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蕭武
-
2 # 虹貓大俠
鍾會之所以看中並信任姜維。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鍾會本人有野心。從後來司馬昭密令衛瓘除掉二士(士載,士季)就可以看出來。鍾會想當第二個劉備做西川之主,這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事情。
2、惺惺相惜。姜維九伐中原,名聲在外。姜維的能力是魏華人非常忌憚的,如果不是蜀國國力太弱,恐怕早就有所作為。如果有這麼一股勢力支援自己的野心,目的很容易實現。
3、鍾會雖有兵權。但對軍隊實際的掌控卻非常弱(事實證明掌控力確實不高)。他需要藉助外力來整合這支軍隊。當時蜀國雖然已滅,但姜維幾萬大軍實力不曾折損,消滅姜維恐怕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局面。雖說姜維也是利用鍾會復國,但鍾會又何嘗不是利用姜維實現自己的野心。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對手鄧艾。很容易達成一致。
4、如果成功,姜維如想擁立一個劉姓子孫為蜀地之主。鍾會仍然可以遷就姜維做出讓步,做個蜀地大權臣絕對沒有問題。鍾會仍然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至少比現在的狀況要好的多。因為他也聞到了卸磨殺驢的氣息(這點比鄧艾強些)。二人沒有大的利益衝突。
5、一旦和姜維的謀劃成功,鍾會佔領的不光是蜀地,雍涼二州也能迅速席捲。蜀地有姜維安定人心,雍涼二州,鍾會也有些人脈,且魏國根本來不及部署兵力,再借著太后的名義迅速佔領雍涼不是難事。這將達成諸葛亮和姜維一直想達到卻一直未能達到的目標。一旦成功,天下格局將發生鉅變。
用時髦的一句話說就是:域中是誰人之天下,尚未可知也。
-
3 # 國史拾遺
因為鍾會能夠信任的人並不多。魏國高階將領那邊,幾乎沒有人支援他。所以像鄧艾這樣的,就被鍾會迫害了。但鍾會想推翻司馬昭,或者在蜀國自立為王,需要有人支援。正好姜維主動來了,兩人自然是一拍即合。鍾會也知道姜維有自己的打算,但他急需用人之際,顧不得那麼多了。鍾會手下,能用之人並不多。對姜維這樣的頂級人才,自然是要表現出極大的重視了。不然,誰還願意跟著他幹?
-
4 # 知常容三國
姜維有大才,姜維有氣節。這一個鍾會是非常清楚,他對姜維是非常的佩服,而且姜維是整編制的投降,所以如果對姜維不信任,也得必須裝作信任,否則的話像下面會亂。
鍾會他有異心,而姜維在蜀漢這麼多年,他要想自立為王肯定必須得依靠姜維,而且姜維不是一個小人,是一個正人君子,有什麼必要不信任他呢。
而姜維恰恰抓住了鍾會的這種心理,細心的輔佐他,意圖藉助鍾會的力量,來一個龍虎相爭,鍾會成功的把鄧艾逮捕下獄,同時也伏下了不穩定的因素,只是可惜的是,天下大勢已去,姜維太一廂情願。最後落得兵敗,自殺也算是一個忠士。
-
5 # 南方鵬
鍾會是曹魏大佬鍾繇的幼子,鍾家與司馬家是世交,鍾會是司馬懿賞識提拔起來的,司馬懿品德不行,觀人用人實有一套,鄧艾也是從典農小官被老司馬發現才大展身手。世家公子哥鍾會走進司馬昭的核心決策層,獻計粉碎曹髦的奪權努力,又隨平諸葛誕叛亂,屢出奇謀,人們把他比作興漢三傑之一的張良,這樣一個眼高於頂的人,在朝堂上大言炎炎言蜀可伐,司馬昭嘉其志,不顧邵悌的諫阻,任命他為伐蜀主帥,三路軍並出進攻蜀漢。當世張良進入漢中後再進軍時,便受到姜維的全力阻擊,堵在劍閣無法前進一步,招數用盡無法可想,打算回師,這一仗讓他對姜維刮目相看,這是信任的基礎:看重。
姜維也是人精,察覺到鍾會的反心,便故意以范蠡泛五湖遠禍,韓信有大功卻被殺為例,勸鍾會及早棄官歸隱,免致後禍。表面是勸實際是激,驕傲的人容易受激,鍾會大笑,說未必沒有其他路,這話暗藏反意。姜維便微笑說,如此便不須老夫操心了。鍾會欲反,必須依靠蜀地,而熟悉當地風土人文等事,首推蜀漢舊人,姜維是其中領軍人物,必然要倚重,他的信任,一方面是發自內心的看重,另一方面是時勢使然的利用。拘禁魏將後,鍾會打算給姜維五萬兵,作為前部,可見端倪。
-
6 # 漩渦鳴人yy
英國政治家曾經說過,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事實上要跟一個人合作,你最起碼得知道你和他之間的共同利益究竟在哪裡?
這對於姜維來講並不是一件難事,他和鍾會交手這麼多時間了,自然明白眼前這個傢伙究竟想要什麼,很顯然,費了這麼長的時間攻打蜀國,拿下了漢中地區,那鍾會自然是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滅掉蜀國的第一大工程,結果突然跑出來一個鄧艾,把蜀國的首都成都拿下來不說,還逼迫著劉禪直接投降了,鍾會這個時候心裡面肯定是有一些不甘心的。
當然,對於司馬昭來講,他一開始之所以這樣佈置,也是因為抓準了鍾會和鄧艾之間的矛盾,所以才這麼設計,所以對於這一對冤家之間的事情,那天下人都知道。
所以說抓準了對方的要害,就能夠佈置相應的棋局,請君入甕,這一點對於任何軍事將來講都是顆粒做到的事情,只不過看一下對方究竟入不入套。
當然,對於鍾會來講,他對於這個老對手姜維是比較敬重的,他不是說那種不知道處理人情世故的人,終會他的家族在朝廷裡面是一個大家族,就說明對於各大家族之間的人情世故,他還是懂那麼一點的,他自然也明白,要想在朝廷裡面立足,要想在軍隊裡面立足,要想在蜀國立足,就必須擁有黨羽。
除此以外,姜維這個人呢,做事情正直,給人一種感覺就是這個人做派很正,這個平常不怎麼撒謊的人突然撒謊,你還真的有點兒不適應。
所以,鍾會選擇相信姜維,第一點,他不喜歡鄧艾是攻克蜀國的第一功臣這件事,有了這個苗頭,人家自然就有搞頭,第二點姜維這個人鍾會心裡屬於那種不怎麼會騙人的人,至少不會拿蜀國的利益來騙人,所以他就相信了這樣的謊話。
-
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鍾會是個極端聰明的人,他一直是司馬家族最重要的謀士,在司馬家族壯大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的人,把他比喻為西漢的張良。
可是,這樣一個聰明人,在獲得姜維後,卻毫不懷疑地選擇信任姜維。“出則同轝,坐則同席”,以至於中了姜維的反間計,殘殺自己的部下,反被部下造反殺掉,
(鍾會劇照)
很顯然,鍾會在獲得姜維以後,智力似乎一下就大打折扣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我認為,根本的原因,是鍾會在那時候心態發生了變化。他決定做大當皇帝。而做大當皇帝,他認為姜維是他最可信賴的人。
鍾會在魏國的時候,不但聰明,而且一直謹小慎微。他建立了大功勞,但是司馬昭幾次讓曹髦封賞他,他都推辭。也正是因為這樣,他獲得了司馬昭的高度信任。
因為獲得司馬昭的高度信任,所以司馬昭在派遣大軍大舉進攻蜀國的時候,才讓他擔任主力中軍,統領十萬人馬。同時,在鍾會想奪取諸葛緒及鄧艾兵馬的時候,司馬昭才對鍾會那麼信任,不但奪了他們兵權,把兩人用囚車運回魏國,而且還把他們的軍隊都交給鍾會,沒有考慮節制鍾會的問題。
這樣一來,鍾會自身有10萬人馬,又得到諸葛緒和鄧艾共5萬人馬,再加上姜維10多萬人馬,蜀國朝內還有不少人馬。這樣,鍾會就有了多達近30萬人馬。有了這麼多人馬在手裡,鍾會自然就膨脹了。
三國早期,大家還要講點道義,搞一些“挾天子以令諸侯”“孤乃中山靖王之後”之類的噱頭。但是到了三國後期,就只是拼拳頭了。誰的拳頭最硬,誰的實力最強,誰就當老大。司馬家族就是靠這個,硬生生地奪取了曹魏的權力。鍾會作為司馬家族最重要的心腹,自然有模學模,有樣學樣。
(司馬昭劇照)
一個好漢三個幫。別看鍾會手中有三十萬大軍,但是,那些大軍聽指揮,是因為他們是曹魏計程車兵,或者是司馬氏計程車兵。曹魏前後經歷五代,司馬氏前後也經歷三代,根深葉茂,所以他們會聽招呼,就算司馬氏已經把曹魏的權力奪得差不多了,但畢竟他們並沒有造反,而且普通士兵並不清楚高層的情況。所以,大家還都奉曹魏為正統,為曹魏而戰。
現在鍾會想自己做老大,無論兵還是將,他們都不願意聽鍾會的。
作為將領來說,他們的主子是曹魏或者司馬氏,他們不願意背叛。再說了,滅了蜀國,回去就可以當官獲地,封妻廕子。跟著鍾會偏安一隅,可不一定能獲得什麼好處。對於普通士兵來說,他們的家鄉在魏國,妻子兒女們都在魏國。現在跑到別的國家來偏安,從此不能回到家鄉,不能和妻子兒女們團聚,他們心裡又怎麼會高興呢?
所以說,當時的鍾會想要造反,其實並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的人。
(姜維劇照)
而姜維在投降了鍾會以後,鍾會立刻就把姜維視為最可信任的人。為什麼呢?其一,姜維曲意逢迎鍾會。因為姜維的目的,是要激起曹魏軍中內訌。所以他要曲意逢迎鍾會,借鍾會的手,把曹魏的那些將領給殺掉,最終實現反正的目的。正是由於姜維的曲意,讓鍾會對姜維很信任。
其二,鍾會自認姜維恩人。姜維在蜀漢的時候,多次受黃皓、諸葛瞻的猜忌排擠,也因此他最後才選擇屯田。這樣一種遭遇,讓姜維心中很不滿。鍾會認為,這樣的姜維,肯定是有反叛之心的,只是還沒找到機會。現在鍾會信任他,給他機會,就是給他恩惠。姜維想要感恩,因此會死心塌地跟隨他。
其三,姜維是難得的人才。鍾會的目標,可不只是偏安一隅,他是想要以蜀漢為根據地,奪取長安,從而打敗司馬昭,像劉邦當年的做法一樣。在他看來,姜維就是他的韓信。有人說,鍾會不怕姜維做大嗎?鍾會肯定也擔心這點,但那是後話。先讓姜維幫他奪下長安再說。劉邦能夠輕鬆搞定韓信,他自然也能夠輕鬆搞定姜維。
但鍾會千算萬算,沒想到姜維一開始就是假的,更沒想到曹魏將領會立馬造反。結果皇帝夢滅,身死異鄉。
(參考資料:《三國志》)
-
8 # 談古論金
平蜀後黑化的鐘會顯得對姜維十分信任,『出則同轝,坐則同席』,還認為姜維勝過中州名士諸葛誕、夏侯玄,甚至產生了濃厚的CP感,這讓後世包括現在的很多人不解,要說鍾會也是一個以智謀著稱的人物,在當時就被很多人比作張良,姜維畢竟是降將,再曲意逢迎、投其所好,鍾會難道會看不出來其用心所在,真的無條件相信他嗎?
回答其實是否定的。鍾會並沒有被姜維的恭維、吹捧衝昏頭腦,他對姜維其實也是利用為主。
(鄧艾 鍾會 姜維 司馬昭)
鍾會作為伐蜀的主將統兵十餘萬人,但是這些部隊中他能直接掌控的心腹將士並不多,而姜維投降的部隊有數萬人,是一支可以利用的武裝。
當時鍾會的設想是讓姜維等率領原先的蜀漢軍隊出斜谷向司馬昭進攻,鍾會自己率領大軍緊隨其後,攻克長安之後,派遣騎兵從陸路,步兵從水路透過渭河進入黃河,在鍾會的戰略計劃中,步兵從水路五日可到孟津,然後與騎兵會師洛陽,這樣一朝天下就可以平定。
我們注意到,鍾會的計劃中姜維是前鋒,無論是後勤還是後方兵力都在鍾會本人的控制之下,姜維等蜀漢降將一旦接受這一方案,只能一路向前拼死與司馬昭戰鬥,鬧不出什麼么蛾子來。
而即使這個爭奪中原的方案遭遇失敗,像劉備一樣割據稱雄的將是鍾會本人,姜維最多隻能還是麾下的大將軍,同樣翻不起浪來。
說到底,鍾會不是信任姜維,而是信任自己,相信自己的智謀,相信自己的計劃。
當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鍾會的籌謀未及實施,就和姜維一起被殺,更加坐實了和姜維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結拜兄弟之情,然而,鍾會和姜維不是彼此毫無嫌猜的關係,這是無疑的。
-
9 # 小青柚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但是那權力二字卻是亙古不變,但你站在了一定的高度,你想要的只會是更多,而不會是滿足。
讓我們看看當時蜀中的情況,鄧艾被擒,幾萬蜀軍盡皆歸降,而魏軍中又是鍾會職權最大,但是卻無心腹,而姜維的才華又的確出眾,他所想的就是培植屬於自己的勢力,割據蜀中,成為第二個劉備。
而且,姜維在蜀中素有威名,戰功赫赫,招降了他,可以讓之更好的統領西川,怎奈時不我與,浪花淘盡英雄,商議之事敗露,自身也落得個身敗名裂,令人嘆息。
回覆列表
姜維老家在天水,姜姓在當地應當說是名門望族,也就是當時的士族家族。
雖然三國志等主要史料對姜維的家世情況交代的不是很清楚,但是從他少年出仕,擔任郡功曹的經歷來看,他的家族應該是當地士族家族。
因為,漢末三國是一個非常講究出身門第的時代,當官需要有人舉薦,從而形成了地方士族之間相互援引,相互舉薦出仕的圈子。
一般這個圈子都是以郡為單位,所以當時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都會給前面加上自己家族所在的郡,也就是所謂的郡望的概念。
如果沒有比較好的出身門第,是不可能得到被舉薦出仕的機會的。
比如說曹操是由司馬懿的父親舉薦出任洛陽北部尉的,後來他得勢之後就舉薦了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出仕。
這種投桃報李的相互舉薦和援引逐步形成了一個封閉性的圈子,而且圈子越來越小。比如曹操後來的文官隊伍主要出自汝穎,也就是潁
川郡和汝南郡。就是因為曹操的謀主荀彧是潁川名士,他出仕事曹之後,就舉薦了同郡的許多名士到曹操麾下做官。
這就是說,如果姜維的家族沒有人做官,不是大家族,那麼無論他的能耐有多大,他也是沒有機會被舉薦出任郡功曹的。
鍾會的父親鍾繇本身就是當時的名士,從漢末開始就已經顯姓揚名,成為全國範圍內的名士。
曹丕篡漢入魏之後,鍾繇一度擔任曹魏的相國,後來又先後出任司空,太尉等名望隆重的頂級高官,曹丕對他也是非常尊重的。
鍾會也是少年成名,很早就以聰明聞名,很早就進入司馬氏的核心圈子,參與司馬昭的重大問題決策。尤其是在伐蜀的問題上,大多數人表示反對,只有鍾會表示支援司馬昭。
所以,鍾會一直都是以名士自居的,言行舉止都有魏晉名士的風範。他對同樣的名士就有自然的親切感,而對與自己出身差距比較大的人,往往不夠尊重。比如他對鄧艾一直看不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鄧艾出身比較低微,不是名士。
所以鍾會是把姜維當做士族出身的名士來對待的,自然容易氣味相投。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有二士爭功的問題。
伐蜀之戰雖然是鍾會贊成的,但鍾會一直都是司馬昭的謀士,沒有獨立領兵的經驗。在出徵的時候,雖然給了鍾會鎮西將軍的名號,但這個名號一般地位是低於徵西將軍的,而徵西將軍是鄧艾。
司馬昭明顯是對兩人預先就做了安排,相互牽制,以免誰獨大,軍權過於集中。這個安排就是,鍾會無論軍事經驗還是名望地位職位,都低於鄧艾,但鍾會名義上是伐蜀之戰的魏軍總指揮。
鄧艾久鎮西陲,功勳卓著,是司馬懿一手提拔起來的人,當然不服氣鍾會。
所以,當鍾會在漢中進展不順利,被姜維廖化張翼等人阻擊以後,鍾會就一籌莫展了,甚至因為後勤糧運不繼,有過過就此退兵的打算。
這時候,鄧艾偷渡陰平,從蜀軍背後直插江油,然後在綿竹擊破了諸葛瞻軍,迫使劉禪君臣向他投降,從而立下了不世之功。
這個結局對作為總指揮的鐘會來說,當然是很尷尬的。鍾會作為總指揮,兵力遠多於鄧艾,卻被姜維率領的蜀軍阻擊,不能前進,而鄧艾卻偷襲蜀軍身後成功,搶了頭功。鍾會臉上自然沒有光彩。
如果姜維這時候是向鄧艾投降,那麼鍾會就完全沒有任何功勞了。所以姜維看準了這一點,選擇向鍾會投降。這就意味著,送給了鍾會一個大功勞。
因為姜維率領的是蜀漢主要的野戰部隊,也可以說是精銳主力軍隊。他率軍向鍾會投降,就讓鍾會可以在向朝廷表功的時候說,如果不是我在漢中方向死死的拖住姜維率領的蜀軍主力,鄧艾怎麼會成功?我鍾會才是滅蜀第一功臣。
也就是說,姜維的選擇也是給了鍾會一個救命稻草。而姜維看準了的也就是,可以藉此挑撥鄧艾與鍾會的關係,製造混亂,他才好從中取事。
第三個原因當然是,有了姜維這樣久歷戰陣的老將,加上鍾會自己的魏軍,力量就比較大了,進入四川后可以對鄧艾形成壓倒性優勢,可以藉機謀求像劉備那樣,建立一個割據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