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影白沙君
-
2 # 青州影視
其實這個問題在劇中已經討論過了。高翰文夫婦第一次以棉商的身份回京去裕王府時,芸娘就央求李妃不要再讓高翰文為朝廷經商。理由是:芸娘看出了高翰文想透過為朝廷經商再次獲得功名,從而得到家族的承認。但同樣,沈一石走得也是這條路,而且沈一石的手段和權謀遠比高翰文更厲害。沈一石都敗了,更何況一個高翰文呢?
高翰文進士,通讀四書五經的他懷著聖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當官,想的也是為朝廷為百姓。他辭官後經商,是想證明他當初移改兼賑,兩難自解的方略是否正確。他經商也不是全為自己的利益,還進獻棉布給朝廷讓蒙古退兵,達成議和。他身後還有裕王的背景,還有未來首輔張居正,裕王能力雖然不太行,但有"賢相"張居正罩著,還有他個人性格和信念,只要他本性不變,沒幾個人能逼他變成下一個沈一石。
統治階級越是窮奢極欲,就意味著開銷會越大,上行下效,下面的官員藉機斂財的機會也就更大。這就是為什麼鄭何二人會拼了命去推行改稻為桑,肯定要從中撈一筆的。
要想高翰文不變成沈一石,需要的是:
第一,皇上躬行節儉,朝廷儘可能縮小不必要的用度;
第二,任用賢明,別總是就知道搞些撈錢的傢伙去當官。唯有這樣,高翰文才能實現自己報效朝廷的夙願。
-
3 # 朕驚歷史
沈一石只是一個為了自己利益的商人,做什麼事都只為自己的名譽和財產。比如他打著織造局(皇帝)的名義買老百姓的田地,完全不顧朝廷在百姓面前的形象,後被查又改成是皇帝賑災;被抄家時萬貫家財(賬本)一炬燒盡也不給朝廷東南剿倭用。
高翰文進士,通讀四書五經的他懷著聖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當官,想的也是為朝廷為百姓。他辭官後經商,是想證明他當初移改兼賑,兩難自解的方略是否正確。他經商也不是全為自己的利益,還進獻棉布給朝廷讓蒙古退兵,達成議和。他身後還有裕王的背景,還有未來首輔張居正,裕王能力雖然不太行,但有"賢相"張居正罩著,還有他個人性格和信念,只要他本性不變,沒幾個人能逼他變成下一個沈一石。
回覆列表
好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在劇中已經討論過了。高翰文夫婦第一次以棉商的身份回京去裕王府時,芸娘就央求李妃不要再讓高翰文為朝廷經商。理由是:芸娘看出了高翰文想透過為朝廷經商再次獲得功名,從而得到家族的承認。但同樣,沈一石走得也是這條路,而且沈一石的手段和權謀遠比高翰文更厲害。沈一石都敗了,更何況一個高翰文呢?
劇中李妃聽完芸娘陳述之後的神情很值得玩味。李妃是這樣回答的:第一,高翰文出身世家,又是兩榜進士,自視甚高。因此他急需要一個為朝廷效力的機會來重新證明自己,甚至很有可能重回官場;第二,等高翰文把事辦成之後,李妃就給芸娘請一個誥命,到時候他們夫婦雙雙朝廷庇護在身,誰敢把他們怎麼樣呢?
芸娘聽完李妃的解釋後粲然一笑,憂慮都拋到九霄雲外了。
電視劇結尾並沒有交代高翰文夫婦的下場。高翰文在江蘇經營棉布生意,為朝廷供應布料,而棉田又基本控制在徐階等官員的親戚手中。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對的,沈一石在織造局也是乾的這個差事。
我們來捋一下高翰文是大概怎麼運作生意的。首先,從棉田主手中購得棉花;其次,自己加工棉花成棉布;最後,將棉布賣給朝廷(朝廷不一定能及時給錢)。而分成是這樣的:棉農棉商六成,朝廷三成,百姓一成。
裕王聽完之後很生氣,指責高翰文不要學沈一石。高翰文聲淚俱下地表明自己是學沈一石的前車之鑑,沈一石最大的錯誤是一半想著官員和自己,一半想著宮裡,從來沒有把國庫和百姓放在心上,才致使改稻為桑功敗垂成。
高翰文能做到兼顧朝廷和百姓嗎?如果宮裡繼續貪得無厭,豪紳繼續兼併農戶的土地,地方官員依舊借充實國庫和迎合皇上之名大肆貪墨,那區區一個高翰文又能改變什麼呢?
海瑞受審時說:宮裡殿宇的一根大梁從雲貴深山運到北京需要耗費官帑五萬兩白銀,沿途死傷百姓無數。內閣算賬的時候,年初定的給皇上修宮殿的賬目是二百萬兩,結果到了年底變成了四百五十萬兩,理由就是為了儘快給皇上修好,需要從海面上運木材,增加了成本。這些所有多出來的開銷都由老百姓負擔,可又有多少是真正用在做事上呢?
統治階級越是窮奢極欲,就意味著開銷會越大,上行下效,下面的官員藉機斂財的機會也就更大。這就是為什麼鄭何二人會拼了命去推行改稻為桑,肯定要從中撈一筆的。
所以,要想高翰文不變成沈一石,需要的是:第一,皇上躬行節儉,朝廷儘可能縮小不必要的用度;第二,任用賢明,別總是就知道搞些撈錢的傢伙去當官。唯有這樣,高翰文才能實現自己報效朝廷的夙願。