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文平銳評

    根據《竹書紀年》來推測的話,這種可能性存在的機率是很大的。

    一篇本人小作可以作為佐證:

    麻辣史記:堯舜禪讓是千古美談?還是千古欺騙?

    堯舜禹禪讓的故事,相信每個人都不陌生,很多歷史小冊子,或者歷史故事都有此類文字。

    主要出處是司馬遷的《史記》,是這樣講述的。

    堯做了帝后,天下大治,可是人總是要老的,老了就要考慮接班人的問題,堯也不例外。在這個問題上堯相當謹慎,沒有搞一言堂,而是很親切的詢問大家的意見。

    有人建議:“您兒子丹朱就是個很聰明的人啊,他的圍棋天下第一呢?”

    (張文平補刀:相傳丹朱是中國圍棋的創始人,最近有個很火的兒童圍棋教學品牌就叫丹朱棋藝。Ps我是不是該向他們要廣告費啊?)

    中國有句俗話:莊稼看著人家的好,兒子看著自家的好。可這句話放在堯身上很不合適。

    堯:“我那個兒子,兇惡頑劣,又蠢又笨,根本不是接替帝位的料。”

    (張文平每次讀到這裡都很驚訝,不選自己的兒子,能體現堯博大的胸懷,無私的精神。可也不至於把自己的兒子罵的這麼一無是處吧?

    莫非?堯另有隱情?或者後來編寫歷史的故意抹黑丹朱?

    按理說,丹朱作為圍棋創始人的話,又蠢又笨應該和人家無緣吧?)

    又有人建議:“共工很有領導才能,在其英明的領導下,以共工為核心的領導集團幹了不少事情。”

    這次堯評語稍微緩和一點:“共工這個人,對君主倒是很恭順,但是對其他人卻很傲慢,做事往往違背天道,不可重用。”

    張文平補刀:在上古歷史中,共工名字有三種意思,一:一個部落的名字;二:一個人的名字;三:一個上古神仙的名字。這個神仙哥哥一怒之下拱到了不周山,才有了後來女媧補天。

    最後有人提議:“聽說舜這個人不錯,他爸爸愚昧,後媽奸詐,弟弟傲慢,可舜卻毫無怨言,對父母盡孝,使兄弟友愛。”

    堯不知道舜這個人的存在,因此對舜的美德和才能只是聽說,按照常理,堯提拔一下舜,給個大官乾乾,帶在身邊,考察考察能力,也就可以了。

    令人驚掉下巴的事情又發生了,堯說“我要親自試試他。”然後把自己的兩個女兒打包嫁給了舜。

    我去,也太不符合情理了,老人家您對舜帥哥瞭解不瞭解?您問過兩個女兒的意見嗎?再退一萬步,您要是把位置傳給舜,也就是傳給了女婿啊,這算不算搞裙帶關係?

    狗血的劇情繼續上演。

    堯活得好好地,吃嘛嘛香乾啥啥棒,非要把位置禪讓給舜。舜呢,再三推辭,最後才勉強答應。

    堯死後,舜又把帝位讓給了丹朱,自己隱居起來。可是天下人不答應,死氣白咧來求舜,呼啦啦跪了一大片:“英明的舜啊,您快回來吧,天下人離不開你啊。”

    得,這樣,舜在大家的百般乞求下,才正式登上了帝位。多麼感人的畫面,那股正氣隔著幾千年的時空都能聞到。

    可惜,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在西晉年間,一個盜墓賊盜挖古墓,順帶出土了一本戰國時期魏國的史書《竹書紀年》,記載了完全不同的版本。

    關於這一段史實是這樣記載的:“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不與父相見”。

    當時,堯的統治出現了重大危機,舜不是一個在家忍辱負重的普通人,而是東夷部落的首領。他一直對堯的帝位垂涎三尺。他奪取帝位分為三步。

    第一步:挑撥離間:先是誹謗丹朱,挑撥父子關係,把丹朱流放到了丹水之畔(這也是丹朱名字的來歷。)

    第二步:武力逼宮:把堯囚困起來,逼迫堯把帝位禪讓與他。

    第三步:武力滅丹朱:丹朱知道真相以後,領著軍隊來打,雙方展開大戰,丹朱這面有個大將叫夸父(張文平補刀:沒錯,這個人後來成了神話人物,幹了一件很二的事情:夸父追日。)舜這邊也有個大將叫羿(沒錯,這個人後來也成了神話人物,幹了一件很牛的事情,射掉了九個太陽,此外還有一個明星老婆:嫦娥。)

    後果很明顯,丹朱敗了。不但敗掉了戰爭,也把自己名聲一起敗掉了。

    這件事情還是韓非子比較狠,一針見血的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漢代末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給他。劇情基本是一樣的。

    漢獻帝:“曹丕,我無德無能,您英明神武,我把帝位禪讓給您。”(說此話的漢獻帝胸中有一萬匹草泥馬奔騰而過。)

    曹丕:“不要,不要。”

    漢獻帝:“就給,就給”

    曹丕:“真拿你沒辦法,好吧,我勉強接受。”

    事後曹丕說過這樣一句話:

    “擦,我終於知道禪讓是個啥鳥東西了。”

  • 2 # 喔喔愛原創

    這個問題有點難回答。沒有資料顯示,夏啟殺了大禹。黃帝傳位於堯,堯傳位於舜,舜傳位於禹,相傳禹本來要按照禪讓制傳位給皋陶,皋陶早亡,就決定傳給皋陶子伯益。因為年代久遠,關於禹傳位夏啟稱帝,有這麼幾種說法。1、“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禹死後,啟按照堯舜和舜禹禪讓的慣例避位,讓伯益作君主。結果卻是諸侯也離開伯益的根據地到啟的根據地,臣子和人民也支援啟,所以啟即位。

    這打的是百姓牌,不是我夏啟要當君主,是百姓支援和臣下擁護,趕鴨子上架,我夏啟也很無奈啊。這明顯是勝利者得惺惺作態,這種說法應該是夏啟這個勝利者和他的擁護者大力宣傳的吧。

    2、“益代禹立,拘啟禁之,啟反起殺益,以承禹祀”

    或說“古者禹死,將傳天下於益,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啟”

    這幾種說法都描述的是當時益和啟的鬥爭很激烈,最終,夏啟及其擁護者聯合起來對益發動戰爭,終於殺了益,啟取得了勝利。其實,從這種說法可以看出,夏啟有著可以和益抗衡的能力和實力,這實力想必也有大禹的功勞吧。

    3、“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於益,其實令啟自取之” 。

    這種說法把禹的小心機也寫出來了,明面上讓位與益,可暗中為啟培植了可以壓制益的勢力,幫助啟可以在自己死後順利奪得政權。這種說法,可以看出大禹很愛夏啟啊,而且覺得大禹很會作秀啊。如果禪讓是場作秀,那麼治水時候三過家門而不入,想必也是場秀吧。

    這三種說法,都隱藏著夏啟勝利者的姿態,和大禹對夏啟的愛,說明了,其實夏啟沒有殺害大禹的動機和必要。

  • 3 # 嚴WEI權

    史書看得少,故而有此疑!小人度君子,實在不應該!大禹晚年在浙抗洪,抗洪慶功會上,冤殺了防風氏,事後非常之後悔,故而《尚書》有曰,“錯殺不辜,寧失不經”,法律不能保護民眾,寧可不要它!《詩經》”七月抗洪,九月禹崩,葬在蕭夷!”《史記》說禹在會稽慶功而崩,《墨子》《孟子》等都對禹的死寫得很明白。尤其葛洪在《真誥》中講得更清楚,大禹是因治水受寒,得關節炎,行路不便,而吃了一種“奈李藥灑而亡!”

  • 4 # 嚴WEI權

    大禹因長期赤足治水,弄得一身關節炎病,走路不正常,尤其晚年更甚,故而吃了一種民間秘方,名叫"奈釀李酒",此藥酒很烈,對年輕人尚可,對老年人不適,結果慢性中毒而亡!詩經有曰,七月抗洪,八月慶功,九月禹崩,葬在蕭夷!考證歷史,必須以史為據,老嚴之謂,都有史據,不信,你們查一查葛洪的《真誥》!蕭夷,今日蕭山之東部某地.孟子,墨子都對大禹的簡葬過程規格都有過說明,因此,我希望網友們不要胡思亂猜,而應實事求是,老嚴跪求你們了!

  • 5 # 雲飛32825523

    瞎扯,史書和神話都沒交代過大禹的死因,但埋葬在東夷,而且是薄葬,這兩點很可疑。禹曾經為了聯合東夷治水,數次進入東夷,並尊重東夷人的習慣,不排除他承諾過治水成功後,把後位讓給東夷首領,但他為什麼葬在東夷?死後遺願還是在東夷突然死亡?前者很難想明動機,但後者足可以引發奪位大戰……

  • 6 # 行雲流水136823977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為無據可考。不過我們從一些事件中可以看出一些端疑。第一,大禹薄葬東夷。大禹的實際繼任者是啟,為何要薄葬其父?第二,有扈氏對啟的討伐。有扈氏是夏部落的成員,理應對啟的執政給予極大的支援?第三,啟殺伯益。可想當時的鬥爭多麼的激烈。啟是賢君麼?

  • 7 # 忠厚老實51051426

    上古時期的人類處於矇昧階段,各個部落的首領,即是巫師又是首領,他負責教授他的子民生活方方面面的事物,你所能夠想到的一切事情。他們的智慧來自對於自然的理解和感悟,哪個部落的首領對於道的感悟深切,這個首領就是天下的共主,中國的神話故事裡的幾個時期,從伏羲女媧三黃五帝至大禹建立第一個王朝都是以道法的形式存在的,每一個首領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部落。到了夏啟也是一種法的存在方式。證明他感悟天地人法已經超越了大禹時期的首領,這就是依法治國的雛形,沒有幾千年來的嘗試怎會有今天逐漸健全的法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辣雞煲做法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