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浩漢防務論壇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戰爭初期,最為引人矚目的就是歐洲第一軍事力量法國了,不過法國在德國進攻波蘭盟友後選擇和英國盟友作壁上觀,並且在之後短短六個星期以內變投降德軍,要知道法國當時是有著馬奇諾防線來防禦德軍的!那麼法國是怎麼輸的呢?

    德國在佔領並且和蘇聯瓜分波蘭後便將注意力轉移到了西歐的低地三國和法蘭西,而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領袖並不想強攻馬奇諾防線,便由荷蘭向比利時進攻,最終由阿登森林向法國境內發起進攻,而當時法國軍隊因為一戰造成的巨大損失而造成的戰術弱後等,同時法軍內部普遍認為阿登森林不適合軍隊進攻等,最終導致了法軍併為能對德軍造成有效的抵抗,最終導致了馬奇諾防線這個在西歐保衛法國邊境的銅牆鐵壁最終化為泡影,而法德戰爭最終也在一節列車廂上劃上了一個句號。

    馬奇諾防線是一戰法國經受了過多的損失之後建立的防禦性建築,是為了抵禦德國鐵騎進攻的利器,不過卻因為德軍巧妙的利用了防線不會自己移動的這一缺點繞開了馬奇諾防線向法國內陸發起攻擊,這也是馬奇諾防線最大是遺憾了。

    1940年5~6月,德國主力透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左翼迂迴,在蒙梅迪附近突破達拉弟防線,佔領了法國北部,接著進抵馬奇諾防線的後方,使防線喪失了作用。  馬奇諾防線(法語:Ligne Maginot,英語:Maginot Line,德語:Maginot-Linie),從1929年起開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價50億法郎(1930、1940年代貨幣),其名稱來自當時法國的陸軍部長馬奇諾(1877~1932)。防線主體有數百公里,主要部分在法國東部的蒂永維爾。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位於法國東方所設的防禦工事,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堅固。由於造價昂貴,所以僅防禦法德邊境,至於荷蘭則由英法聯軍作後援。防線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有軌電車通道。  由於法比邊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嶇,不易運動作戰,且比利時反對在法比邊界修建防線,所以法軍沒有多加防備,但萬萬沒有想到德軍會由此突破。1940年5月德軍誘使英法聯軍支援荷蘭,再偷襲阿登高地,聯合荷蘭德軍將聯軍圍困在敦克爾克。而馬奇諾防線也因為德軍襲擊其背部而失去作用。

  • 2 # 特工小灰灰

    馬奇諾防線從1928年開工,到1940年,整整用了十二年的時間。以當時的貨幣來說,其花費了五十億法郎。其名稱來自當時法國的陸軍部長A.-L.-R.馬奇諾的姓氏。它的防禦主體主要部分是在法國東部的蒂永維爾。

    馬奇諾防線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貝爾福,全長約390公里,其地面部分為裝甲或鋼筋混凝土的機槍工事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有數層,包括指揮所、人員休息室、食品儲藏室、彈藥庫、救護所、電站、過濾通風室等。工事之間都有通道連線,通電動車。射擊工事內的武器都是專門設計安裝的。整個防線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15個。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的頂蓋和牆壁厚度達3.5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達300毫米,均能抗420毫米臼炮炮彈兩發直接命中。防線內的防坦克障礙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斷崖及金屬和混凝土樁砦,並用地雷場加強。防步兵障礙物一般為金屬樁或木樁鐵絲網,有的地段還設定了通電鐵絲網。

    至於為什麼法國還會失敗不外乎有以下幾個方面

    1:雖然馬奇諾防線十分堅固,但是相應著造價也十分昂貴,所以才僅僅建造了390公里。所以僅防禦法德邊境,至於荷蘭則由英法聯軍做後援。究其原因還是太短了。

    2:因為法國和比利時邊界的阿登高地地形崎嶇,地況複雜,不易運動作戰,而且比利時當時十分反對在兩國邊界修建防線,所以法國沒有多做防備。但是萬萬沒想到德軍會由此突破。

    1940年5月,德軍誘使英法聯軍支援荷蘭,在偷襲阿登高地,最終將聯軍困在敦克爾克。最後法國不得不舉了白旗。

  • 3 # 風雲焦點說

    法國當時為何會認為有了馬奇諾防線就可以高枕無憂呢?因為馬奇諾防線實在太優秀了,起碼看起來是這樣。馬奇諾前後建了十二年,花費了五十億法郎,造價實在昂貴,所以防線僅僅在德法邊境,裡面有工廠醫院,防禦工事,地雷,電網,重型武器攔截樁,道路四通八達,各種設施一應俱全,可以說是非常完美的存在。為什麼法國還是輸了呢?

    第一,因為太優秀。

    馬奇諾防線就是一個昂貴且沒用的繡花枕頭,正是因為馬奇諾防線太優秀,對馬奇諾的過分自信,使得他們忽略了對其它環節的關注,德國自知不可能突破馬奇諾防線,去了就是雞蛋碰石頭,只能從山路崎嶇的阿登高突襲,從馬奇諾防線背後迂迴,讓他完全成為一個繡花枕頭。

    第二,受制於德國現狀。

    德國最著名的就是閃電戰,德國是知道不可能透過該地區的,就算勉強透過,勢必會損失巨大,甚至會因為戰爭時間拖的太長,法國反應過來進行支援,十分不利於德國進攻,德國如果失敗,很有可能會像一戰後那樣,受到嚴厲的制裁,甚至條件比一戰後更加苛刻,德國已經禁不起制裁,會更加絕望,那麼德意志民族很有可能無翻身之日,所以必須要有萬全之策來保證出師大捷,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所以進攻馬奇諾防線太不現實了!

    一戰後的德國受到了嚴重製裁,金融體系崩壞,被要求償還鉅額的賠款,武器裝備被嚴重製約,整個德國充滿了絕望悲哀的氣息,所以希特勒利用了這一點,用讓日耳曼民族重新崛起的諾言鼓舞士氣,導致全國一致對希特勒馬首是瞻。(換了誰都會這麼支援吧?起碼初期是非常認同的)

    而法國則忽略了一戰到二戰期間的軍事武器發展,仍然沿用一戰時期的戰術,加上對馬奇諾防線的盲目自信,士氣也遠沒有德國高,導致了對德國預估失敗,最後被德國閃電戰擊潰。

  • 4 # 戰略論

    因為德軍的突破並沒有選擇在堅固的馬奇諾防線所在的方向,而是馬奇諾防線沒有延伸到的比利時、荷蘭地區。德軍在馬奇諾防線上的進攻僅僅是牽制行動,所以馬奇諾防線並沒有起到實質性的抵擋作用。

    我們不得不承認馬奇諾防線防線作為當時最現代化的防禦工事,其防禦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以德軍當時的裝甲部隊的能力(大多數為輕型坦克)很難突破這種堅固防線,而步兵部隊的進攻又必然行動遲緩,不可能快速取得戰果。所以德軍將目光放在了馬奇諾防線沒有延伸到的比利時,那裡雖然多山地和河流也不利於裝甲部隊作戰,可是相比於馬奇諾防線已經非常不錯了。

    也就是說當時馬奇諾防線的存在還是相當有積極的意義的,那就是使德軍可選擇突破的地點非常有限,而且這種擁有堅固工事的防線所需要的防守兵力遠比相同長度的野戰工事所需兵力要少許多,所以可以節省出相當數量的部隊用於防線沒有延伸到的比利時方向上。這也是為什麼比利時境內集中瞭如此數量的聯軍部隊(尤其是裝甲部隊的集中),他們最開始的意圖便是認為德軍的主攻方向將是比利時,所以他們將強大兵力投入這裡,不僅要遏制住德軍的攻勢,甚至想著要發起強大的反擊,將戰線推入德國境內。

    然而英法聯軍怎麼也沒有想到德軍會選擇山地縱橫的阿登地區作為突破口,他們認為這裡的地形根本不適合投入大量的部隊,尤其是裝甲部隊,所以在這裡聯軍只部署了少量的新組建的步兵師,這種師由預備役人員組成,尤其缺乏反坦克武器,戰鬥力很低,所以在德軍精銳且數量龐大的裝甲叢集面前不堪一擊。

    這時情況對於聯軍便非常危機了,德軍裝甲部隊從中路的快速推進,而聯軍的預備隊(大部分是步兵師)由於機動性不足往往還在趕往新防線的途中,德軍坦克便早已突破了,而這些步兵師還未來得及抵抗便身處德軍的夾擊之中,發生潰敗。而那些機動性較高的聯軍裝甲部隊卻大部分處於比利時境內,已經被德軍裝甲部隊所包圍,由於聯軍缺乏大規模集中使用坦克的經驗和訓練,所以無法向德軍那樣集中使用坦克進行大規模的反擊,最終在分散不協同的進攻中耗盡了自己的實力!

    所以在一開始聯軍同德軍的決戰便是在比利時以及往東地區,而南側的馬奇諾防線反而比較平靜,德軍僅僅是利用步兵和重炮部隊一點點啃食馬奇諾防線,以牽制這裡的法軍無法向北增援。等到德軍將北面的聯軍徹底消滅後,第二階段的任務便是消滅南面的法軍殘餘,包括馬奇諾防線。這是德軍早已突入法國境內縱深,裝甲部隊直接從馬奇諾防線的側翼和後方突入,此時的馬奇諾防線三面被圍已經毫無作用。

    所以至始至終,德軍都沒有同聯軍在馬奇諾防線上做任何激烈的戰鬥,聯軍的錯誤戰略部署,使得他們還沒來得及利用和發揮馬奇諾防線的作用,便已經徹底崩潰了。

  • 5 # hording

    正是因為有了馬奇諾防線,法國才必敗。

    號稱人類歷史上最宏偉防禦工事計劃的馬奇諾防線示意圖

    “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這句話說明了純粹的防禦不是最好的防禦。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對德強硬外交政策失利以後,萎糜不振的尾隨英國。雖然1925年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國在瑞士洛迦諾舉行的會議上通過了八個檔案,總稱洛迦諾公約。該公約規定保證德國與其西部鄰國(法、比)邊界現狀,由英意給予保障。法國雖然與波蘭、捷克等東歐國家簽訂了相互保障條約,但公約並沒有約束德國向東擴張。洛迦諾會議後不久,法國即開始制定在邊界構築防禦體系的計劃。1928年,馬奇諾防線開始建造,1940年基本建成。馬奇諾防線的建造非常強烈的體現了法國的萎靡不振,即法國根本無意履行其條約義務,也就是說法國無意於其東歐盟國的安全,只是坐在自己邊境的內側等待命運的降臨。換句話說,馬奇諾防線實際上代表了法國社會的普遍癱瘓,這種癱瘓遍佈法國,政治經濟,社會戰略等等各方面。大蕭條本身對法國的衝擊比較大,再加上社會的嚴重分裂和政治癱瘓更為嚴重的損害了法國的社會團結和國民士氣。更為嚴重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巨大損失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初期外交失敗造成的巨大精神損傷,使得法國社會處於士氣崩潰的狀態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將大量資金投入到馬奇諾防線的修築中,法國根本無力也沒有意願,重整軍備,這在軍事技術迅速革新的時代裡致命的損害了法國的軍事。

    馬奇諾防線舍南堡

    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巨大生命損毀帶來的是法國精英的斷層,這種斷層在法國軍界的影響特別巨大。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法國軍界的主要領導人仍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些軍事領導人,這些人抱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把“完全防禦”奉為教條,排斥軍事思想和軍事技術上的創新。而這種“完全防禦”的極端保守主義軍事思想的標誌就是馬奇諾防線。

    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作戰圖

    當然,馬奇諾防線還是有它自身的價值的,它的確完成了它存在的目標,納粹德國的確沒有突破馬其諾防線。但是,縱觀戰爭整體,法國及其盟友的確遭受到了決定性的失敗。因此,真正失敗的是馬其諾防線所代表的法國軍界嚴重保守落後的軍事戰略思想。

  • 6 # 史海看浮沉

    馬奇諾防線就是法華人的長城。

    中國的長城在古代用來防禦匈奴,法華人在一戰後,修建了“馬其諾防線”這座現代長城,企圖阻止德軍的進攻。那麼馬其諾防線到底有多堅固呢?用法國的“長城”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法華人從1928年開工,用了12年的時間修建馬其諾防線,到1940年才修建完畢。整個防線長390公里,主要利用鋼鐵裝甲和鋼筋混凝土澆築。設有無數的機槍射擊孔和各類口徑的炮臺。防禦工事最出色的在於地下:有指揮所、人員休息室、食品儲藏室、彈藥庫、救護所、電站等。工事與工事之間都有通道連線,通道中安裝有電動車。防線共有大小的永久性工事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15個,各類反坦克的障礙物和防步兵的雷場都設有。這樣的防禦工事,在現代是絕無僅有的。

    永久工事

    法華人認為:憑藉這樣的防禦工事,一定可以將侵略者抵禦在國門之外。唯一遺憾的是,馬其諾防線建造成本太高,防線建造的距離有限,在與比利時接壤的阿登地區,由於地形複雜,就沒有建造。

    堡壘總是容易被從內部攻破,馬奇諾防線如何成了擺設。

    德國在吞併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後,開始對法國虎視眈眈。面對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德華人清楚知道其堅固的防禦工事,從正面進攻馬其諾防線,勝利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就算攻下馬其諾防線,德軍的傷亡也是巨大的。因此德軍佔領比利時後,直接一個迂迴包抄的戰術,繞到了馬其諾防線的後方。

    德軍的坦克部隊

    馬奇諾防線的正面確實抵擋了德軍的進攻,但是德軍只是在防線的正面進行佯攻,拖住法軍的主力。德軍的機械化坦克部隊,繞到了比利時境內的阿登地區,翻越阿登山脈後直接插到了法國的後方。阿登地區又是法軍防守最薄弱的地區。由於阿登地區地形複雜崎嶇,通常認為不適合大部隊行動,因此法軍只在此部署了少量的預備部隊。但是德華人反其道行之,德軍的坦克部隊很輕鬆的就突破了阿登地區,突入法國。面對從後方進攻的德軍部隊,馬其諾防線成了一堵鋼筋水泥牆。

    相互連通的通道

    領導者軍事指揮思想的落後才是最致命的弱點。

    馬其諾防線的失守,看似是德軍的出其不意,進攻了防線薄弱的阿登地區。實際上與法國但是的主要軍事領導人關係密不可分。二戰時,法國的主要軍事領導還是一戰的那些老派軍官。他們思想陳舊、指揮呆板,對待世界軍事變革還處於抗拒狀態。當時的德國已經已經由傳統的步兵衝鋒向步坦協同邁進,閃電戰打的歐洲許多國家措手不及、目瞪口呆。

    內部電車通道

    指揮思想不轉變,無論多麼堅固的防禦工事都是紙老虎。防禦工事可以守的一時,戰術戰略思想的與時俱進才能確保一支部隊永遠不敗。實踐證明沒有什麼長城是不可攻破,只有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戰爭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消滅敵人才能儲存自己。

  • 7 # Mr張1264

    意識上就先輸了,等著捱打的一方是永遠是被動的,二戰已經不是冷兵器時代的事兒了,突不突破只是個時間問題,哪有絕對的防守。弗朗西斯就得像大白熊那樣,捱打了就站起來反撲,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 8 # 牧馬人1720

    法華人浪漫有餘,嚴謹不足。希特勒正是利用了這個弱點,先穩住法國,讓德軍繞道比利時,避開馬奇諾防線,從法國身後橫掃法國全境,使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上演了一幕狼狽的大撤退。其實用中國話來形容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還好,二戰盟軍獲得勝利,法國得以從返祖國的土地。

  • 9 # 四十五度說

    德軍選擇了從盧森堡和比利時穿越阿登山脈110公里長的峽谷進入了法國境內,沒有正面突破防線。馬其諾防線是法華人為了防止德國從東面發動進攻,從一九二八年開始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整個防線的主體是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牢不可破。由於工程量巨大,一直到一九四零年德國入侵法國,馬其諾防線主體還沒有修築完成。

    地面工程

    防線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每公里有十五個。為了抵擋炮火的襲擊鋼筋混凝土的牆壁和頂層厚度有三點五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三米,能抵抗兩發420毫米臼炮炮彈。除此之外馬其諾防線內還有坦克障礙物,是專門為坦克設定的有防坦克壕、崖壁、斷崖及金屬和混凝土樁砦。為了避免萬無一失加強威力用地雷場加持馬其諾防線牢固可破的狀態,除了防坦克防線還考慮到了步兵。防步兵障礙物一般為金屬樁或木樁鐵絲網,甚至設定了通電鐵絲網。這僅僅是馬奇諾防線的地面工程,更厲害的是埋藏在地下的部分,可想而知要完成整條防線的建造需要多麼浩大的工程量,難怪修了十二年還沒有搞好。

    地下工程

    地下不是單層的而是有好幾層,配備設施齊全,不僅僅是一個避難場所。其中包括指揮所、人員休息室、食品儲藏室、彈藥庫、救護所、電站、過濾通風室等。這些工程之間甚至可以通有軌電車,如果要想正面突破馬奇諾防線那簡直難如登天。

    當時德國在攻打法國之前也為突破馬奇諾防線做出了努力,發明了600毫米Karl“卡爾”重型臼炮、800毫米古斯塔夫列車炮。當然由於一些原因德軍並沒有將這兩項武器運用到實際戰場中,因為馬奇諾防線不夠。德軍僅僅用了兩天時間,就繞過了法國最堅固的馬奇諾防線。

  • 10 # 楠竹一

    馬奇諾防線,是法華人修建的一道防線,法華人把這條防線建得很堅固,是用鋼筋混凝土建成的。有大炮,戰壕,堡壘,廚房,電站,醫院,工廠,等等。擁有這條固若金湯的防線,可為什麼法華人還是敗了呢?

    當時,希特勒在和蘇聯徹底解決了波蘭的問題後,將他的軍隊送回西線,準備對英法開戰。當然,他還不至於蠢到攻擊這條馬其諾的地步。不用說德國有能力突破這條防線了,如果真的突破了,希特勒將無法接受這種代價。好訊息是,雖然法國在德國和法國的邊境上修建了馬其諾防線,但在比利時卻沒有修建這樣的防線,法國和比利時邊境的阿登也存在漏洞。可能大家不禁會問,為什麼法華人沒有在法國-比利時邊境建造"馬其諾防線",補上漏洞,使他真正"堅固"呢?

    首先,馬其諾防線過於昂貴,法國經濟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危機以來並沒有多大改善。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在法國和比利時邊境修建的防禦工事是針對誰的?比利時嗎?這是一個政治問題,而不是軍事問題。要知道當時法國可是承諾過要保證比利時安全的,如果說是為了抵禦德國的進攻,那不就明確告訴比利時、盧森堡兩國"我們一開始就打算把你倆賣掉麼?而當時,法國仍是同盟國的領導人之一。第一個不關心盟國。倘若法國真的在比利時和盧森堡的背後這麼做,說不定德國還可以透過外交手段政治扶持親德分子上臺。當然,法華人缺錢是最重要的原因,不然即使比利時抗議法國方面仍然堅持修下去。

    之後,在做出"繞過防線"的決定後,德軍直取巴黎,法國立馬投降。這是缺乏戰略縱深的悲哀,在閃電戰的攻勢下,法國短短時間就淪陷了。

  • 11 # 逸禪文化

    法國輸就輸在馬奇諾防線上。

    馬奇諾防線一直被後世所嘲笑,但客觀公正的說,馬奇諾防線堪稱是完美的。事實上一直到法國投降,正面佯攻馬奇諾防線的德軍C集團軍群也沒有開啟一個缺口。

    為什麼說法國輸在馬奇諾防線上,用中國的說法叫“機關算盡,卻丟了卿卿性命”。

    這要從一戰前說起,法國為了防禦德國進攻,在法德邊境以四個城市為中心,修建了一連串的地堡群。這就是馬奇諾防線的雛形,當時法國的想法也是很單純,抵抗德國的進攻。

    面對這些堡壘群,德國當時的陸軍參謀總長施裡芬制定了一個計劃,就是透過比利時平原進攻法國,繞開了法德邊境這些堡壘。這就是著名的“施裡芬計劃”。

    一戰開始後,德國按照小毛奇修改的施裡芬計劃突然進入比利時,法軍措不及防,德軍很快就打到了法國的東北部,那是法國工業的心臟地帶,在此,雙方開始了一連串的攻防戰鬥,整個工業區被毀。

    一戰結束後,法國面對滿目瘡痍的工業區,痛定思痛,開始修建馬奇諾防線,但令世人奇怪的是,法國從德法邊境的東南部開始一直修到阿登森林,然後說沒錢不修了。把最可能遭受攻擊的法比邊境法國東北部暴露在外面。

    難道法軍高層是如此愚蠢嗎。當然不是,恰恰相反,這裡隱藏著一個法蘭西式的苦心孤詣。

    目的就為了要德國知難而“繞”,逼德國實施一戰時德軍差點成功的施裡芬計劃,去進攻比利時。

    如戰爭在法德邊境上展開,則很可能打成一場純粹的法德戰爭。而這正是持“大陸平衡論”的孤懸海外的英國樂意看到的。就像1870年的普法戰爭一樣,英國巴不得普法打個你死我活。

    但是,假如德軍實施施裡芬計劃,就將首先入侵比利時等國,這威脅到了大英帝國的安全底線,這樣才能將法德戰爭變成反德同盟的戰爭。

    到1938年,大英帝國也意識到,法比邊境的虛弱狀態是一種“蓄意的引誘”,目的在於“迫使我們為了保護多個世紀以來我們一直視為關鍵的一個地區而進行陸上干涉”。

    二戰開始後,英法聯軍提前進入比利時平原安營紮寨。苦等了8個月,終於等來了德軍,法國的計劃看來成功了。

    不過沒想到德國用的是施裡芬計劃的升級版—曼施坦因計劃。比利時方向也是佯攻,主力裝甲軍團卻快速穿過阿登森林直插英法聯軍後面。 把盟軍主力包圍在了敦刻爾克。

    如果不修馬奇諾防線,當時盟軍的實力是勝過德軍的,即使不敵節節抵抗,也不至於主力被圍在比利時平原,最後只能透過敦刻爾克才撤到英吉利海峽對岸去。而號稱歐洲第一強國的法國42天就投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寫好Git commit 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