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衣閒人10

    孫武是春秋末期齊華人,生卒年代不詳。根據《史記》記載,孫武從齊國來到吳國,以兵法十三篇求見吳王闔閭,受到重用,當了將軍。從公元前512年到公元前482年,孫武與楚國亡臣伍子胥,先後幫助誤王闔閭和吳王夫差“西破強楚”,“南服越人”,“北威齊晉”,爭霸中原。從司馬遷的《史記》和1972年山東監沂出土的《孫子兵法》竹簡來看,《孫子兵法》確為孫武所著。《孫子兵法》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雖然後人進行過編纂、整理,在內容和文字上有些改動,但是整體框架沒有變動,依然保留著《孫子兵法》十三篇的篇章結構。

    《孫子兵法》十三篇分別是: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

    從框架結構上看,《計篇》是《孫子兵法》全書的總綱,具有提挈全書的作用,提出了研究戰爭、指導戰爭的基本依據和方法。從戰略上闡述了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必須認真研究;闡述了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因素是政治、天時、地利、將領、法制等“五事”。依據“五事”,從七個方面對比敵我雙方的情況,作出判斷,確定作戰方針,制定作戰計劃;闡述了用兵打仗要詭詐多變,採取主動靈活的戰法,“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闡述了戰爭和政治的關係;揭示了戰爭勝負的可知性和爭取戰爭勝利的可能性。

    其它十二篇圍繞《計篇》從不同角度展開闡述了爭取作戰勝利的具體的戰術原則和戰法。從而從內容到形式形成了《孫子兵法》全書的框架結構。

    下面看看《孫子兵法》主要闡述了那些戰術原則和戰法問題。

    《作戰篇》主要闡述了進攻中的速戰速勝問題。孫武從戰爭對經濟的依賴和影響入手,論述了速勝與久戰的利害關係。指出戰爭耗費巨大,興十萬之師,要“日費千金”,用兵打仗必須爭取速勝,久戰則會“鈍兵、挫銳、力屈、殫貨”,甚至導致亡國。為了減輕戰爭的消耗和“勝做而益強”,孫武主張要“因糧於敵”,“取敵之利”,“卒善而養之”(優待降卒),以補充壯大自己。“兵貴勝,不貴久”的作戰原則和因糧於敵的策略,對於進攻戰,今天仍具有普遍意義。

    《謀攻篇》主要闡述了在作戰中運用謀略的問題。孫武從作戰最好的效果出發,集中論述了運用謀略的重要性。透過“伐謀”,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作戰效果。用兵打仗只有“知彼知己”,才能充分發揮“伐謀”(謀略)的作用,才能“百戰不殆”。孫武強調在作戰中運用謀略,並指出正確運用謀略的前提是“知彼知己”,今天無論是在軍事理論上,還是在作戰實踐上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形篇》主要闡述了儲存自己、戰勝敵人的問題。孫武論述了攻與守的相互關係和條件。指出,指揮作戰必須要“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防禦時要善於“藏於九地之下”,進攻時要善於“動於九天之上”;要善於造成絕對優勢,“先勝而後求戰”;要善於透過對敵我雙方力量的比較,包括“度、量、數、稱、勝”,判斷作戰的勝負。孫武強調的“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作原則,看到了儲存自己與戰勝敵人的密切關係,提醒人們不打無把握之仗,今天著來仍然具有積極意義。

    《勢篇》主要闡述了出奇制勝的問題。孫武強調指揮作戰要善於運用“奇正”,造成對我有利的戰場態勢,以戰勝敵人。指出要“以正合,以奇勝”;要“勢險、節短”,“擇人而任勢”;要掌握“治亂”、“勇怯”、“強弱”的變化規律,從而組織好自己的部隊,造成敵人的混亂,調動、迫使敵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從而戰勝做人。

    《虛實篇》主要闡述了避實擊虛的問題。孫武強調指揮作戰必須善於掌握虛實,轉變虛實,做到避實擊虛或以實擊虛。指出指揮作戰要“致人而不致於人”,要用“利之”、“害之”等手段調動敵人,“以逸待勞”;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都要做到“無形”、“無聲”,以有備擊無備;要用假象迷惑敵人,使敵人處處設防,造成“我專為一,敵分為十”的戰場態勢,“以眾擊寡”,各個擊破;要善於察明敵情,“因敵而制勝”。“避實擊虛”是《孫子兵法》的精華之一,今天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軍爭篇》主要闡述了敵我雙方爭奪戰場有利條件和作戰主動權問題。孫武指出,敵我雙方爭奪戰場有利條件和作戰主動權,是最困難和最重要的事情。要爭奪戰場有利條件和戰場主動權,就要善運用“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的作戰方法;在戰場上要做到主動,還必須掌握外交、地形、嚮導等客觀情況,要“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要善於“用眾”、“治氣”、“治心”、“治力”、“治變”等等。

    《九變篇》主要闡述了作戰指揮中的靈活多變問題。孫武指出,指揮作戰,要根據不同的地形和敵情,隨機應變,實施機動靈活的指揮;考慮作戰問題時要“雜於利害”,要兼顧利與害兩個方面,要善於趨利避害和轉害為利;要“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不要指望敵人不會來進攻,要依靠自己嚴密的防禦,有備無患;將領要善於克服自身的弱點與缺點,否則,會造成“覆軍殺將”的危險。靈活多變,是取得作戰勝利的重要條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行軍篇》主要闡述了部隊的行軍問題。孫武提出了“處軍”、“相敵”、“治軍”的原則和要求。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主張。

    《地形篇》主要闡述了地形在作戰中的作用問題。孫武指出“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是奪取作戰勝利的重要輔助條件。“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所以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九地篇》主要闡述了在九種不同地區的作戰問題。孫武結合不同的作戰區域的特點,著重論述了“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的作戰思想。

    《火攻篇》主要闡述了以火攻敵的問題。孫武指出了火攻的種類、條件、方法和作用。是孫武對古代以火攻敵經驗的總結。在古代戰爭中,火攻對奪取作戰的勝利,往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是威力最大的作戰手段之一。在現代戰爭中,火攻也具有重要意義。

    《用間篇》主要闡述了在戰爭中使用間諜的問題。孫武指出,指揮作戰必須“先知”敵情,先知敵情“不可取於鬼神”,“必取於人”,即用間。透過間諜瞭解敵情,在古今戰爭中都具有重要意義。

    從《孫子兵法》十三篇的內容來看,《計篇》是全書的總綱,主要是講戰略層面的問題,即“五事”“七計”。其它十二篇主要是講戰術層面的問題,但也參雜一些戰略問題。從原則上來說,《計篇》與其它篇章是戰略與戰術的關係,《計篇》與其它篇章之間在內容上有些許交叉,其它篇章之間在內容上也有交叉,但邏輯關係比較鬆散,各篇都是獨立成章。這基本上就是《孫子兵法》從形式到內容的框架結構。

    以上觀點還是粗淺的和初步的,僅供參考。

  • 2 # 孫子李兵解讀

    《孫子兵法》共十三篇,分為捲上、卷中、卷下。

    概括《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框架結構,就我個人理解,捲上主要談的是戰爭決策的話題,卷中主要談的是戰場指揮的話題,卷下主要談的是戰術分析的話題。

    捲上:戰爭決策

    捲上談的是戰爭決策的話題,透過《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這四篇展開。

    《計篇》的核心思想是“戰略制勝”,就是在戰前以一種前瞻的思維和長遠的眼光審視未來戰爭的發展趨勢,及時迴避戰爭風險,及時把握戰爭機會,爭取戰爭主動,從而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作戰篇》的核心思想是“以快取勝”,戰爭勞民傷財,所以孫子主張在把握戰爭主動的情況下,應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束戰爭。

    《謀攻篇》的核心思想是“不戰而勝”。殺敵一萬,自傷八千,這樣取得戰爭的勝利就沒有意義,所以孫子主張以最小的代價征服對手。

    《形篇》的核心思想是“先勝後戰”,戰爭是具有命運色彩的社會運動,孫子主張認識戰爭的命運、把握戰爭的命運。

    卷中:戰場指揮

    卷中談的是戰場指揮的話題,透過《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這五篇展開。

    《勢篇》的核心觀點是“戰場造勢”,造勢就是把有限資源發揮到極限。

    《虛實篇》的核心觀點是“戰場主動”,主動避敵實,主動擊敵虛。

    《軍爭篇》的核心觀點是“競爭優勢”,這裡指的競爭優勢是爭取相對於對手而言的一種整體性優勢地位。

    《九變篇》核心觀點是“戰場變化”,戰場指揮者如何在戰場變化中超越自我、通權達變。

    《行軍篇》的核心觀點是“功在平常,戰場控制”,在行軍和駐營的過程中注意細節,這樣一旦開戰,就能控制戰場局面。

    卷下:戰術分析

    卷下談的是戰術分析的話題,透過《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這四篇展開。

    《地形篇》的核心觀點是“地形是決定戰場勝敗的直接客觀因素”。

    《九地篇》的核心觀點是“心由境生,分析和利用戰爭環境對人心、人性等精神層面的影響”。

    《火攻篇》核心觀點是“火攻,成敗一瞬間的戰術”。

    《用間篇》的核心觀點是“得核心人才得天下,核心人才就是優秀的情報管理人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js睡眠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