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收到科技水平的限制,打成了對耗的塹壕戰,為了突破塹壕,參戰的國家想方設法,催生了新的武器裝備。或者是將原本不是武器的裝備發展成了武器。最典型的就是坦克和飛機。
坦克:
1916年6月24日,英、法聯軍在法國北部索姆河地區發起了索姆河戰役,再次對德軍陣地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在塹壕戰日漸成熟的時期,英、法聯軍損失慘重,僅進攻當日就陣亡6萬多人,創下了世界戰爭史上的日陣亡人數之最。到了8月底,英、法聯軍傷亡達28萬多人,德軍傷亡達20萬人。索姆河戰役難解難分,英、法聯軍與德軍打成膠著狀態,雙方完全筋疲力盡了,陣地變成了屠場,戰場上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索姆河水變成了紅色。為了能儘早打破僵局,9月15日,英軍使用了坦克,這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投入作戰。當時英軍投入戰場的是32輛“馬克”Ⅰ型坦克,該坦克重達28噸,外輪廓呈菱形狀。德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對坦克毫無辦法,戰線瞬間崩潰了。英華人投入的新式武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德華人卻在二戰中把坦克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飛機:
嚴格意義上講飛機首次作為軍事作戰用途並不是一戰。1911年11月1日,義大利空軍的加沃蒂少尉駕“鴿”式單翼機升空,前往敵軍上空偵察。所不同的是,加沃蒂這次創造性攜帶了4顆各2千克的手榴彈。在飛到艾因扎拉地區的敵軍陣地時,加沃蒂少尉將手榴彈扔了出來。這是首次空中轟炸,也僅僅是一次嘗試。
飛機出現後最初前十幾年,基本上是一種娛樂的工具,主要用於競賽和表演。但是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這個“會飛的機器”逐漸被派上了用場。先是用於偵察,為陸軍部隊作耳目,為炮兵和軍艦校射;繼而裝上機槍,專門進行空中格鬥;後來又帶上炸彈,去轟炸敵方的地面陣地;此外,有的飛機專門執行對地面部隊攻擊的任務。飛機就這樣和戰爭結下了緣份。一戰末期德華人甚至推出了巨大的“齊柏林巨人轟炸機”,翼展可達139英尺(約42米),竟然幾乎和二戰時期美國的B29轟炸機差不多。這種巨型轟炸機可裝載4400磅(約2噸)炸彈,最大續航距離達到500英里(800公里),載有指揮官,飛行員,副駕駛員,通訊員和機械師等7名機組成員。1918年2月,這種巨大的轟炸機在倫敦投下了一枚重達2200磅(1噸)重的炸彈,這也是那個年代實戰中最重的一枚巨型炸彈。
隨著飛機的發展,速度、航程以及載重的提升,各種武器被陸續裝上了飛機,第一次空戰,大規模空戰,規模轟炸都出現在一戰期間,因此可以說飛機是在一戰正式登上戰爭舞臺的。
毒氣:
毒氣第一次應用於戰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5年4月22日,德軍在比利時的伊普雷戰役中,使用毒氣吹放鋼瓶施放氯氣180噸攻擊敵方陣地,造成英法聯軍中1500多人中毒,其中約5000人喪命,產生了如今天核武器一樣的震撼。之後英法也如法炮製,二戰元兇之一希特勒,在一戰中就被毒氣傷到過眼睛。
重機槍:
馬克沁重機槍也是在一戰之前就投入了戰爭,但在一戰發揚光大。
馬克沁重機槍首次實戰應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羅得西亞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戰爭中,在一次戰鬥中,一支50餘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幾十次衝鋒,打死了3000多人。
真正讓馬克沁出風頭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德軍裝備了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在索姆河戰鬥中,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軍,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從那以後,各國軍隊相繼裝備馬克沁重機槍,馬克沁由此成為聞名的殺人利器。
超級大炮
巴黎大炮是一門超射程炮,起初命名為“威廉大炮”,後因為炮擊巴黎而聞名,故得名“巴黎大炮”。大炮的口徑長210毫米,身管長36米。若把炮身豎立起來,其炮口要超過10層高樓的樓頂。該炮最大射程:131km。從1918年3月23日至8月9日,3門“巴黎大炮”從不同位置向巴黎共發射了300多發炮彈,其中只有180發落在市區,其餘的落在了郊外,造成200多人死亡、600多人受傷。
大貝爾塔炮攻城榴彈迫擊炮,日軍攻陷旅順港的經驗證明,重型火炮對於進攻要塞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這種重型火炮應是一種短炮管的迫擊炮,能以高角度發射,使炮彈落在堡壘的頂部,同時又能相當準確地擊中特定目標。菲利茨克虜伯組織一些有經驗的設計師與工程師進行集體攻關,在1909年秘密研製出一種巨型臼炮,並以菲利茨母親的名字命名,稱為“大貝爾塔”炮。這種炮長7米,炮口直徑420毫米,炮身連同炮車重達120噸,能將近1噸重的炮彈發射至14.5千米之外的目標。每發炮彈用掉的發射藥近200千克重,需要200多名炮手。它還能發射裝有延發引信的破甲炮彈,讓炮彈穿入目標內部後爆炸。由於它發射時會產生巨大的後坐力,因而必須澆築幾米深的混凝土底座,移動時再把它炸掉。僅安置炮位就需要6個小時。
航母:
這個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一戰期間的確有航母參加戰鬥了,當然是試驗性質的小規模戰鬥。
第一艘為飛機同時進行起降作業提供跑道的船隻是英國“暴怒”號巡洋艦,它的改造1918年4月完成。在艦體中部上層建築前半部鋪設70米長的飛行甲板用於飛機起飛。後部加裝了87米長的飛行甲板,安裝簡單的降落攔阻裝置用於飛機降落。
第一艘安裝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是由一艘客輪改建的英國的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它的改造1918年9月完成。飛行甲板長168米。甲板下是機庫,有多部升降機可將飛機升至甲板上。
1918年7月19日七架飛機從暴怒號航空母艦上起飛,攻擊德國停泊在同德恩的飛艇基地,這是第一次從母艦上起飛進行的攻擊。
第一次世界大戰收到科技水平的限制,打成了對耗的塹壕戰,為了突破塹壕,參戰的國家想方設法,催生了新的武器裝備。或者是將原本不是武器的裝備發展成了武器。最典型的就是坦克和飛機。
坦克:
1916年6月24日,英、法聯軍在法國北部索姆河地區發起了索姆河戰役,再次對德軍陣地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在塹壕戰日漸成熟的時期,英、法聯軍損失慘重,僅進攻當日就陣亡6萬多人,創下了世界戰爭史上的日陣亡人數之最。到了8月底,英、法聯軍傷亡達28萬多人,德軍傷亡達20萬人。索姆河戰役難解難分,英、法聯軍與德軍打成膠著狀態,雙方完全筋疲力盡了,陣地變成了屠場,戰場上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索姆河水變成了紅色。為了能儘早打破僵局,9月15日,英軍使用了坦克,這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投入作戰。當時英軍投入戰場的是32輛“馬克”Ⅰ型坦克,該坦克重達28噸,外輪廓呈菱形狀。德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對坦克毫無辦法,戰線瞬間崩潰了。英華人投入的新式武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德華人卻在二戰中把坦克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飛機:
嚴格意義上講飛機首次作為軍事作戰用途並不是一戰。1911年11月1日,義大利空軍的加沃蒂少尉駕“鴿”式單翼機升空,前往敵軍上空偵察。所不同的是,加沃蒂這次創造性攜帶了4顆各2千克的手榴彈。在飛到艾因扎拉地區的敵軍陣地時,加沃蒂少尉將手榴彈扔了出來。這是首次空中轟炸,也僅僅是一次嘗試。
飛機出現後最初前十幾年,基本上是一種娛樂的工具,主要用於競賽和表演。但是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這個“會飛的機器”逐漸被派上了用場。先是用於偵察,為陸軍部隊作耳目,為炮兵和軍艦校射;繼而裝上機槍,專門進行空中格鬥;後來又帶上炸彈,去轟炸敵方的地面陣地;此外,有的飛機專門執行對地面部隊攻擊的任務。飛機就這樣和戰爭結下了緣份。一戰末期德華人甚至推出了巨大的“齊柏林巨人轟炸機”,翼展可達139英尺(約42米),竟然幾乎和二戰時期美國的B29轟炸機差不多。這種巨型轟炸機可裝載4400磅(約2噸)炸彈,最大續航距離達到500英里(800公里),載有指揮官,飛行員,副駕駛員,通訊員和機械師等7名機組成員。1918年2月,這種巨大的轟炸機在倫敦投下了一枚重達2200磅(1噸)重的炸彈,這也是那個年代實戰中最重的一枚巨型炸彈。
隨著飛機的發展,速度、航程以及載重的提升,各種武器被陸續裝上了飛機,第一次空戰,大規模空戰,規模轟炸都出現在一戰期間,因此可以說飛機是在一戰正式登上戰爭舞臺的。
毒氣:
毒氣第一次應用於戰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5年4月22日,德軍在比利時的伊普雷戰役中,使用毒氣吹放鋼瓶施放氯氣180噸攻擊敵方陣地,造成英法聯軍中1500多人中毒,其中約5000人喪命,產生了如今天核武器一樣的震撼。之後英法也如法炮製,二戰元兇之一希特勒,在一戰中就被毒氣傷到過眼睛。
重機槍:
馬克沁重機槍也是在一戰之前就投入了戰爭,但在一戰發揚光大。
馬克沁重機槍首次實戰應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羅得西亞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戰爭中,在一次戰鬥中,一支50餘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幾十次衝鋒,打死了3000多人。
真正讓馬克沁出風頭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德軍裝備了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在索姆河戰鬥中,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軍,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從那以後,各國軍隊相繼裝備馬克沁重機槍,馬克沁由此成為聞名的殺人利器。
超級大炮
巴黎大炮是一門超射程炮,起初命名為“威廉大炮”,後因為炮擊巴黎而聞名,故得名“巴黎大炮”。大炮的口徑長210毫米,身管長36米。若把炮身豎立起來,其炮口要超過10層高樓的樓頂。該炮最大射程:131km。從1918年3月23日至8月9日,3門“巴黎大炮”從不同位置向巴黎共發射了300多發炮彈,其中只有180發落在市區,其餘的落在了郊外,造成200多人死亡、600多人受傷。
大貝爾塔炮攻城榴彈迫擊炮,日軍攻陷旅順港的經驗證明,重型火炮對於進攻要塞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這種重型火炮應是一種短炮管的迫擊炮,能以高角度發射,使炮彈落在堡壘的頂部,同時又能相當準確地擊中特定目標。菲利茨克虜伯組織一些有經驗的設計師與工程師進行集體攻關,在1909年秘密研製出一種巨型臼炮,並以菲利茨母親的名字命名,稱為“大貝爾塔”炮。這種炮長7米,炮口直徑420毫米,炮身連同炮車重達120噸,能將近1噸重的炮彈發射至14.5千米之外的目標。每發炮彈用掉的發射藥近200千克重,需要200多名炮手。它還能發射裝有延發引信的破甲炮彈,讓炮彈穿入目標內部後爆炸。由於它發射時會產生巨大的後坐力,因而必須澆築幾米深的混凝土底座,移動時再把它炸掉。僅安置炮位就需要6個小時。
航母:
這個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一戰期間的確有航母參加戰鬥了,當然是試驗性質的小規模戰鬥。
第一艘為飛機同時進行起降作業提供跑道的船隻是英國“暴怒”號巡洋艦,它的改造1918年4月完成。在艦體中部上層建築前半部鋪設70米長的飛行甲板用於飛機起飛。後部加裝了87米長的飛行甲板,安裝簡單的降落攔阻裝置用於飛機降落。
第一艘安裝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是由一艘客輪改建的英國的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它的改造1918年9月完成。飛行甲板長168米。甲板下是機庫,有多部升降機可將飛機升至甲板上。
1918年7月19日七架飛機從暴怒號航空母艦上起飛,攻擊德國停泊在同德恩的飛艇基地,這是第一次從母艦上起飛進行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