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蘆瀘廬

    如何理解新課程中的勞動與技術教育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要目標,且以操作性學習為主要特徵的國家指定性學習領域。

    在中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它與資訊科技教育、研究性學習、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自小學3年級起開設。

    它的開設,對於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對於深入推進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對於培養當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建設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這次課程改革中,已有的勞技課程在形態和名稱上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這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體現課程綜合化趨勢、與時俱進的一種改革嘗試。

    “勞動與技術”的名稱與以前的“勞動技術”名稱相比中間加了一個“與”字,這一方面表明了“勞動”與“技術”二者的聯絡,另一方面又表明“勞動”與“技術”二者的區別,同時,“勞動與技術”作為一個整體出現,又體現了綜合的特徵,是一種課程內部的“小綜合”。

    這種區分,有助於我們正確認識和有效實施作為中國基礎教育優秀傳統的勞動教育和日益受到世界各國青睞的技術教育。

    勞動教育是中國基礎教育的優秀傳統,是素質教育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對培養學生勞動觀念,磨練意志品質,樹立艱苦創業的精神以及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實踐中,有一段時間把學生參加體力勞動當成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主要方式,只關注它的德育功能和對人的改造作用,忽視了勞動教育所蘊含的豐富的教育價值。

    《勞動與技術教育實施指南》(國家制定的《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以下簡稱《指南》)立足於時代的發展,強調勞動教育中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強調學生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習慣的養成,以關注學生髮展為本,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益美、以勞促創新的多方面的功能實現和勞動教育的多途徑實施與多學科滲透。

    勞動與技術教育中所內含的技術教育,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職業技術教育,也不是專科院校所開辦的高度專門化的技術教育,它是指普通基礎教育階段進行的技術教育。

    我們的學生生活在科學技術瞬息萬變的時代,不斷變化的新技術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將更加廣泛、深刻和迅猛。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技術教育是未來社會成員基本素養的教育,是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思維發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須接受和經歷的教育。

    它是區別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標誌,是現代教育具有“現代性”的重要支柱。

    揭開技術的神秘面紗,我們可以看到,技術世界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價值。

    一項完美的技術作品本身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是科學、道德、審美,也就是真善美的統一,也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

    因此,技術教育對中小學生的發展有著廣泛而又獨到的教育價值。

    新課程中的勞動與技術教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形成了綜合形態的課程設定。

    過去,小學的勞動課、初中的勞動技術課是獨立設定的一門課程。

    新課程計劃中,勞動與技術教育是被列為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一個國家指定性學習領域,這是課程形態上的重大變化。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跨學科的學習領域,具有內在的綜合特徵。

    它綜合運用了數學、物理、化學、地理、語文、藝術、社會等學科的基本知識,同時也融合了經濟、法律、倫理、審美、環保等方面的教育視野。

    對學生來說,勞動與技術教育不僅是已有知識的綜合應用,而且也是新的知識與新的能力的綜合學習。

    在目前國際性的課程綜合化的趨勢中,勞動與技術教育綜合形態的推出,無疑是順應潮流的改革嘗試,它必將使勞動與技術教育的綜合性能和實踐品質得到展示。

    當然,在實施過程中還會遇到一些困難,還會有一些理念的碰撞,這有待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進行了課程內容的結構性重組。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最具開發潛力、最易受科技發展影響、最應該體現時代特徵的開放性學習領域。

    在國際上,作為諸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之一的技術課程已經成為一個包括勞作、手工、設計、家政、農業技術、工業技術、商業、職業準備等科目在內的龐大學科群。

    考慮到社會發展的進步趨勢、現實生活的客觀需要、學科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學生身心的發展規律,《指南》在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內容結構上確立了勞動、家政、技術、職業準備等方面的教育內容,形成了既相互聯絡又相互區別,既有一定獨立性又有一定滲透性的內容結構。

    同時,根據初中和小學的性質、特點,進行了課程內容的學段定位,如在技術方面,小學確立為“技術初步”,初中確立為“技術基礎”;在職業準備方面,小學確定為“職業瞭解”,初中設計為“職業引導”。

    這充分反映了勞動與技術教育在內容上的現代性和開放性。

    (三)建構了富有彈性的目標體系。

    《指南》提出了目標與內容分成基礎性和拓展性兩部分。

    基礎性內容是完成各階段勞動與技術教育目標的主要載體,體現了勞動與技術教育在內容上的結構性,對不同地區也具有條件上的普適性。

    而拓展性目標和內容是供各地選擇的,實施條件相對較高,有些內容體現了技術發展的方向性。

    不同取向的教育目標的提出,使得各地方、各學校以及學校中的教師和學生作為課程內容的選擇主體成為可能。

    (四)拓展了勞動與技術的學習空間。

    《指南》首次將簡易的技術設計、技術產品說明書的閱讀、簡單的技術作品評價,正式引入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學習內容,農業技術的學習內容也從傳統的作物栽培和動物飼養向品種改良、技術試驗、產品貯存與加工、市場調研與營銷等方面擴充套件。

    勞動與技術教育學習內容在範圍上的拓展,必將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和改變學生的傳統學習方式,將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中發揮積極作用。

    (五)確立了旨在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體系。

    勞動與技術教育的考核與評價一直是課程實施中的難題。

    《指南》根據勞動與技術教育的特點提出了旨在促進學生髮展的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

    《指南》指出,在初中實行勞動與技術學習的“合格證書”制度(在農村初中,應與“綠色證書”結合起來)。

    (六)注重了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勞動與技術教育中的功能區分。

    由於勞動與技術教育的特殊性,家庭和社群在勞動與技術教育過程中不僅是潛在的教育資源,而且也是負有一定教育使命的教育主體,但我們往往忽視它們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區分,以至形成了勞動與技術教育中學校教育功能的擴大化甚至泛化。

    《指南》注重了這種不同主體在勞動與技術教育中的功能定位,並在教育內容的選擇、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育設施和教育基地的建設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必要的區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普通電腦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