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以史為鏡的婧子
-
2 # 小樊閒聊
大家都以為隋煬帝遷都,其實不然。下面我們來看看到底有什麼依據呢?
閱讀《隋書·帝紀》隋煬帝上下卷,我們從幾個時間點來看看怎麼記載的
第一:隋煬帝即位之初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於仁壽宮。八月,奉梓宮還京師。幷州總管漢王諒舉兵反,詔尚書左僕射楊素討平之。九月乙巳,以備身將軍崔彭為左領軍大將軍。十一月乙未,幸洛陽。
第二:隋煬帝改東京為東都五年春正月丙子,改東京為東都。癸未,詔天下均田。戊子,上自東都還京師。
第三:隋煬帝御駕親征,命代王鎮京師九年春正月丁丑,徵天下兵,募民為驍果,集於涿郡。壬午,賊帥杜彥冰、王潤等陷平原郡,大掠而去。辛卯,置折衝、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將官,以領驍果。乙未,平原李德逸聚眾數萬,稱“阿舅賊”,劫掠山東。靈武白榆妄稱“奴賊”,劫掠牧馬,北連突厥,隴右多被其患。遣將軍範貴討之,連年不能克。戊戌,大赦。己亥,遣代王侑、刑部尚書衛玄鎮京師。
當然也有人說隋書在建東都詔裡有記載一段話:朕又聞之,安安而能遷,民用丕變。是故姬邑兩週,如武王之意,殷人五徙,成湯後之業。
這段話大概意思我查了幾個翻譯版本,大意如下,隋煬帝下令建東都,效仿武王,成湯之舉,眾所周知成王奉武王遺命興建副都洛邑,以鎮殷商遺民。有人把這段話賦於遷都的意思就大錯特錯了。
綜上所述《隋書•帝紀》隋煬帝上下兩卷皆沒有記載遷都之舉
當然在隋書列傳裡面確實有記載隋煬帝遷都一事,在這裡就有點矛盾了,帝紀裡面怎麼會連遷都這種大事都忽略呢?所以說隋書列傳裡的記載遷都不可信。
其實東都建好以後隋煬帝也沒待多久,他三下江南,北巡長城,還在京師大興城呆過一段時間。還有隋煬帝伐遼東,伐高麗等等
隋書記載:八月幸江都、丙申,車駕北巡狩、戊子,次榆林郡、夏四月丙午,以離石之汾源、臨泉、雁門之秀容為樓煩郡,起汾陽宮。還有很多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結論:
綜上所述隋大興城(也就是後來的唐長安城)終其一朝都是名義上的國都,東都屬於副都或者叫做陪都。
-
3 # 一粟954
大興從未做過陪都,首先,隋唐一直是洛陽被稱為陪都,即使在武周時,洛陽已成為實際的經濟政治中心,長安也被稱為京,武則天為了神話自己,把洛陽稱為神都,,但還是陪都身份,直至中宗李顯恢復李唐,才把洛陽又降為東都!在兩京共治時,洛陽還是陪都!其次,隋文帝楊堅建隋建都大興,是少有的關中人稱帝的皇帝,當然不會放棄自己的祖地,後來楊廣篡位,為了征伐和享受,也是因為糧食運輸的便利性,才定大興為西都,洛陽為東都,陪都是揚州,最後也死在揚州!所以說到千年陪都,是另有其人的!
-
4 # 歷史秘籍
陪都就是輔助首都而設的都城稱為副都。
當今北京有一個大興區,彼大興非此大興。這裡說的隋朝(581年-619年)大興是今天的陝西西安,當時以大興宮為正宮,定都大興城,陪都洛陽。到了公元605年楊廣登基遷都到洛陽(今河南洛陽),大興與洛陽主輔關係出現變動,興城這才正式成為陪都,到了唐朝被改回長安。當時在楊堅時期是以漢長安城為首都的,但是那時候的漢長安城經過戰爭‘洗禮’一副破敗景象,水汙染又嚴重,飲用不了,地方且小,並不適合定都,於是公元582年一月在宇文愷主持下,在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新建長安城(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大興城宏偉壯觀,是明清北京城的1.4倍,是拜占庭帝國的7倍,而隋文帝以因為自己曾是大興公,所以取名為大興城。
-
5 # 阿南電影說
隋朝公元581年建都在大興,今陝西西安(581年--606年為隋都)。
隋煬帝時遷都洛陽 (606年—618年為隋都).把洛陽定為東都,大興為西都。
大運河開通以後,隋煬帝又在江都(即後來的揚州)修建行宮,因此又把江都定為行都。
所以公元606年大興便成為了隋朝的陪都
-
6 # 佐佑君
隋唐首都一直沒有改,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京師長安!至於建的東都洛陽,只是眾多陪都中的一個而已!武周如果算朝代洛陽可以算國都但是爭議太大,至於唐昭宗904-907的末三年是被叛徒朱溫脅迫去的洛陽,非君意,也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遷都!
回覆列表
公元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定都大業(今)。楊堅在位期間,對政治經濟進行一系列改革,並統一南北。楊堅奉行節簡,勵精圖治,國力逐漸雄厚。古代經濟的發展都是以都城為中心的,大業在隨文帝時也是人口大量湧入。人一多,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就要解決,而關中一代的產糧是供應不了的,而且關中的另一個弱項就是漕運不方便,糧食運輸很慢。
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後,開始營建洛陽都城,同年遷都洛陽,大業作為陪都。並開始修建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這樣南北就貫穿起來,江蘇一代的糧食便利的運輸到都城洛陽。洛陽為都城也更好的便於中央控制南北局勢。
隋煬帝遷都洛陽,也有個人愛好的原因,他特別喜歡江南,在位期間多次出遊揚州等地,洛陽無疑比大業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