,我們不能說是結構的特性變了,而只能說明我們的激勵沒有將該階頻率激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