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宋朝宮廷是一個充滿謎語的地方。比如陳橋兵變是預謀的還是士兵譁變?比如宋太祖是醉酒而死還是被被他弟弟宋太宗殺死的?比如趙氏兄弟的母親杜太后有沒有說過讓宋太祖傳位給弟弟?比如宋太祖的幾個兒子是自然死亡還是被宋太宗所殺?比如宋真宗為什麼要封禪等等。包括史料上記載的宋太祖留下“誓碑”的事情,是真的還是後人杜撰的?宋朝宮廷的謎語實在是太多了!

    咱們先來說說關於這個“誓碑”的故事。

    (宋太祖)

    這個故事最早記載於宋人曹勳的《北狩見聞錄》裡。明代中葉的時候,出現了一本叫《避暑漫抄》的小說,託名是南宋大詩人陸游寫的,明朝人王道焜作注。

    這兩本書所記載的內容大致一致。意思是說,宋太祖登基後,在太廟寢殿的夾室裡秘密鐫刻了一座石碑,叫做“誓碑”。宋朝每個新皇帝即位的時候,都會進夾室去拜讀。新皇帝進去時,一般只讓一個不識字的小黃門跟著,其他人都遠遠地立在庭下,不準進去。當新皇帝一個人近前跪誦,記住以後,就合上幔布,鎖上門出來。因此,整整北宋一代,皇親國戚及大臣中,沒有一個人知道碑上寫的是什麼。

    直到靖康之變後,女真人殺進開封,把所有的禮樂祭祀等法物搶去,打毀夾室,大家才看到了那塊誓碑。碑高七八尺,寬四尺多,上面寫著三句話。第一句“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第二句“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第三句“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這塊誓碑的內容被公佈出來後,後世津津樂道,盛讚宋皇室寬厚待人。也因此,宋皇室被稱為古代最對得起大臣、文人,最對得起天下百姓的皇室。

    (誓碑內容)

    不過,今天我想說的是,這塊誓碑的真實性,其實是相當可疑的。為什麼呢?

    首先,記載這件事的人,在書裡是否說了真話,並不確定。

    最先記載這件事的是曹勳。曹勳本來是和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擄到北方去,後來偷跑了回來。回來後,他向宋高宗上了一件御衣書,就是宋徽宗扯下自己的一塊袖子寫在上面的。同時請宋高宗招募死士前去營救宋徽宗。可是宋高宗不願意,罷黜了他。於是他在罷黜期間寫下了這本《北狩見聞錄》,記載了這件事。後來宋孝宗準備北伐的時候,才提拔他為太尉。

    從這裡可以看出,曹勳把這件事寫下來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天下人,宋皇室對大家不錯,所以大家要擁護宋皇室,誓死北伐復國。至於有沒有誓碑,誓碑上寫了些什麼,就只有全憑曹勳一個人說了算,因為沒有對證。

    另外,果真是金兵發現了這塊誓碑,這塊誓碑肯定不會隨便處理,畢竟是皇家之物。同時,這件事也不會散佈開來,讓作為囚犯的曹勳知道。因為這無疑是號召宋人和金國硬幹,金人這是傻的呀。

    (曹勳,網路配圖)

    其次,這塊誓碑面世之前,北宋王朝沒有殺過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北宋末年公諸於眾後,反而殺了岳飛、韓侂冑、陳東等人。這不是很奇怪嗎?有人可能會說,岳飛、韓侂冑是武將,陳東是太學生。但是,武將就不是士大夫嗎?岳飛是個詞人,韓侂冑原來是宰相,都能文能武。陳東雖然是太學生,但是他也有官職的。而這三個人被殺,原因都與他們堅持北伐有關。

    第三,宋太祖立這塊誓碑,有些莫名其妙。

    一是宋太祖活著的時候,並沒有表現過特別優待文人士大夫的舉措。宋太祖是透過杯酒釋兵權抑制了武將,但並沒有優待文人。優待文人,是從宋太宗開始的。宋太宗因為和遼國戰爭失敗,才崇文抑武,從各方面給予文人優待。

    二是誓碑上的話,其實相當於給子孫戴緊箍咒,顯然對子孫是不利的。這可罷了,最可疑的是最後一句話:“天必殛之!”有這麼咒自己的子孫的嗎?宋太祖的腦袋被夾了?

    由此可見,這塊誓碑,很有可能是曹勳根據北宋的政治生態情況,附會出來的。當然了,宋代優待文人,優待柴氏後人,也是不爭的事實。

  • 2 # 帝國的臉譜

    宋太祖趙匡胤,在歷代帝王中,是非常特別的一個人。說他特別,是因為他在處理大事的方式方法上異於常人,比如,他發兵變奪取後周政權,他沒有透過殺掉後周皇帝和掌權的太后來實現,而是迂迴曲折,透過接受後周恭帝禪讓的方式獲得。

    又比如,他要奪取手下武將的兵權,不是像其他皇帝一樣,透過抓人家的小辮子來陷之以罪,然後拘捕、屠殺,他不這樣,他與部下喝酒,在喝酒過程中直截了當地提出讓武將交出兵權,並給予高官厚祿,有的還與他們結成親家,讓對方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甘心情願地交出兵權。

    趙匡胤這樣的行事風格,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有人情味、很有悲憫心的皇帝。他考慮事情,並不一味的求好、求快,方法上不武斷,手段上也不是很毒辣,有些事情他寧願多繞幾個彎子,也不願意去殺人,可以看出,他想做一個好人,更想做一個好皇帝。

    聯絡趙匡胤這些異於常人舉動的做事風格,我個人認為,他立誓碑是真實的歷史事件。為了讓自己得位的名聲更好一點,他讓人在太廟的寢殿夾室中立了一塊碑,取名“誓碑”。“誓碑”的內容有三條,實際是兩條:一者,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二者,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三者,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一二條是內容,第三條是落實一二條要求發的毒誓。

    從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前後所做的迂迴和表現,與“誓碑”第一條內容是遙相呼應的。也就是說,先有對周世宗柴榮的兒子和妻子的善待,以此心理的延續,交待後來繼位者善待柴氏子孫,給一個免死金牌,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則是因為趙匡胤對五代時武將奪權、透過殺戮得位的現象十分反感,他覺得武將靠不住,而文官不但可以協助皇帝把國家治理好,而且基本不會造反,即便造反也往往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可以放心大膽地重用文人,但要讓他們放心讓皇帝使用,也得給他們免死金牌,這些人才會死心塌地,而又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因此便有了“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誓言。

    至於秘而不宣,皇家制定的家規,何必讓滿天下人都知道呢?倘若大家都以此來鬧個什麼事,比如柴氏後人故意犯法,士大夫故意頂著皇帝幹,那就事與願違了,所以秘而不宣。

  • 3 # 汗青正浩

    從宋代禮制角度出發,來看宋“太祖誓碑”存在的諸多疑點

    在談到宋朝的時候,“尚文輕武”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話題,在這個話題中間,“不殺文臣”這一宋朝的朝廷規矩又深被探討。

    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不難看出,太祖誓約中有一條是專門針對士大夫,充滿著對他們的保護,同時也盡顯偏愛,這一切看上去是挺和諧的。

    ▲宋代士大夫

    但,承載“太祖誓約”的“太祖誓碑”真的存在過嗎?其實值得我們思考。

    關於“太祖誓碑”傳說相關記載只有兩個,第一個來源於曹勛向高宗上書的一則奏文,奏文的主要內容是傳達還在金國做俘虜的徽宗對高宗講述的“太祖誓約”,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太祖誓約;第二則來源是陸游(此陸游並非我們熟知的陸游)的《避暑漫抄》,其中對“太祖誓碑”有了更多細節的記載。至於後世更多的記載都是以這兩則為參考。

    ▲宋徽宗劇照

    前人對此現象採取了“文字考古”的方法進行探究,結合史料旁證,對史料中出現的相似記載進行追本溯源,再充分考慮史料成書的政治背景,對“太祖誓碑”的存在與否給出了一個初步的結論,即很少有證據表明“太祖誓碑”真正存在過,“太祖誓碑”很可能系後人偽造,只為加強高宗統治。

    ▲宋高宗劇照

    “文字考古”之法需要龐大的知識儲備與對歷史真相抽絲剝繭的探究才能得出可靠的結論,其困難繁雜程度不言而喻,關於“太祖誓碑”的真偽考證,筆者不可能也沒有精力採用此種方法。在此我們另尋他路,只針對其中一點,即以宋代禮制與“太祖誓碑”傳說的主要來源之一《避暑漫抄》中相關記載間的衝突,反應《避暑漫抄》系編者臆想,從而證明“太祖誓碑”根本不存在。

    ▲後人仿太祖誓碑部分內容

    太廟構造與《避暑漫抄》記載的衝突

    對於誓碑的放置位置《避暑漫抄》載:“藝祖受命之三年,密鐫一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

    太廟建於太祖元年,沿襲唐、五代“同殿異室”的制度,初始只有四室,面闊十二間,也就是說每室恰好分為三間,分別供奉僖祖、順祖、翼祖、宣祖四廟,此後太祖一生再沒將太廟擴建動工的記載。

    ▲太祖時期太廟構造

    到了太宗,增加太祖一廟於宣祖東側,再在太廟東西兩側分別設夾室,古有記載:“東西夾室外,分為五室,每室二間”,自此,宋朝太廟才開始有了夾室,很明顯,《避暑漫抄》中記載太祖時期就將誓碑放於夾室是與太廟的建造過程不符的。

    ▲太宗時期太廟構造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後世皇帝將誓碑移入夾室,對《避暑漫抄》作者造成了誤導?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伴隨著帝皇的不斷更替,新帝對必定會擴建太廟以供奉祖輩,其中擴建便造成了夾室的不斷外移,倘若誓碑真在夾室中放著,那麼如何保證在不斷的轉移過程中不被別人發現,要知道對於誓碑尺寸,《避暑漫抄》這樣記載:“碑止高七八尺,闊四尺餘,誓詞三行”,很顯然如果要移動,保密幾乎不可能。

    夾室建成之後,主要作用是收納寶物,伴隨著宋朝的發展,寶物越來越多,以至於夾室變得雜亂擁擠,對於夾室的擁擠,宗正寺曾奏言:

    “伏緣舊殿六室寶冊法物甚多,自來皆於夾室內地棚床架閣,已滿。切慮將來真宗神主升祔之後,法物愈多,安置不盡,欲乞於夾室內各置板棚、胡梯。”

    很難想像在這等雜亂不堪的夾室,“及新天子即位,謁廟禮畢,奏請恭讀誓詞。”

    ▲寶物

    太廟管理人員與《避暑漫抄》記載的衝突

    對誓碑的保密性,《避暑漫抄》如是記載:“雖腹心大臣如趙韓王、王魏公、韓魏公、富鄭公、王荊公、文潞公、司馬溫公、呂許公、(呂)申公,皆天下重望,累朝最所倚任,亦不知也。”

    宗正寺作為太廟的主管機構,負責太廟的維修擴建工作,倘若夾室之中真有誓碑,那麼在北宋不斷擴建太廟的過程之中必然瞞不過宗正寺。

    宗正寺的主官早期“以宗姓兩制以上充”,擔任主官的多是皇室的旁系支屬,而到了後期,血緣關係更加疏遠,擔任宗正寺主官的人員甚至不再用國姓,由此可見宗正寺主官的地位越來越低,如果夾室中真有誓碑,這些旁系低品級的官員都將會知道它的存在,那麼趙韓王、王魏公、韓魏公、富鄭公、王荊公、文潞公、司馬溫公、呂許公、(呂)申公,等人竟然對誓碑的存在一無所知,這想想都是件荒謬之事。

    ▲宗正寺官員

    以上兩點,皆可斷定誓碑不可能藏於夾室,禮制中關於供奉祖宗太廟的記載,向來是注重孝道古代王朝關注的重點,所以文中所列舉的禮制記載可信度極高,而《避暑漫抄》中的內容頻繁與宋代禮制相沖突,結果不言而喻,《避暑漫抄》根本就是作者臆想,從而“太祖誓碑”也根本不存在。

    參考資料:

    《避暑漫抄》《宋史》《宋會要稿》《續資治通鑑長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玩家開發出“雙神話”套路,奶爸可同時佩戴2件神話裝備,實際如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