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
2 # 青史回聲
歷史沒有假設,但是作為後來人,歷史或許能夠假如。雖然蜀國的滅亡和鄧艾偷渡陰平有著直接的關係,但話又說回來,即使沒有鄧艾偷渡陰平,蜀國滅亡也是必然的事情。
千萬別以為姜維駐守劍閣,就能夠抵擋得住鍾會的二十萬大軍,這只是暫時的,鄧艾偷渡陰平只是加劇了蜀國的滅亡。要知道當時的形勢十分嚴峻,蜀國的東川,也就是漢中已經淪陷了,說白了,蜀國當時也就剩下了西川這一塊領土,再加上蜀國無大將,全靠姜維撐著,可是姜維也就只能對抗一個人,而魏國有兩個不下於姜維之才的人,他們就是此次滅蜀的鄧艾和鍾會。
假使鄧艾沒有偷渡陰平,鍾會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攻克劍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說得劍閣關的地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可見劍閣的重要性。要不是鄧艾兵臨成都城下的話,姜維也不會假意投降鍾會,起碼會在劍閣和鍾會周旋,不說贏吧,起碼是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可能天意如此吧,讓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如果這當中讓蜀軍發現,鄧艾不僅功虧一簣,而且自己的身家性命也難保,不過還是那句話,歷史沒有假設。
-
3 # 初心如舊
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姜維能把鍾會大軍堵截在劍閣以北嗎?
這應該沒有問題。據《三國志.鍾會傳》記載 : 魏曹奐景元四年(263)秋,司馬昭大舉伐蜀,以鎮西將軍、都督關中、涼州諸軍事鍾會,率十餘萬大軍,從駱谷攻漢中,以鄧艾、諸葛緒各帶三萬人馬,鄧艾往甘松、沓中,羈絆姜維;諸葛緒往武街、橋頭截斷姜維退路。鍾會令牙門將許儀,為先鋒在前開道。
當時,蜀國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各帶兵馬五千,相差懸殊。因此 鍾會進入漢中後,只下令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帶一萬軍,荀愷包圍漢城,李輔包圍樂城 鍾會就大搖大擺直接透過,但是,在西出陽安口時,鍾會忙裡偷閒,還祭奠了諸葛亮之墓。看《三國志.鍾會傳》:【 蜀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兵各五千。會使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統萬人,愷圍漢城,輔圍樂城。會徑過,西出陽安口,遣人祭諸葛亮之墓。】
姜維當時在沓中屯田,聽到稟報,緊急從沓中趕到陰平,集合部隊,本想趕往漢中前線,但還沒有到達,已聽失陷訊息,只好退到白水一線。與剛剛趕來的張翼、廖化等,共同拒守劍閣。這個時間,應該在八九月間。看《三國志.鍾會傳》【 姜維自沓中還,至陰平,合集士眾,欲赴關城。未到,聞其已破,退趣白水。與蜀將張翼、廖化等合守劍閣拒會。】
但是,鄧艾在進入冬季後,選擇自陰平突破。看《三國志.鄧艾傳》:【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鄧艾進逼成都後,劉禪派衛將軍諸葛瞻,出戰鄧艾,第一仗打得不錯,鄧艾部鄧忠、師纂被打得大敗。看《三國志.鄧艾傳》:【 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軍到雒。劉禪遣使奉皇帝璽綬,為箋詣艾請降。】
這一段與《三國演義》中描述,基本是一致的。鄧艾派兒子鄧忠、部將師纂各帶一萬兵,與諸葛瞻先鋒、諸葛亮的孫子諸葛尚交戰,諸葛尚奮勇衝殺,猛不可擋,鄧忠、師纂抵敵不住,在敗退中,又被木刻的諸葛亮坐像,嚇破了膽,風傳驚擾,自相踐踏,一敗塗地。回營之後,受到鄧艾嚴厲訓斥,鄧艾下了死命令,要鄧忠、師纂重返戰場。
諸葛瞻不聽勸阻,執意與敵野戰,大敗退入綿竹後,不向姜維、或者成都求救,卻遠距離的往求東吳,由於久等援兵不至,諸葛瞻冒險殺出城外,導致數萬大軍,毀於一旦。如果諸葛瞻放下個人恩怨,儘快就近求救,以姜維的責任心,不會在這關鍵時刻,故意刁難作弄,姜維甚至親自帶上輕騎,前來增援。諸葛瞻再利用城垣,堅守不戰,加強宣傳戰,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既放風聲,又出假動作,鄧艾軍攻城器械不足,加上七百多里跋涉後,未得充足休整,攻城的持續性、激烈性、一定大打折扣,只要延緩幾日,諸葛瞻也許就會渡過危機。
《三國演義》中說,將士們聽到這訊息,悲憤異常,拔道砍石,痛苦流涕。《三國志.姜維傳》記載 :【 會與維書曰:“公侯以文武之德……“維不答書,列營守險。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而鄧艾自陰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諸葛瞻於綿竹。後主請降於艾,艾前據成都。維等初聞瞻破……詣會於涪軍前,將士鹹怒,拔刀斫石。】
這裡說,鍾會給姜維寫信,誇讚、吹捧,但姜維不回覆,而是列營收險,鍾會無法攻克,運糧艱難,部隊中已有撤回的議論。而鄧艾偷渡陰平、破諸葛瞻後,劉禪投降詔書到達前線,“將士鹹怒,拔刀斫石”。這對於部隊抗敵意志,是一種毀滅性打擊。如果沒有鄧艾自陰平偷渡,劉禪成都無憂,後方穩固,就不會給姜維下達命令,讓臨陣投降。姜維可以不聽鍾會的,但劉禪是皇帝,這樣的命令,對浴血奮戰計程車氣,簡直就是釜底抽薪。人心散了,這仗就沒辦法打了。
-
4 # 尹匡說說說
也許姜維是在為司馬昭的政治環境著想,不過我認為姜維很應該想想自己的情況。論政治危機,在段谷之戰以後姜維的聲望就一落千丈,如果蜀漢不滅亡的話,諸葛瞻、黃皓、董厥勢必是要把姜維替換下來,廖化已經提醒過姜維不允許再出錯了,姜維為了再度立功沒管那麼多,於是在候和又被鄧艾所敗,在才上書劉禪在沓中避難。魏軍伐蜀時,蜀漢的總軍事基地在漢中,而大將軍姜維在沓中。
姜維是在跟司馬昭賭國運嗎?姜維的戰略是把魏軍放入漢中腹地來打,漢中腹地,不是廣元地區。廣元可是蜀漢的經濟區,姜維清野堅壁只考慮到清漢中,沒可能把廣元也抽空了,所以鍾會是可以在廣元向百姓徵糧的。由於陽安口和關城迅速淪陷,姜維被迫到了劍閣。這距離有現代公路都要走兩天,更別提是大部隊行軍和古代的道路。鄧艾就算不走陰平道,鍾會與姜維持久不下也會派小股部隊試探性進攻別的道路,事實也證明田章的部隊一樣可以繞道姜維後方進行騷擾,只是影響沒有鄧艾軍那麼大而已。
還更別提按姜維原來的計劃放敵入漢中,放棄了大量隘口,魏軍一樣可以佔據那些地方打持久戰,只是有異地作戰的不利。王平能達到挫敗曹爽那樣的效果是因為他依照劉備、魏延的佈防進行防守。姜維恰好把劉備、魏延、諸葛亮、蔣琬、費禕、王平都沒有更換的佈防給換了,前兩次魏軍伐蜀都是大敗,姜維一換國家就滅亡了。
姜維要撐到鍾會糧盡,那得看蜀漢的軍事基地藏了多少糧,劉禪投降時,成都的糧食還不夠十萬之眾吃半年,故而蜀漢的軍糧囤積在漢中各城無誤。胡烈攻關城後已經盡得其屯糧,漢中除去漢、樂二城,就只有此處屯糧最多,姜維原本就打算在陽安口攔截魏軍,肯定靠這個據點的糧食。
注意記載,鍾會不是面臨糧盡問題,是深入敵境運糧不便,看看現在漢中到劍閣縣的衛星地圖就知道是交通問題。鍾會即便撤退還可以派部隊分守所有由劍閣通往漢中的隘口,運糧不便只是讓鍾會大軍無法長時間在廣漢地區作戰,不等於鍾會不能留少數部隊阻擋姜維進攻。
《三國志姜維傳》:維不答書,列營守險。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三國志鍾會傳》:進攻劍閣,不克,引退,蜀軍保險拒守。
漢中是蜀漢存亡之地,鍾會一旦往漢中撤退,姜維就只能被動進攻。諸葛亮的謀士楊洪曾說過為了奪下漢中應當男子當戰,女子當運。鍾會哪怕是主力撤出漢中,留下小規模精銳跟蜀漢在漢中玩上幾個月對蜀漢經濟也是夠受了。
在258年以後蜀漢的百姓已經面有菜色,國力已大不如前,國家多陷入戰爭狀態一天,對蜀地民心和經濟都是沉重打擊。吳國施績的援軍只能保證姜維反攻時還有保持著戰鬥力的部隊,不能保證蜀地經濟和行政安穩。魏軍哪怕全部撤了,蜀漢也都運勢已盡。
-
5 # 不沉的經遠
肯定可以啊,實際上歷史上姜維就已經把鍾會堵死,要不是鄧艾偷渡陰平成功,鍾會都打算撤兵了。
公元263年8月,司馬昭為了撈取政治聲望,決定發起伐蜀之戰,命鍾會、鄧艾、諸葛緒兵分三路伐蜀。由於蜀道艱險,所以這次伐蜀包括鄧艾在內的大多數人都不贊同,只有鍾會表示了支援。當然,跟司馬昭表示可以伐蜀以後,鍾會又去問孫戎滅蜀“計將安出?”這說明鍾會對於滅蜀其實也沒什麼把握,贊同只是為了迎合司馬昭而已。
事實也證明蜀漢確實不好打,雖然此戰魏軍兵力遠遠超過了蜀軍。姜維又因為和黃皓的矛盾,不得不避禍沓中,漢中防務空虛。而劉禪昏庸,姜維得知鍾會要伐蜀以後急報劉禪調集部隊加強防禦,劉禪居然沒理。加上在進攻漢中時蔣舒又叛變,讓鍾會得以輕取漢中,不過最後魏軍還是在劍閣被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人攔住,屢攻無果。而且漢中的漢城、樂城、黃金圍等地的蜀軍也堅守不降,大批魏軍在漢中糧食緊張,鍾會不得不考慮撤兵。直到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姜維緊急回援,鍾會才得以攻克劍閣,避免了失敗的結果。
維不答書,列營守險。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如果鄧艾沒有偷渡陰平,那麼肯定是率軍和鍾會匯合。鍾會原本手下有十餘萬大軍,此前又藉口諸葛緒“畏懦不進”,把他解送洛陽,吞併了他的部隊。因此鍾會和姜維在劍閣大戰時,至少有十三萬大軍。而鄧艾手下不過三萬多點,即使和鍾會匯合以後,魏軍進攻劍閣的兵力增加也很有限,不會取得更大的戰果,失敗而回的機率很大。
回覆列表
發生於公元263年的魏滅蜀之戰,18萬魏軍兵分三路,由鍾會擔任主帥,攻入漢中,直插劍閣,幸好被姜維利用天險堵住在劍閣,在這個關鍵節點,由鄧艾率領一支奇兵,偷渡陰平小道,繞過劍閣,直插成都平原腹地,奪取江油,攻破涪城,兵臨成都,才最終導致了劉禪的投降,蜀漢的滅亡。
如果沒有鄧艾偷渡陰平,鍾會能突破姜維把守的劍閣嗎?
答案是:能突破。
當時的情況是:蜀漢自劍閣以北,只有柳隱堅守的黃金城和漢中的漢城、樂城沒有失守,其餘險塞全部失守了,蜀漢最北邊的防線就是劍閣,劍閣一旦失守,成都平原再也無險可守,徹底暴露在魏軍面前。
劍閣有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將領率領的5萬蜀漢主力軍防守,據險而守,鍾會率領13萬魏軍主力攻打劍閣,因為劍閣險要的地勢,一時攻打不下。
另外有2萬魏軍在漢中圍攻黃金城、漢城、樂城,三城中的蜀軍陷入魏軍重重包圍,外無援兵,能夠堅守多久,取決於三城儲備的糧食及守城將士的決心。另外還有鄧艾率領的3萬魏軍也在劍閣以北伺機而動,這也就是鄧艾用來偷渡陰平的部隊。
戰爭打到現在,魏國就算拿不下劍閣,也算大獲全勝了,黃金城、漢城、樂城已處於魏軍重重包圍,也就是三座孤城,相互不能支援,破城那是遲早的事,一破城,整個漢中都收歸魏軍,魏軍與蜀軍的前線甚至推進到了劍閣。
鍾會在劍閣的13萬魏軍只是因為糧食運輸不便,根本不是因為缺糧,魏攻蜀之戰,打到現在,才一個月時間而已,司馬昭為此精心準備的伐蜀之戰,糧食不可能才支撐一個月就沒糧了,否則這戰爭也不用打了。
有句話叫: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
魏軍發動這次攻蜀之戰明顯就是有備而來,魏軍中有大量的輜重部隊,從鄧艾偷渡陰平就能看出來,鄧艾部隊一路鑿山開路、修棧架橋,沒有輜重部隊根本辦不到,就算陰平無法偷渡過去,魏軍難道會束手無策嗎?
就算是一員普通將領,面對蜀軍把守險要地勢的劍閣阻擋,第一反應就是尋找其他的路線,陰平過不去,劍閣過不去,魏軍從漢中經巴西郡往成都打行不行?或者從劍閣翻過米倉山再渡過西漢水直接到達巴西郡行不行?
況且鍾會、鄧艾等將領也是魏軍的名將,鄧艾一生首次踏上蜀地就知道偷渡陰平小道,他又沒來過蜀地,還不會迷路,鄧艾還不是靠平常積累的知識與經驗,就算陰平過不去,總會有其他地方過去的,十多萬魏軍不會就這麼善罷干休的。
再說了,就算鍾會將大部分撤退回漢中,奪下之前圍攻的三城,收復整個漢中,同時留下少量足以對抗蜀軍的魏軍沿劍閣一路向北佈防,姜維再有能力,也不可能一下子拿下那麼多的險要據點,況且還有漢中的魏軍主力可以支援。
鍾會就算不打,蜀漢估計也是一片投降之聲,然後鍾會再派出使者面見皇帝劉禪,要求劉禪投降,並要求劉禪嚴懲姜維,姜維本來在蜀漢中已是怨聲四起,諸葛瞻,黃皓、閻宇等人都在刻章打擊姜維,而姜維作為大將軍,把整個漢中郡給丟了,這個責任肯定姜維來擔吧,劉禪再昏庸恐怕這個時候也保不了姜維,姜維一倒臺,劍閣更是守不住,蜀漢大機率就是投降,到時候用政治手段也能拿下劍閣。
魏滅蜀之戰,打成這個樣子,就註定了蜀漢已經處於滅亡邊沿,就算蜀漢南中的援兵和永安的援兵到位,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東吳就更不用指望了,還想著搶佔蜀漢的地盤分一杯羹呢。
所以當鍾會打成劍閣時,實際上蜀漢的滅亡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沒有什麼懸念,鍾會或鄧艾突破劍閣只是時間問題,並且時間不會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