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imin52888
-
2 # 秉燭讀春秋
如果說土木堡之變是文官集團的陰謀是有失公允的,如果說追究責任的話其承擔的份量要大倒是應該的。首先我們要探究下“事變”的過程
公元1449年(明正統三年),明王朝爆發了一個驚天動地的大事變——“土木堡之變”。這一事變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率兵侵犯中原。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
明英宗朱祁鎮起初認為憑大明的天威就是嚇也能把瓦刺軍嚇走。可惜他高估了自己,況且打仗靠的是實力而非名氣。結果朱祁鎮所帶的軍隊一觸即潰。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呢?主要兩個原因:
其一讓宦官帶兵,這不是扯嗎?加之宦官王振虛榮心太重,把統兵打仗做炫耀的資本,兵不知將,將不懂兵。瞎指揮一氣,結果兵士一氣之下譁變,怒殺宦官王振。
其二後勤供應不上,常言道:兵馬未動,草料先行。在沒有做好後勤供應的前提下,皇上盲目出兵,當時文官集團極力阻攔而無果,這說明“事變”非是蓄謀已久的事。
當先皇朱棣留下的武將此役幾乎全戰死後,朱祁鎮無奈束手就擒。也先以他為籌碼欲開啟北京城門,此時以文官集團于謙為首的大臣馬上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並親自率軍在北京城下擊敗也先。此時于謙的所做所為是正確的,粉碎了也先以朱祁鎮為餌的要挾。況且這一切行動都是請示皇太后懿旨的,不存在著自作主張之嫌疑。于謙挫敗了也先的陰謀,但埋下了殺身之禍。
京城保衛戰也先無功而退。土木堡慘敗,但京城保衛戰卻取得了勝利。歷史上奇怪的對比戰出現了,土木堡朱祁鎮帶兵50萬,對付也先10幾萬,京城保衛戰于謙帶的兵不是老弱就是些後勤兵但卻擊敗了也先精銳部隊。這說明帶兵的領導是關鍵。不是常說的一句話嗎?將帥無能,累死千軍。
後來也先覺得朱祁鎮沒有利用價值了,然後把他做順水人情放回。朱祁鎮復皇帝位,第一件事找個理由殺了于謙。有人從於謙被殺反推“事變”是文官集團的陰謀。這樣理解不對,這事擱誰也會生氣,于謙對國家有功,但對個人朱祁鎮來說認為則是大逆不道的。我認為兩害相侵取其輕,于謙有功無過。
隨著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被消滅殆盡,皇帝只能透過內廷的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以貫徹自己的意志和整個國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離心離德。
在明末更出現了東林黨和宦黨之爭,此時文官集團占主導地位一點不假,皇帝不能把兩者擺平,而是利用一方打擊另一方,成了互相利用的物件。明朝滅亡不能單單歸結為某個集團所為,首先朝中有黨爭就是領導無方,要論責任皇帝最大也。陰謀論我認為還是不成立的。
-
3 # 伯牙子期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明朝的文人形象一向不太好,多是些清流之徒,喜歡自視狷介、沽名釣利,難怪崇禎完蛋時,咬牙切齒地說:“大明朝文官個個該殺!”
有人精闢地形容人們生存於世的最簡單最主要的一個目的,那就是“利”。俗話說得好嘛,無利不起早。人人都會講究利義,只不過就像先賢所說: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
況且,明朝開國靠的是一幫草莽英雄和武將軍人起家的,文人的地位在朝中是可想而知的。
於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成為了大明王朝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勢力強弱變化的轉折點,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土木堡之變。
這場戰役發生於明朝第六個皇帝英宗第一次執政的末年,英宗朱祁鎮的一生也算是富有傳奇色彩,御駕親征過,也當過俘虜,還兩次做皇帝,真是賺大了。
土木堡之變是一場關係明朝生死存亡之戰,也是關係英宗皇位沉浮的之戰,更是大明朝的文官集團與武將集團誰執政的之戰。
不管怎麼解釋,這場戰役之後,明廷格局大變,文人官員開始走向前臺,武將成為邊緣化人群。
當時為了北征瓦刺,二十來歲的英宗朱祁鎮意氣風發,在太監王振的鼓動下,決定率領大軍親征。
大軍聲稱五十萬人,除皇帝小朱同志,以及宦官王振外,還有眾多官員同時隨從,浩浩蕩蕩向北前進。
而瓦刺戎行聽說只要幾萬人,即是幾個打一個也是必勝之仗,誰料終究結局居然出其不意,幾十萬明軍被圍困在土木堡裡,敗得是烏煙瘴氣,連皇帝都被人家俘虜了。
為何明軍會這麼一觸即潰?為何仗會敗得這麼完美?
史書把職責一來歸結為宦官王振,為顯擺讓大軍走遠路去老家耽誤了時刻;二來歸結為英宗不懂軍事,不會領兵交兵;三來歸結為時刻匆促,糾集起來的二十多萬大軍是烏合之眾。
你能說兵部尚書不懂軍事嗎?尤其是英國公更是個響噹噹的人物,曾經打過多次大仗,從無敗績,只不過這一次卻命喪瓦刺。
再說戎行,連明朝其時最牛氣的皇帝衛隊神機營都去了,加上羽林軍,再怎麼著,二十多萬人不至於被區區幾萬蒙古兵打得這麼慘吧。
疑問究竟出在了什麼地方?
有人猜測,關鍵疑問也許在於明朝的文官集團的一場權利大詭計,一是後方供給不及時,二是戰爭鄰近的幾個城池駐軍居然沒有幫助。再加上天降大雨,環境不太好。
地利,地利,人和,均不順利,這也就註定了土木堡之變的發作。
-
4 # 簡易833
土木堡之變是早期明朝的一件大事,此時文官集團正在形成,政治力量有限。看不出來有文官集團的陰謀!雖然現在關於土木堡的分析已經有很多了,但是筆者認為天下承平日久部隊的腐化戰鬥力迅速下降是主因。
正徳之死和文官集團的關係也不大。筆者認為正德還是一個很有能力特別是軍事才能的皇帝,筆者認為正德之死和武官集團關係很大。
天啟死了以後崇禎就收不上來礦稅、茶稅、商稅了,這看起來東林黨是脫不了干係了,但是天啟的起居都在深宮裡,整日和宦官在一起,東林黨就是想也無能為力!
回覆列表
歷史有其曲折性和必然性!君昏臣佞,奸賊當權,這才導致土木堡之變和正德天啟之死!這根本不是文官集團能做到的,更談不上什麼陰謀了!土木堡之變是英宗好大喜功,在太監王振竄掇之下,盲目自大而導致的!都知道武將出徵,文臣留守!英宗不懂軍事,在太監們的歌功頌德聲中,自以為堪比成祖朱棣,再加上所有武勳跟隨,近二十萬精兵護駕,敵人豈不是望風而逃?一戰之下,武勳基本沒了,太監勢力也一度落入谷底!三駕馬車只剩一支:文官集團!所以文官集團很快地把持了朝政,內閣權力達到頂峰!這既是陰差陽錯,也是文官們抓住時機、因勢利導!此後文臣專權,皇權削弱!而武勳集團消失了!三方鼎立,相互制約,大明不至於如此快的腐朽。自此後代表文官集團的內閣和代表皇權的司禮監鬥爭不休!為爭權奪利而誤國。江南數十倭寇橫行一省、殺傷官兵上千的故事絕對真實!文官管武事,紙上談兵啊!明之亡自英宗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