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理有軌
-
2 # Spring1879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同伴們類似的吐槽,其核心指向三個字—拖延症。據說,所有的拖延症群體是這樣的:能不做的事情就不做,不能不做的事情使勁拖!人們一邊因拖延而焦慮,卻又在焦慮中更加拖延。
心理學上,拖延症被定義為一種明知道會影響自己做事的效果或者自身做事的態度,卻仍然自願推遲既定事項的行為(蒂莫西·A.皮切爾)。它是一種不必要的自願推遲。“自願”二字表明對拖延症群體而言,即使當下完全有能力完成某件事卻有意識地拒絕完成。
而在這份“自願拖延”背後,拖延者並非如人們所想的那樣開開心心、心安理得地消耗著時間。他們往往承受著內在情緒的折磨,從惱怒、後悔到強烈的自我譴責和絕望—儘管如此,他們依舊拖延。
表面上看,拖延症似乎就是在該完成的時間內沒有完成任務,好像是任務時間不夠。也因此,它一度被等同於時間管理不當的問題。可當我們進一步瞭解就會發現,對於拖延者而言,即使給予了足夠多的時間,他們依舊會拖到不能再拖——這就涉及著一些很複雜的心理因素。
拖延症是自我妨礙的一種體現
很多拖延者擔心自己的不足被發現,害怕付出了最大的努力結果依舊不理想,恐懼失敗或不夠理想。這折射出人們對潛在的“勞而不獲”的恐懼——人們擔心付出努力了卻依舊失敗,與其如此不如先選擇不付出,這樣即使失敗了,也沒什麼。
於是就有以下這種常見的場景:
“再過兩週就要期末考了,我非常清楚自己必須努力複習了,不然成績可能會不太理想。可經常書剛翻開,手機順手就摸出來了,刷下朋友圈,逛下微博,半天過去了,然後又朋友聚餐,閨蜜約了逛街……晚上回來又覺得太累了,明天再看吧。就這樣,一天的時間很快過去了,複習卻沒怎麼好好複習。”
而這恰恰投射出的是他們潛在的——“我本來可以取得好成績只是我還沒有用功”“我現在沒有取得成功不過因為我並沒有很努力”的心態。更有意思的是,這裡的“用功”、“努力”往往被表達得非常輕鬆卻僅僅是空頭支票——顯然人們內心清楚那好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因此根本沒有付出努力。
讓我們來看一下Berglas和Jones於1978年提出的自我妨礙(self-handicapping):“在表現情境中,個體為了迴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採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動和選擇”。
或許這才是人們拖延的深層原因——人們透過拖延來安慰自己,讓自己相信自身能力要大於外顯的表現。或許他們的內心已經隱約碰觸到這樣的事實——“我可能真的只是個很平庸的人,即使我很努力也無法獲得我想要的成就”,而我回避努力,不停拖延,是因為我想回避這個事實。對他們來說,成功或失敗是他們的核心價值,努力後卻沒有如願以償意味著深深的恥辱,遠遠比拖延帶來的痛苦後果讓他們更無法面對。
拖延症是獲取自我掌控感的一種方式
“有時候,我媽已經催了我無數遍去完成一些事,比如說家庭作業,打掃房間等。我也無比清楚自己早晚都會完成它們,但我就是會晃到廚房喝個水,再跑下廁所,然後玩一下桌上的手辦,偷瞄一會小說什麼的。我總在心裡想著再等一會,哪怕5分鐘也好……”
以上的情景是否讓你感覺熟悉?在這種情況下,拖延與自我妨礙無關,拖延的理由也和成功或者失敗搭不上關係。在這裡,它反應的是另外一種恐懼。對於每個人來說,擁有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可生活中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也必須學會遵守約定俗成的規則,順應他人的需求。很多時候,這些規則和需求並非是我們心之所願。因此,拖延便成了獲取自我掌控感的一種方式。
假如你願意進行自我檢視,你會發現其實你很願意在感覺良好的時候打掃衛生,完成家庭作業。可如果這些事情夾雜著他人的某些催促和要求時,內心的逆反情緒就湧現出來。拖延就變成了一種特殊的獨立宣言:沒有人可以強迫我做任何我不想做的事情,我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對於他們而言,個人的獨立感是衡量自我價值的重要指標。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拖延和人際關係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絡。例如,李筱筱完全有能力成為人群中最優秀的人,但她總是在一些關鍵時候刻意拖延讓自己避免成功,因為她覺得過於成功會讓她的同伴們遠離她。而在大學裡,有一部分學生會推遲自己的答辯時間,或突然湧現出很多困難以至於他們無法按時完成學業。他們背後的原因是不願意離開一直依賴著的大學和導師。還有一部分群體,他們太喜歡和朋友們呆在一起的時光,以至於不斷拖延任務來滿足這部分的需求。他們甚至安慰自己——只要我夠拖延,時間就追趕不上我。拖延成了維護他們心裡舒適邊界的一種方式。
瞭解了拖延所涉及的相關心理因素後,我們來看看如何應對拖延症。
首先,對你的個人拖延方式進行清查。試著以旁觀者的身份不加評判地進行自我觀察,這樣你就會更清晰地看到內心的一些掙扎,瞭解自己的拖延究竟對應著哪些問題。
其次,制定明確的、可操作的目標。目標太大、太模稜兩可,容易引發拖延問題。比如,“我今天要把所有的事做完”,或者,“我提交的作業要是班上最好的”之類的設定很容易讓自己陷入拖延的迷霧裡。可操作的目標包括:具有可觀察性,是具體的,可以被分解為幾個步驟去執行,以及第一步只需花少量的時間就能完成。
再次,學會合理判斷時間。儘管拖延的本質並非時間管理問題,但時間的確是拖延者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他們很容易陷入時間的恐慌中,或一小時一小時,甚至一分鐘一分鐘地對抗時間,或假裝對時間漠不關心。
以一週為週期制定一張《非計劃日程表》可以幫助你找到生活中“不知道跑哪裡去了的時間”。撇開上述的可操作目標外,請將生活中所有的事項都考慮進去,這有助於你確認自己在即將到來的一週裡已經安排好了哪些時間。然後,體察自己內心的感受,是否有些心煩或憂心忡忡?從而思考這份日程表裡的哪些因素讓你產生了那樣的感受。從這張日程表中,你很容易看到自己究竟有多少時間可以用於完成目標?原有的哪些安排是不合理的?從而進一步調整自己的時間,作出合理安排。
然後,合理捨棄一部分內容。很多人之所以拖延是因為事情太多了,而其中的一些事情在最初就是心不甘情不願地接下來的,於是用拖延表達抗議。因此,我們有必要有意識地接受可以提升自我品質的事情,且明確拒絕與此無關的事,同時直截了當地表達出來,而非用拖延的方式來拒絕。
最後,還可以結合適量運動、正念冥想、改善睡眠等方式找回身體的最佳狀態。身心是一個互動的過程,當你的身體處於和諧的狀態中,你就具備更充沛的精力和動機去處理那些被你延後的事情。
-
3 # 又見教育科技
為什麼拖延,又為什麼要不拖延呢?
如果你有夢想,點燃它就會燒著你的屁股,根本不需要督促。
如果你有的是幻想,你就會拖延,因為你自己知道,沒有什麼希望。
拖不拖延不是重點,重點是你有目標嗎?
-
4 # 半醒半醉伴人生
這個我深有體會,因為我樂於助人,在這方面一度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拖賴症人不是歲數大小需要幫助,親人,外人需要幫助,而是她覺得是應該的。你一旦幫助了她,她就依賴上你,無論財力,和人力上她覺得都該幫助,活像你是欠她的。人可以可以幫助一時,而不可能幫助一世。一旦她得不到你的幫助,就會懷恨在心,比你沒有幫助的人更恨你,而且是那種從心裡的仇恨,她們總覺得她該和你一樣的生活,而且還要不需要付出。而你對她們來講是個提款機,和隨叫隨到的僕人。我幫助過三個這樣的人,一幫就是幾十年,一個是二十多年,一個是十幾年,一個是幾年,別的幫到的一兩年的就別說了,而且最後這個小姑娘是無論吃飯睡覺都要我的看管,簡直是把我當成她的父母,最後我有事不能幫她,這個女孩還到處說我不幫她和我的不是,我一氣之下,不幫了,她後來找人還讓幫她,我還能幫她們嗎?幾十年的付出還得不到她們良心的回報,還能幫嗎?現在就因為不幫助了她們一個個都成了仇人,沒幫她們的人到都是好人,這就我幫人的下場。不是沒好人,有,但是她,他,們不到十分困難的時候是不需要人的幫助的。現在我想清楚了,該幫就幫,幫是我的情分,不幫是我的自由。瀟灑地生活,不為什麼捆綁。
-
5 # 勝哥說事兒
1、首先要克服懶惰和拖延,必須給自己制定一個專門的計劃表,透過怎樣的措施和事情來改變自己的懶惰和拖延,一個科學的可行的計劃表是非常有用的,這個是首先要做的事情。
2、有了這份計劃表,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一步一步按照計劃來執行了,比如每天要做什麼,什麼時間段幹什麼呢,很多都是強制性的。這個計劃表主要是列舉自己一週、一個月的計劃,要完成的目標和事情都羅列出來。
3、懶惰的改變可以從每天早起開始,比如平時是八點半起床,現在就要七點半起床;平時每晚十二點以後睡覺,現在開始十一點半以前必須睡覺,睡不著屬羊也得強制自己到床上去。
4、拖延的改變需要知道手裡面事情的輕重緩急,可以列舉四個象限,一般都有比較科學的方法,可以根據輕重緩解來處理事情,不要拖延一分一秒,要知道時間的寶貴,要知道自己克服後的喜悅,用這些來鞭策自己。
5、都說二十一天養成一個習慣,所以要克服懶惰和拖延,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要知道時間是最好的證明,潛移默化中自己就不再懶惰和拖延,不再是原來那個低沉的自己,而是勤勞向上的。
6、懶惰和拖延剛開始改起來很難,所以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除了早睡早起,還有就是每天疊被子、每天洗碗等,簡而言之就是今日事今日畢,一定要養成這樣的習慣,懶惰和拖延才會消失。
7、懶惰和拖延的人一般自制力也不強,所以一定要給自己“僱”一個監督人,這個人可以是自己的計劃表(每天晚上需要總結打鉤的那種),也可以是自己的父母、伴侶,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來養成好的習慣,彼此監督。
8、當然最好還有一張獎懲表,自己做的好要給獎勵,還有監督人要及時的讚美,有時候讚美是最大的鼓勵,尤其對於懶惰和拖延的人,讚美遠比批評要好的多的多。
回覆列表
科學上講,拖延可能是怕死的表現。由於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死了,所以把不想做的事拖到最後,及時行樂。所以何妨不換個思路?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可能就不會拖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