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出於對武將勢力的忌憚,宋明兩朝都主張重文抑武,大軍的統帥往往都是由文臣來擔任。但是這並不妨礙出現一批優秀的文官出身的軍隊統帥,比如與戚繼光齊名的譚綸。

    譚綸塑像

    譚綸的性格沉著冷靜,而且喜歡兵法,因此在他考中進士後被分去兵部職方司(類似於如今的總參謀部)擔任郎中,而後被派到台州去做知府。此時台州的參將正是著名的戚繼光,他們兩個人也成為了一生的親密戰友。

    戚繼光

    戚繼光和譚綸各自練了一支部隊,戚繼光的自然就是那支名震天下的“戚家軍”,而譚綸的“譚家軍”雖然名氣不如戚家軍,但是戰鬥力同樣不容小覷:譚綸建立了一支從上到下節節相制的軍隊,軍紀相當嚴明,不久就成了浙江地區防禦的柱石。

    譚綸浮雕像

    練成不久以後,倭寇就來檢驗練兵效果了,譚綸帶著自己的這一支新練成的部隊前去接受檢驗。檢驗的結果是非常喜人的:譚家軍三戰三捷!另一股倭寇劫掠了台州附近的六個州縣後重圍台州,不僅被譚家軍很輕鬆地擋了回去,還被譚綸一路追殺到仙居直到全部剿滅為止。在浙東的整體抗倭局面還不甚理想的時候,只有譚綸和戚繼光接連打了幾個漂亮仗穩定住局面,甚至一路把倭寇驅逐出浙東地界。如此能幹的譚綸自然也官運亨通,一路升到福建巡撫。

    來到福建的譚綸所面臨的問題並不比浙江小:都指揮戰死,多座城池淪陷,主要出海口被敵人扼守,想要剿滅倭寇實屬難事。但是譚綸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還帶來了自己的譚家軍,還有戚繼光、俞大猷以及他們的軍隊。有這兩個得力干將做左膀右臂,譚綸自己又親自坐鎮中軍,福建倭寇的剿滅也就只是個時間的問題了。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剿匪,朝廷連譚綸回家守孝的請求都予以駁回,直到福建附近的倭寇全面肅清才准予回家繼續服喪。

    俞大猷

    譚綸還有一個記錄:行伍三十多年,每次打仗都喜歡身先士卒,他親自砍下的敵人首級多達兩萬一千五百顆。血戰正酣、斬首之興正濃的時候,甚至整個手腕都被鮮血浸漬得鮮紅,直到手腕脫臼才被迫退出戰場。

    守制期滿後,譚綸又被重新任命為巡撫,先後經略陝西、四川、兩廣,在任上時間都不長,主要是因為朝廷很清楚譚綸的能力,主要讓其扮演一個“救火隊長”的角色。待到新君即位、隆慶稱制以後,譚綸和戚繼光兩人奉命北上組織邊軍訓練,繼續他們的戰友生涯,當然還是戚繼光給譚綸當下級。

    明穆宗朱載垕

    譚綸被任命為薊遼兼保定總督,在他上任以後,系統地考察完當地的軍力部署以後,譚綸向朝廷上書。他認為:邊境兩千餘里長的防線,只有不到十萬老弱殘兵,很難防守。而練新兵有四難:年費餉銀需要五十餘萬;言官對自己和戚繼光的信任不夠;邊軍驕橫,恐不服管教;新舊將士之間可能產生嫌隙。這四大難題不解決,邊軍很難有強大的戰鬥力。要解決這些問題,則需要完全信任自己和戚繼光,並且調集附近的義勇來參軍,還要把戚家軍北調三年。如果這些全部落實,邊軍還不能禦敵於國門之外的話,譚綸就要自請死罪,甘願伏法!

    威震東南的戚家軍

    當國的徐階批准了譚綸的請求,還依照譚綸的請求,讓那些巡按、巡邊御史通通閉嘴,不再幹涉邊軍練兵事務。有巡撫和巡關御史對譚綸指指點點,報告打到御前,明穆宗果斷地支援譚綸,並且下詔讓言官們不準再多話,譚綸才得以放手去幹。

    無人掣肘的譚綸根據當地地形和交通的具體情況,將薊門分為三大營、十二路,各營、路之間互為犄角,相互引援。他還和戚繼光一起,修築了從居庸關到山海關的長城。譚綸在完成這一系列工作以後,就告老還鄉,而整個北境在他和戚繼光鎮守的近二十年都沒有大的戰事。

    長城

    誰說文人不能治軍?誰說書生不能打仗?從譚綸的身上,足可以說明一點:只要文人自己不把自己的尚武精神丟掉,漢族人又何至於漸漸被動挨打?說到底不過是我們自己的幾個窮酸腐儒把我們民族的血性和精氣神弄丟了而已。

  • 2 # 浙江開門紅紅

    譚綸是軍中儒將。目前我們浙江臨海,也就是原來的台州府還有很多關於譚綸的古蹟,比如臨海的風景點之一,東湖,東湖早年是為了鍛鍊當時軍隊的水戰能力而人工挖的湖,在當時人力的情況下,是一個了不起的大工程,截止目前遊人來臨海,必遊東湖,亭臺閣樓,假山木式樓,景色怡人。軍事上,譚綸主政台州到後來主政遼東,都一直搭檔戚繼光,應該說他肯辦實事,對接張居正,下面指揮戚繼光,無論打倭寇還是鎮遼東,都是不朽戰績,戚繼光一代戰將民族英雄,背後也是有這樣有力統帥為他撐腰,國之幸事。

  • 3 # 季我努學社

    提起抗倭名將,許多人第一印象就會想起戚繼光,畢竟他真的是家喻戶曉了。其實在我們這位名滿全國的將領生涯中,有一個人對他的軍事生涯至關重要,這個人就是譚綸。

    影視劇中的譚綸形象

    譚綸,字子理,1520年出身於江西宜黃縣,嘉靖年間進士出身。剛開始進入仕途擔任的官職是南京禮部主事,禮部相當於今天的外交部和教育部,主要負責全國的禮儀典制和教育方面的事務,而主事是當時禮部官職最小的,相當於今天的辦事員。1544年,譚綸任職職方郎中,這是隸屬於兵部的一個官職。在南京兵部任職期間,譚綸對於當地的山川地形和沿海倭寇等情況進行了詳細的瞭解和記載。因為身在兵部,所以他也得以跟隨當時的總督參加一些抗倭鬥爭。在情報搜尋和實戰經驗的積累下,譚綸逐漸對於當地的倭寇鬥爭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譚綸的戰場形象

    嘉靖年間,倭患令明王朝頭疼不已,許多倭寇對於沿海一帶地理人文的熟悉程度甚至遠遠高於當地的百姓和官員,東南沿海的倭寇已經嚴重到威脅明王朝在當地的統治以及中日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1555年,倭寇從乍浦、海寧到最後直接逼近南京城,沿途兵民死傷眾多。而當時南京城的官員面對如此猛烈的進攻,畏首畏尾,不敢迎戰。其實不敢迎戰不是沒有能力迎戰,而是官員們普遍對於倭寇的情況不熟悉,不敢貿然出擊。

    基於之前在兵部任職期間和總督迎戰倭寇的經驗,加上搜集的相關倭寇資料,譚綸挺身而出,帶領著臨時招募來的五百名壯士,和進犯的倭寇進行鬥爭,最終成功保衛了南京的安全。這場“南京保衛戰”,展現了譚綸臨危不懼的軍事才能和及時應變的領導天賦。自此之後,浙東倭患、福建倭患、薊遼邊患等戰場上都有他的身影。哪裡有狼煙烽火、倭寇橫行,哪裡就有譚綸指揮奮戰的身影。

    譚綸在戰場上的指揮塑像

    除了自身有卓越戰功之外,譚綸在行軍打仗之餘,還注重挖掘人才,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戚繼光、俞大猷等著名抗倭將領都是經他推薦最終得以大展才能的。“譚戚”在明朝的威名就是基於二人默契的合作,所以說一人成將的背後其實是眾人合作的成果,譚綸的文官出身讓他在人際關係處理方面能夠很好地和其他將領達成合作。

    當然,譚綸能夠成為一代抗倭名將,除了他自身對於本職工作的認真負責之外,我想還有當時明朝大背景的支援作用。時勢造英雄,譚綸雖然是進士文官出身,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利用自身所學進行軍事指揮,嘉靖年間的倭寇之患正好給他提供了展示自己軍事才能的舞臺。

    參考文獻

    胡長春:《明朝名將譚綸的軍事思想評析》,《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

    馮會明:《不該被遺忘的抗倭名帥 ——譚綸》,《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

    胡長春:《譚綸與明嘉靖東南抗倭》,《南昌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 4 # 清風徐來清清揚

    譚倫,是位傑出的將領,曾與戚繼光、俞大猷一起戰鬥於東南抗倭前線,三人皆是明代抗倭名將,同時和戚繼光一起北調薊遼一線,抵禦蒙古。

    譚倫是進士出身,於嘉靖二十三年中進士,深通兵略(同時武力值不錯,戚繼光將軍曾向他學習過劍法,戚繼光將軍好學,向俞大猷將軍學習過棍法,向唐順之(曾任兵部職方司郎中即明軍總參謀長)學習過槍法)。曾在浙江平定盜匪,剿滅倭寇,加封右參政。之後升任右僉都御史,轄治福建,和戚繼光、俞大猷等一起剿滅福建倭寇,收復多處失地。曾總督兩廣軍務,平定轄區內的叛亂。

    之後以兵部左侍郎(國防部副部長)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支援戚繼光將軍在薊鎮前線的整訓兵馬、修建長城等,多有建樹。在萬曆年間,出任兵部尚書,支援張居正的改革,於萬曆五年,卒於尚書任上。

    紀昀(紀曉嵐):終始兵事三十年,集首功二萬一千五百。《福州府志》:倫素曉暢兵機,綽有文武之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廬山火車站到廬山風景區,除了打車還有什麼好辦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