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提起昨天換明天

    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與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有關。一些詳細的文獻記錄資料被秦始皇一把火燒了個乾淨。

    焚書坑儒

    《史記》成書於漢武帝時期

    《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

    司馬遷在創作《史記》時可用的參考資料有限,而一些大事無法沒抹去但缺少詳細的資料,所以才出現了流水賬似的大事年表。

    司馬遷

  • 2 # 史海鉤沉者小王

    個人認為,司馬遷在編撰過程中以《秦紀》為基礎,《秦紀》關於戰國部分記錄本就如此。雖有其他參考文獻,但可能在司馬遷的篩選過程中沒有取用,甚至是連存疑可供參考的都沒有。

    《秦本紀》依據秦國官修史書

    從《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看,司馬遷在編寫史記時,是翻閱了大量的文獻,其中主要是來自漢代天祿閣、石渠閣所藏資料。

    這裡得提到“焚書坑儒”一事,當年所焚之書主要兩部分,第一是非秦國官史之外的史書,第二是非國家圖書館專門保管的《詩》《書》、百家語者等典籍。

    那麼秦朝在秦始皇建立前,本國是有專門記載史料的,而且沒有受到焚書坑儒的影響,因此在司馬遷的編撰過程中,極有可能是參照了秦國官修史書《秦紀》中的內容。

    同時,在《史記蕭相國世家》中,提到“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也就是說漢代天祿閣、石渠閣所藏資料中,有不少來自秦代國家圖書館所藏的文獻資料,張大可《史記研究》中曾提到《史記》引書可知書名者達106種。

    沒有過多有價值參考的記錄

    然而戰國時期,秦國的厲共公至獻公記載簡略,孝公商鞅變法稍多,又有商君列傳補充,秦惠文王到秦莊襄王又相對較為詳細,個人推測原因:

    《秦紀》記載的本就如此有詳有略,司馬遷在編撰過程中,以《秦紀》為基礎,雖有其他參考文獻,但可能在司馬遷的篩選過程中沒有取用,甚至是連存疑可供參考的都沒有。

    就像在編寫《五帝本紀》《三代世表》一樣,“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疑則傳疑,蓋其慎也。”,提到商以前很多事蹟沒有記載,已經很難考證記錄了,有些文獻記載不全、有出入,甚至有些被神化的記錄,難以使人完全相信。但司馬遷透過實地考察、梳理現存史料,選擇其中比較可信的記錄下來,對於有疑問不能解決的部分,不任意揣測,而將問題保留,等待他人解決,這是強調治學審慎的原則。

    那麼秦本紀中,內容簡略的地方,也許就是連其他可以供存疑參考的價值都沒有,所以就繼續保持這種簡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力特當年到底有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