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萬卷縱橫眼欲枯

    張說,字道濟,一字說之,河南洛陽人,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開元時期名相。張說曾執掌唐代文壇三十年,是開元前期的一代文宗,因被封為燕國公,所以和許國公蘇頲被並稱為“燕許大手筆”。

    張說前後三次為相,政治生涯可謂是跌宕起伏。

    張說的出身並不顯赫,他的父親僅做過洪洞縣丞的小官。

    張說年輕時文章就寫得非常好。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在洛陽城南門親自主持賢良方正策試,張說應詔對策為天下第一,被任命為太子校書。

    在任校書郞期間,張說曾兩度出使蜀地,寫下不少詩篇,大多表達了旅居外地的思鄉之情。這首《蜀道後期》就是其中的名篇: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

    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

    長安初年(701年),武則天詔令張說、徐堅等人撰修《三教珠英》,由麟臺監張昌宗及成均祭酒李嶠總領此事。張昌宗不學無術,只知道高談闊論,“歷年未能下筆”。只有張說和徐堅“構意撰錄,以《文思博要》為本,更加《姓氏》、《親族》二部,漸有條流”。

    書修成後,張說升遷為右史、內供奉,兼知考功貢舉事,後又升遷為鳳閣舍人。

    長安三年(703年),張昌宗誣陷御史大夫魏元忠謀反,並脅迫張說作證。張說當時應允了,但在上廷作證時,不但沒作偽證,反而揭露張易之逼他誣陷魏元忠的真相。張昌宗再次威脅他,張說對武則天說:“陛下視之,在陛下前,猶逼臣如是,況在外乎!臣今對廣朝,不敢不以實對。臣實不聞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誣證之耳!”張昌宗又氣急敗壞地說張說和魏元忠是同謀。張說據理反駁,並且說:“且臣豈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臺衡,附元忠立致族滅!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誣之耳。”

    張說理正詞嚴,保護了魏元忠,但武則天認為張說是個“反覆小人”,把他流放到了欽州。

    唐中宗復位後,張說入朝擔任兵部員外郎、工部侍郎等職。景雲元年(710年),唐睿宗即位,張說升遷為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這年秋天,譙王李重福潛入東都,想要謀奪皇位。兵敗後,睿宗命張說審理此案。張說很快查清了事實,睿宗稱讚他說:“知卿按此獄,不枉良善,又不漏罪人。非卿忠正,豈能如此?”

    第二年,張說進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第一次成為宰相。 張說受到了太子李隆基的禮敬。但太子姑母太平公主交結大臣,干預朝政,圖謀廢掉太子。唐睿宗曾對待臣說:“有術者上言,五日內有急兵入宮,卿等為朕備之。”侍臣們明白,這顯然是在挑撥皇帝和太子的父子關係,妄圖動搖太子的地位。大臣們面面相覷,誰也不敢出聲,張說卻直言不諱地說:“此是讒人設計,擬搖動東宮耳。陛下若使太子監國,則君臣分定,自然窺覦路絕,災難不生。”睿宗聽後十分高興,當即下詔命皇太子監國。第二年,又傳位給太子。

    睿宗雖然退位為太上皇,但仍掌握著朝政大權。太平公主仍然干預政事,她恨張說不趨附自己,就奏請睿宗,將他貶為尚書左丞,出為東都留守。張說知道太平公主懷有異謀,就派使者獻給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斷行事,剷除太平公主一黨。

    平定了太平公主之後,玄宗任命張說為中書令,封燕國公。

    開元元年(713年),玄宗想要重用姚崇。張說和姚崇不和,就多方阻撓,但玄宗仍任命姚崇為相。張說私自到岐王李范家裡申述,被姚崇告發,因此被貶為相州刺史,不久,又被貶為嶽州刺史。

    在嶽州,在為朋友梁知微舉行的送別宴會上,張說寫了一首《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蘇頲擔任宰相後,上奏說張說“忠貞謇諤,嘗勤勞王室,亦人望所屬,不宜淪滯遐方”。開元六年(718年),張說任荊州長史,不久又升遷為右羽林將軍,兼檢校幽州都督。

    在幽州,他寫過一首題為《幽州夜飲》的詩歌:

    涼風吹夜雨,蕭瑟動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遲暮心?

    軍中宜劍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邊城將,誰知恩遇深!

    詩中描寫了邊城夜宴的情景,頗為悽婉悲壯,也委婉地流露出詩人對遣赴邊地的不滿。

    開元七年(719年),張說任檢校幷州大都督。第二年,朔方大使誅殺突厥降戶阿布思等千餘人,引起了幷州同羅、拔曳固等部族的恐懼。張說只帶領了二十人,持節安撫各部,諸部落深受感動,得以安心。

    開元九年(721年),突厥降將康待賓反叛,張說率一萬人出合河關(今山西興縣)襲擊,大破康待賓,並招撫了隨從反叛的党項人員,奏請設定麟州,安頓党項,使他們各安其業。

    同年,張說被徵召回朝,擔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開元十年(722年),張說擔任朔方節度大使,巡視邊防五城。康待賓餘黨康願子舉兵造反,張說率兵追討,在木盤山擒獲康願子,又把居住在河曲六州的降戶五萬多人強行遷到了中原的許、汝、唐、鄧、仙、豫等州。

    隨後,玄宗升張說為中書令。開元十二年(724年),張說倡議玄宗到泰山舉行封禪之事,和徐堅等人草擬封禪時的禮儀程式。開元十三年(725年),玄宗封禪泰山,任命張說為右丞相兼中書令。

    第二年,玄宗打算重用崔隱甫,受到了張說的干涉。張說和御史中丞宇文融不和,對宇文融提出的建議,大多加以壓制。因此,崔隱甫、宇文融和御史中丞李林甫一起上書唐玄宗,彈劾張說勾引術士占星、徇私舞弊、收受賄賂。唐玄宗讓源乾曜和崔隱甫等人一起審訊張說,罪狀大多屬實。

    開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勒令張說致仕退休。

    開元十七年(729年),張說又被任命為尚書右丞相、集賢院學士,不久,接替源乾曜為尚書左丞相。

    開元十八年(730年),張說病卒,時年六十四歲。贈太師,諡文貞。

    張說三任宰輔,在文治武功上均有可觀之處,史家稱讚他“發明典章,開元文物彬彬,說居力多”,是推動“ 開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

    但他脾氣暴躁,生性貪財,對同僚常當面駁斥,甚至呵斥謾罵,在人品上也有可訾之處。

    據說姚崇臨死前對兒子說:“張說對我怨恨很深,將來可能會毀我名聲,報復你們。我死之後,他出於禮節,必來弔喪。你們可將我收藏的珍寶器皿全部陳列出來,他最喜愛這類東西。如果他看都不看這些東西,那你們可能會有滅頂之災;如果他看了這些東西,你們就將他喜歡的送給他,並請他為我撰寫碑文。得到他所撰碑文後,你們馬上謄寫,呈報皇上,並準備好石碑,立即雕刻。他考慮事情通常比我遲鈍,幾天之後一定會後悔。倘若他要以修改為託詞收回碑文,你們就說已報請皇上批准,並將雕刻好了的碑拿給他看。”

    姚崇死後,張說前來弔喪,見到所陳列的珍寶器皿。姚崇的兒子遵照父親生前的吩咐,把張說喜歡的珍寶全送給了他,並順利得到了張說撰寫的碑文。碑文敘述姚崇的生平,褒揚了姚崇的政績,據說是當時最好的墓誌。

    幾天後,張說果然派人來取碑文稿本,說文辭不夠周密,需要修改。姚崇的兒子讓來人看了已刻好的石碑,告訴他碑文已通過了皇帝審閱。張說為此懊惱萬分:“死去的姚崇還能算計活著的張說,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 2 # 木易子幹

    先來說說他的文學地位和文學成就吧。

    1,張說作為開元時期的名相,事功與文學相舉,其文學創作在宰相身份的映襯下,風采張揚,素有“燕許大手筆”之稱。作為一代文學巨匠,張說詩文開創初盛唐文壇的新風,是“初唐之漸盛”的開創者和引領者。張說作為初盛唐之交的文壇盟主,其文學思想的構建可以說是受兩方面的影響而形成的。一是初盛唐時期整體文化環境崇尚華美,這與所處的時代環境相關。初盛唐時期正是唐王朝上升時期,社會群體心理普遍是昂揚向上的,這就需要一種張揚的文學思想意識來支撐群體的心理,故整體文化崇尚華美。作為文壇領袖的張說,自然而然會受到影響。二是“三教並流”宗教思想的廣泛傳播。作為相對主流政治文化起輔助作用的宗教意識形態,使得當時之人在激流勇進之中又追求玄遠清淡。張說在承繼主流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同於主流思想的文學主張,即用佛教理論來指導詩歌的創作,展現出文學引領者敏銳的變革眼光。,2,在文學藝術思想方面,李精耕發表有《論張說文學思想“通變”特色》,認為張說的文學思想既有對唐初的史家、“初唐四傑”、陳子昂等人的文學思想的承繼,同時亦有發展和超越,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尊崇雅興,以文質並重為審美評判之標準;二是風骨、氣勢、滋味三者並重,詩歌的意境力求渾闊宏大;三是在對以往作家作品的接受上,主張今古俱重,兼收幷蓄。

    3,張說著有文集三十卷、《今上實錄》二十卷(與唐潁合撰)、《洪崖先生傳》一卷,並參與編修《三教珠英》。《全唐文》收錄有其文211篇,分為13卷(卷221-卷233);《全唐詩》收錄有其詩293首,分為5卷(卷85-卷89)。

    4,他早年參加制科考試,策論為天下第一,歷任太子校書、左補闕、右史、內供奉、鳳閣舍人,參與編修《三教珠英》,因不肯誣陷魏元忠,被流放欽州。後來,他返回朝中,任兵部員外郎,累遷工部侍郎、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加弘文館學士。

    張說拜相後,因不肯黨附太平公主,被貶為尚書左丞,後拜中書令,封燕國公。姚崇拜相後,張說被貶為相州刺史,又貶嶽州刺史,在蘇頲進言下,改任荊州長史。張說在擔任天兵軍大使時,持節安撫同羅、拔曳固等部,討平突厥叛將康待賓,被召拜為兵部尚書。後又討平康願子叛亂,建議裁撤鎮軍,整頓府兵,升任中書令,加集賢院學士,並倡議唐玄宗封禪泰山,進封右丞相。

    歷史上他脾氣暴躁,與同僚關係不睦,而且生性貪財,因此遭到彈劾,被免去中書令,後被迫致仕。不久,張說被起復,先為右丞相,又任左丞相。開元十八年(730年),張說病逝,時年六十四歲。追贈太師,諡號文貞。張說前後三次為相,執掌文壇三十年,為開元前期一代文宗,與許國公蘇頲齊名,號稱“燕許大手筆”。

    總而言之,張說曾經三任宰弼,擅長文學,一生掌文學之任三十多年,有助成文治之功,也頗有武略,可謂文武兼資。他明於政體,改革不合時宜的政治和軍事制度。故史家稱讚他“發明典章,開元文物彬彬,說居力多”,是推動“開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

  • 3 # 中孚鑑

    張說字道濟,唐朝開元名相。

    張說是洛陽人,當時武則天在洛陽舉行科舉考試,張說考了第二等,封為太子校書。

    後來武則天寵愛張易之張昌宗二人,二人開始飛揚跋扈,以後更是誣陷當時的宰相魏元忠謀反,並且想讓張說做偽證。

    但是張說不但沒有作偽證。反而揭露張氏兄弟誣陷。魏元忠因此雖然沒有處死,但是張說也因此被貶官流放!

    後來張柬之等五人,發動政變,李顯重新登基為帝,封張說為兵部員外郎,後任工部侍郎。

    之後唐中宗李顯被韋后毒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發動政變,除去韋后勢力,推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李隆基為太子,太平公主為鎮國公主。加封張說為中書侍郎和雍州長史。之後張說又拜為丞相。

    當時太平公主權傾朝野,而太子李隆基的勢力也慢慢的大了起來。太平公主為了自己的地位不受影響,所以開始謀劃廢掉太子李隆基。並且開始離間太子李隆基。

    經過張說勸言唐睿宗李旦,最終李旦讓李隆基監國,後來唐睿宗因為星象有變。覺得自己不適合做皇帝,才會出現天有異象,所以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退居太上,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登基,是為唐玄宗。

    之中由於張說不肯歸順太平公,而得罪了太平公主,所以張說被免去丞相的位置。後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越來越大,終於發生政變,以太平公主失敗而結束。

    唐玄宗因為張說的功勞,封張說為燕國公。

    後來張說和姚崇不和,而李隆基走想讓姚崇為相,所以就彈劾姚崇,不讓姚崇為相。但是最終唐玄宗李隆基還是拜姚崇為相。

    姚崇為相後,張說被結連兩次貶官外放,為嶽州刺史!

    後來張說因為平亂有功,又重新回到朝中為官,之後張說建議唐玄宗到泰山封禪。後來唐玄宗封禪泰山,封禪的時候,張說安排自己的人為跟隨上山的人選。但是對於這些人,卻不給封賞。

    張說的行為得罪了滿朝文武。都覺得張說亂權專政!特別是李林甫一批人!

    之後李林甫等人彈劾張說收受賄賂,利用職權違法亂紀。結果經過查實,張說確實有不法的到行為。

    但是李隆基因為張說前有大功於朝廷,所以就免了他的丞相,但並沒有處死張說。之後李林甫擔心張說還會被重用,所以繼續在唐玄宗面前說張說的壞話,最終張說被逼退休!

    後來,在張說六十四歲的時候,因病去世,諡號文貞。

    所以說,張說這個人,雖然小有瑕疵,但卻不失為一代明相,同時他文采過人。在他為相期間,政治清明,也確實為李隆基的開元盛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同時從張說開始不肯聽張易之張昌宗的誣陷魏元忠,可以看出張說還是一個很很正直的人,並且是一個敢於直言上進的人。後來又不肯歸附權傾朝野的太平公主,同樣可以看出張說是一個不畏強權的人物。

    張說為相後,做出來很多有利於朝廷的決策,確實是李隆基開元時期的一代明相!李隆基的開元盛世張說的功勞還是很大的!

  • 4 # 龍支子

    張說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歷經武則天、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四朝,在武則天親自主持的策論考試中以第一名錄用,唐睿宗和唐玄宗時期前後三度出任宰相,執掌文壇三十年,為開元前期的一代文宗,號稱“燕許大手筆”,尤擅長傳記、墓誌,《全唐文》收錄其文211篇,《全唐詩》收錄其詩293首,在全唐文化鼎盛時期能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足以說明其文學造詣之巨。六十四歲病逝後,獲諡號“文貞”。

    正史中對張說的記載有褒有貶,除了文學造詣外,認為他“文武兼資”,又明於政體,對不合時宜的政治和軍事制度多有改革舉措,故史家稱讚其“發明典章,開元文物彬彬,說居力多”,是推動“開元之治”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另一方面又說其脾氣暴躁,與同僚之間的關係不睦,而且生性貪財。

    有兩個流傳至今的典故都出自張說,一是“死姚崇算計活張說”,因為張說在官場上始終和姚崇有隙,姚崇怕自己死後遭張說報復,就利用其貪財的特點,設計讓張說給自己撰寫墓誌,乘張說拿到姚家財物的興頭上,讓其完成墓誌,馬上向朝廷備案並即可鐫刻在石碑上,等張說反悔時木已成舟,來不及了,從而留下了一段很有趣味的歷史典故;二是稱岳父為“泰山”的典故,唐玄宗封禪泰山期間,張說是封禪使,他利用職權將女婿從九品芝麻官火速提拔到五品大員,唐玄宗就問他的女婿為什麼提拔如此之快,女婿不好意思回答,旁邊的人就說“都是泰山之功啊”,從此人們就把岳父稱為泰山了,從這樣的記載來看張說應該算是一個正常的人,既沒有拔高,也沒有完全貶低,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但張說真正的厲害之處在於其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始終保持著清醒的政治頭腦,不管是武則天時期的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利用他要打倒宰相魏元忠,還是面對太平公主的利誘拉攏,他絕不投機,即便面臨生死考驗也不放棄自己的立場,而且在促成李隆基監國的問題上也是功不可沒,說明張說有著極為精準的政治判斷力,這樣的政治眼界不是誰都可以擁有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的名字前面加鬼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