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睦健持兵
-
2 # 望斷天涯空悲恨
明朝滅亡是一個國家的滅亡,絕不是某個人的責任。或者說是一個集體造成的。
崇禎帝名叫朱由檢,屬狗的,據陰陽五行命理推算是大海水命。這個命格是很不錯的。他爺爺是萬曆帝朱翊鈞,父親是泰昌帝朱常洛,同父異母的哥哥是天啟帝朱由校。 他的童年過的非常不幸福,他的生母很早死了。他的爺爺不喜歡他的父親,當時兩次妖書案,一次梃擊案,一次紅丸案,三王並封這些事伴的矛頭全都指向自己父親,這是外部。而內部矛盾是來自李選待,據後來天啟帝自己說:自己的母親就是被李選待氣死的。皇長孫的生母都敢氣死,那崇偵的遭遇就可想而知。不幸的童年肯定給他造成陰影。所以他不相信任何人。 再給大家講兩個故事,都是小事,但小事才能反映出人的性格。 祟偵元年任命袁崇煥為薊遼督師,但袁還沒到寧遠,發生了軍人因四個月得不到軍響而發動的兵變,抓了當時遼東巡撫畢自肅。袁崇煥雖然平定了寧遠兵變,但是朝庭差寧錦前線74萬兩白銀。袁崇煥就向崇偵要,崇偵給袁崇煥舉一個例子,安史之亂時張巡守睢陽,沒錢沒糧,吃馬匹,吃人肉,吃紙張,吃老鼠,吃草根樹皮。可沒人兵變投降。崇偵的意思就是說:士兵不應該忠誠嗎,你怎麼帶不出來那種不用花軍響的兵? 皇帝說的沒錯,大臣似乎也沒錯。明朝的情況和唐朝不一樣。但最後皇帝自己拿一部分,戶部一部分。一共給30萬兩銀子。能看出什麼?崇偵有點太理想了,根本不懂普通人民普通士兵的生活。 崇偵14年,李自成東山再起,明朝還有傅宗龍,孫傳庭,吳三桂,左良玉這四個人了,傅宗龍和孫傳庭蹲過皇帝的昭獄,至少是和皇帝有隔合,而吳三桂和左良玉,從他們後來舉動來看對明朝沒有那麼忠誠。 崇偵15年,明清之間,松山之敗後有一次議和,明朝這面是兵部尚書陳新甲。想用“俺達封貢‘’的例子來對付皇太極。俺達是嘉靖時代一個蒙古領袖,朝庭給封了個王然後互市。而皇太極是大清皇帝。雙方往來使者十數次,最後達成了一個協議,可是這個協議被言官知道了,皇帝不敢乾綱獨斷,不敢負這個負責。最後陳新甲被處死。 同一件事,宋金議和,當時秦檜已死大臣上書南宋高宗,說要終止和約。高宗說:和議是朕的意思,和秦松沒有關係。(我走的是是沒有秦檜的秦松路線)從這點看來崇偵遠不及宋高宗。 -
3 # 第十四使徒-ZEREL
志大才疏和平庸本身沒什麼關係,皇帝本身如果不是能特別突出最好不要大肆干預政府運作,崇禎上臺首先幹掉了皇權最有力的武器魏忠賢,接著迷信袁崇煥給自己五年平遼的承諾,這是十足的志大才疏了,作為皇帝沒能力並不是特別可怕的事情,可怕在於不懂怎麼治病卻亂開處方。成化,正德這些皇帝也很不正經但是至少皇朝這個系統還可以平穩的執行,就算這個系統有不合理不公平的地方,至少還能保證執行下去不會崩潰掉
崇禎皇帝,他只是想當個普通人罷了。到了朝代的末代,社會問題已經透支國運,軍事上只有個袁崇煥頂門面,還讓國內的利益集團給黑了。可以說末代的皇帝無論哪個朝代都一樣。絕對的權力集中意味著事情處理的極端化,要麼好,比如開朝皇帝,比如盛世。要麼極端弱,比如末代。到最後,末代溥儀,看其境況吧。皇帝,其實要想當好,很難。為啥明太祖朱元璋為了他的繼承者那麼拼命的屠戮手下?明朝初那還是有人可用,到了崇禎那時候,都沒人可用了,幾個太監瞎比劃,崇禎只能說好,有個有趣的情況,凡是改朝換代時,首先被滅的就是武將,然後就是領袖的渾渾噩噩,再然後就是洗乾淨脖子等著別人來拿。還有一些氣運上的興衰,所以,評價崇禎皇帝,就一句話,他想當個好人,但他不是個好的皇帝。當皇帝到了那個份上,也挺憋屈的!一直很奇怪,為什麼袁崇煥沒直接叛變,要是我在袁崇煥的位置上,針砭時弊,有三個選擇,其一,某個好名聲親自上陣殺敵死戰軍中,落個美名。其二,順應時勢,當大清先鋒軍,以迅雷之勢助大清拿下全國的抵抗勢力然後當最大的漢奸以保全百姓為主。其三,攜天子轉移以令天下,讓開門面,轉移主力至中原大城擁兵,高築牆,廣積糧,遠交近攻,反正清兵入關以韃靼個性不得人心,聯絡各種可用之力量讓大清不得安身,可謀天下。其實,以氣運來說,袁崇煥死,大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吞明,是維繫全國安定最高效的方法。但安定不見得百姓好,清朝初幾代,一個大清差點亡了漢族。這樣以人口論的話,袁崇煥走第二第三條路線或許可以保住更多百姓。至於崇禎皇帝,他只是個打醬油的。袁崇煥最後被剮,百姓分食其肉,死的多憋屈!要是有穿越者,帶著金手指到明朝後期,各種想象,各種穿越小說就有了,其中我看過的,當然,此為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