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站樁的大雁2393663

    阪泉之戰,相傳黃帝時期(約公元前26世紀),在黃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戰中,黃帝與炎帝兩部落聯盟在阪泉(—說今山西運城解池附近,一說今河北涿鹿東南)的一次交戰。是開啟中華文明史、實現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的炎黃阪泉之戰。延慶西北十五里有阪山,阪山下有阪泉。延慶、懷來這道川,統稱為 “阪泉之野”。五千年前,黃帝曾在這裡活動過。黃帝戰勝了對手,但他並沒有消滅他的對手,而是把炎黃兩個部落聯合了起來,一起南下中原,形成了今天華夏民族的主體。所以說,阪泉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紀念地是當之無愧的,這裡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之源。

  • 2 # 歷史研習社

    “阪泉之戰”是中國上古時期傳說中的一場戰爭,見於《史記·五帝本紀》。黃帝是中國古史傳說時代的著名人物,其事蹟遍佈於整個黃河流域。今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等地,均流傳著有關黃帝的各種傳說。在黃帝的全部活動中比較突出的事件是進行了兩場大規模的戰爭,即“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阪泉之戰”是黃帝與炎帝之間的戰爭,“涿鹿之戰”是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爭,這兩次戰爭不僅規模不小,而且在時間上也是連續進行的,在現存古籍中有不少著作在不同程度上記載了這兩次戰爭的情況,其中以《史記·五帝本紀》中所記內容較為詳細:“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黃帝把炎帝胖打了三頓,最後炎帝說,我牆都不扶,就扶你。 黃帝 不過確認“阪泉之戰”的發生地前,首先我們要確認“阪泉之戰”是否發生過,我們其實有年代更早的記載,如: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兆。(《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孔子曰:“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豹虎,以與赤帝戰於版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大戴禮記·五帝德》)。由此可知阪泉之戰確曾發生於神農氏時代之末,並非孤證。 文獻中關於阪泉地望的記載很多,簡選幾例,摘錄於下:解州鹽澤,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早未嘗涸。滷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唯中間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後可以聚人。(《夢溪筆談》) “阪泉山”相傳舊名漢山,晉文公卜納王,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兆,因故改今名。(《嘉慶重修一統志》) (涿鹿)黃帝所都,有蚩尤城、阪泉地、黃帝祠。(《帝王世紀》) 延慶州(元龍慶州,屬大都路。)洪武初,屬永平府。三年三月屬北平府,尋廢。永樂十二年三月置隆慶州,屬北京行部。十八年十一月直隸京師。隆慶元年改曰延慶州。(西有阪泉山。南有八達嶺。東北有媯川,俗名清水河,下流注於桑乾河。)(《明史》) 根據文獻記載,阪泉的地望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山西省運城市鹽池,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北京市延慶縣,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懷來縣等地。另外,皇甫謐注《史記·五帝本紀》、張晏注《帝王世紀》、孔廣森注《大戴禮記·五帝德》皆曰阪泉“在上谷”,這裡的上谷應在今天的河北省懷來縣境內;《世本》引《帝王世紀》曰阪泉“在彭城南”,又曰“涿鹿在彭城,黃帝都之”,這裡的彭城應在今天的江蘇省徐州市境內。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墓出土了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在內的一批漢代竹簡,其中在《孫子兵法》中有《黃帝伐赤帝》篇,講述了黃帝戰勝四帝而定天下的過程。簡文明確提到了黃帝南伐赤帝,戰於“反山之原”[1] 炎帝和黃帝部族都發源於黃河上游的陝西地區,之後都向東發展,到達中原之後,分黃河南北而居,炎帝在南,黃帝在北。黃帝主動發起戰爭,並且率部跨越黃河,在阪泉之地與炎帝部族進行了戰爭,這才有了簡文中所說的“南伐赤帝”。一直以來認為的阪泉所在的山西鹽城、陽曲縣,北京市延慶縣,河北涿鹿縣、懷來縣等地,均處於黃河以北,這裡是黃帝勢力範圍,如果說阪泉之戰是在這些地方發生的,那發動戰爭的人就應該是炎帝,他侵入了黃帝的地盤,黃帝為抵禦外族侵略而奮起反擊,戰爭的性質就完全改變了。 從簡文中可以看出,黃帝除“南伐赤帝”之外,還“東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最後才“已勝四帝,大有天下”。簡文的註釋指出:“舊說阪泉在河北涿鹿縣或山西陽曲縣附近。簡文謂南伐赤帝,戰於反山之原,其地似不能如此偏北,疑舊說不可信。簡文有“北伐黑帝,至於武隧”一句,戰國時燕地有武隧,今在河北徐水縣西;西漢有武隧縣,今在河北武強縣東北。徐水縣在保定市,武強縣在衡水市,武強在徐水以南,北京延慶縣,河北懷來縣、涿鹿縣都在徐水以北,簡文中說的是“北伐”,這其中以武強縣為最南,更不要說更往北邊的徐水等地了。 不過簡文也可以是傳說,所以做不得準。一般還是以延慶[2],河北省涿鹿縣[3]和山西省運城市鹽池一帶[4]為“阪泉之戰”的地方。不過河北省涿鹿縣說受到一個嚴重的挑戰,就是涿鹿城東一里有阪泉,阪泉和涿鹿這麼接近,基本可以算一個地方,為什麼和炎帝打的時候稱阪泉,遇上蚩尤了又叫涿鹿?!中國行政區劃圖炎黃二帝雙方疆域 華蓋用炎黃二帝活動範圍的方法確定了阪泉在山西的解鎮,這是一個比較科學的思路。根據這一思路,我找到阪泉之戰後炎黃二帝雙方疆域,按這個圖,現代的山西在戰後屬於黃帝的勢力範圍,作為被打擊的一方是不可能把戰場設在對方的地盤裡的,所以“阪泉之戰”更可能發生在炎帝的統治區。更大的可能是發生在後來蚩尤冒起的區域,在那裡炎帝的統治被削弱,蚩尤乘勢崛起也是可能的,這樣延慶就是阪泉之戰最可能的發生地。 參考資料:張光直.美術、祭祀與神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張念徵. 淺論阪泉之戰[J]. 管子學刊, 2016(3):93-96.崔勇, 魏雋如. 炎黃文化的發祥地——“涿鹿”與“阪泉”[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 37(5):21-24.華蓋. 尋找炎黃時代的遠古戰場——黃帝敗炎帝、殺蚩尤的阪泉、涿鹿在何處[J]. 史志學刊, 1993(3):44-46. [1]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2] 王彩梅. 論炎黃阪泉之戰的地理位置及相關問題[J]. 北京社會科學, 1992(4):15-24.[3] 曲辰. 阪泉之戰究竟發生在哪裡?[J]. 文史知識, 2008(7):21-25.[4] 張志斌. 中冀·阪泉·涿鹿考辨[J]. 運城學院學報, 2001, 19(1):72-73+86.

  • 3 # 曉木曰兮歷史系

    阪泉其地,非是北京,乃在今山西省運城市轄境內。關於阪泉之義,錢穆有過考證,指其為流入鹽池的泉水。阪泉亦曾有寫作版泉的,這裡的版,與鹽版有關,鹽版亦稱硝版,夏季,在25至30攝氏度的常溫下,鹽池中的氯化物結晶成1至3米厚的堅硬版狀體,被稱為鹽版,鹽版以下是自然形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黑水河,鹽工開啟河面鹽版,泉水溢位,故稱阪泉。沈括在《夢溪筆談》也有這樣的記載,說是解州鹽澤云云,後有“滷色正赤,在阪泉之下“這樣的句子。故而我以為,阪泉之戰發生在今山西運城境內,炎帝部落在今日渭水上游以及秦嶺以南漢水上源一帶作為華夏部落聯盟的核心集團生息勞作的時候,新晉活躍於陝北地區的黃帝部落開始呈現出一派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兩部落各具特色的農業文明對周邊地區的先民有著極為強烈的輻射效應,其影響力十分巨大,影響範圍也日趨廣泛。最終,隨著兩部落文明的逐漸擴散,不可避免的產生了激烈的碰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庫茲馬為何表現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